3000GT wrote:
衡量好自己的實力, 作最好的決定...
大學, 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 我靠自己的努力打工, 買跑車(二手的), 聽前後級音響(20萬左右), 把辣妹.... 在大部分同學眼中, 我愛享受, 奢侈. 但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我打從心裡就決定比別人更努力去完成心中的夢想.
今天, 態度依然不變, 擁有自己的公司, 開BMW, 都是自己努力的.
所以我覺得什麼身分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擔的起來嗎? 刷卡簽名很簡單, 但能繳的出來才是重點.
MAZDA廣告說: 氣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 當你心中有了慾望絕對不是惡魔, 你要能挑戰他征服他. 靠你的努力完成他...(恕刪)
非常佩服閣下的氣度,這種膽識是我一直敬佩和想學習卻目前還無法達到的……
回到主題、、、、
這篇主題的重點已經不是什麼電腦C/P值最高,而是需求、虛榮、實用、品牌、與預算的人性掙扎,其實這也是我們平時常常經歷的事情。
每個人的價值觀及生活經驗不同,所以做出來的判斷也都不一樣,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常常呢,也都經歷了不同階段的不同觀念,最後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理念,而這中間常常經歷一些事後看來是錯誤決定的經驗。
以我的相反的經歷來說,我以前小時後本身就較為節省(是因為家教使然,或是身上常沒有錢造成的?我不知道),所以買東西習慣先買比較便宜的,總是不迷信名牌的,但是最後才發現,因為便宜貨常常品質不良,所以容易會因為不合需要或經常故障而需要汰換,最後還要加買品質好一點的東西,結果發現反而花了更多的錢,且讓自己活受罪。後來我買東西的觀念修正為,寧可多花一點錢買品質好一點的東西;當然品質好不等同於名牌,只是品質通常代表著高成本(高價位),而名牌代表好品質的機率高一些。
我覺得如果樓主認為$ony的TX,她的輕薄、用心設計、品質及絕佳的續航力是無法取代,附加價值是名牌真的很炫,而這幾點又真的很重要,能力可以的話買下去又有何不可?(例如勤儉的我,在學生的時候,把全部存的錢去買了當時對我很貴的超級任天堂,但我還是覺得很值得)
只是這麼多大大(真的很多)告訴樓主千萬要三思而行、量力而為,也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
樓主是個聰明且有分寸學生,懂得讓自己不打電玩。就我看來,「買」或「不買」$ony的TX,都是對的決定,從中累積了生活的經驗,會有一天,對這個主題,樓主將不再有「迷思」。
至於我會不會買?我現在一個月的薪水,還算買的起$ony的TX,但我還是會猶豫要不要買30K的ASUS的F3Jc。能力足夠了,我還是會看需不需要,以及值不值得!
PS:在mobile 01潛水這麼多年,這好像是我第一次發文…….
從頭看到尾,感覺真是好玩

真如古人說的:一樣米養百樣人。
下面的觀察,全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
我發現:
人最大的敵人在自己裡面。慾望尤其是敵人中的敵人,它出現時,真是可怕,我們整個人就會像貓看到老鼠一樣,非到手不可。
人活在世,就是要經歷各式各樣的考驗,以便學習做自己慾望的主人,而不永遠作它們的奴隸。
當人想要什麼,或被什麼吸引時,腦子裡出現的理由,到後來都會發現,那些其實都是藉口,都是「滿足慾望的藉口」;基本上,人在學會駕馭自己的慾望之前,都是慾望的奴隸。
學習作自己的主人的過程中,有時(其實是大部分時候)會失敗,但這是必要的過程。
就如新的「蝙蝠俠」裡面說的:
問:人為什麼會跌倒?
答:以便有機會學習自己站起來。
波蘭已故導演奇士勞斯基就說:
現代人追求物質享受,壓根兒不是基於「需要」,而是「花得起」。好比「吃」,不是因為真的肚子餓,而是「有錢」。
所做的事情與動機往往毫不相關。
比如我們一群人在一起吃喝聊天,有多少是「因為口渴而喝水,因肚子餓而吃的」?
有時我們來這裡問,其實只要要尋求支持,表面看來只是支持自己已經做好的決定,實際上就是尋找其他人來支持以及強化自己的藉口。這背後一直都是「慾望」利用種種狡猾的手段在主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有人可能在挑選電腦時很理性,會講求「實用性」。但他很可能在其它方面毫無防衛能力,比如我有一個朋友用價廉物美的NB,卻蒐購上萬張的CD與DVD。
另一個朋友家裡則有四個大衣櫥與五個鞋櫃還不夠用。
還有一個朋友家裡有五萬多本書,所有可以放書架的牆面都擺滿了.......
所以,即使有錢,也未必一定要去滿足自己慾望。
這種觀點在當代好像已經被打入冷宮了,但在古代,這種「作自己的主人」一直是人最高的價值:認識自己,征服自己,以及作自己(的主人)。
網路也是一面大鏡子,可以看到自己裡面的妖魔鬼怪。
但不小心的話,會以為鏡子裡的妖魔鬼怪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