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也認為商用筆電與消費筆電的需求或許不太一樣,商用筆電強調的是穩定性及售後服務,但消費筆電除了穩定性與售後服務之外,外觀也是很重要的考量。Dell的情況我不清楚,但Acer的筆電客戶中商用市場超過一半的比例,適用於Dell及Acer的business model不見得適用於Asus與BenQ(尤其是Dell與HP-Compaq不僅是市場領導者,更有龐大的美國市場作後盾,這和台灣廠商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我想Acer的筆電在台灣市場賣不贏Asus,並不代表Acer筆電的穩定性或售後服務做得比Asus差,也不是Acer的品牌知名度或形象比不上Asus,更不是Acer的筆電賣得比Asus貴,或許是Acer在產品外觀上不如Asus,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Asus從先前的S5及M5系列到最近的W1及W3系列,除了產品品質有一定的水準之外,在外型上更有讓人驚豔的感覺(純粹個人主觀感覺),這些都是花大錢投入工業設計團隊的結果,而今年Asus及BenQ能夠在德國iF獎上大放異彩,也代表了他們的努力獲得肯定。
產品的穩定性可以閉門造車,關在廠裡弄出來,但產品質感與趨勢的掌握則需要進入市場去瞭解消費者想要什麼,並配合自身研發、設計與製造團隊方能脫穎而出。今天身為「市場後進者」的台灣筆電廠商想要打響自有品牌,並不只是花錢做做行銷、籠絡通路、或猛砍價格就可以了,而是要做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甚至比別人有質感才能勝出,如果華碩與BenQ跟國際品牌大廠一樣將研發與製造都外包給廣達或仁寶等代工大廠(廣達與仁寶對品牌大廠的瞭解遠高於對消費者的瞭解,廣達的設計學院目前仍在興建中,尚未開始運作),到時候你有的別人也有,台灣筆電廠商憑什麼比別人快、比別人好、比別人有質感呢?
marketer wrote:
看大家討論得熱鬧滾滾,提供一些淺見供大家參考!
個人也認為商用筆電與消費筆電的需求或許不太一樣,商用筆電強調的是穩定性及售後服務,但消費筆電除了穩定性與售後服務之外,外觀也是很重要的考量。Dell的情況我不清楚,但Acer的筆電客戶中商用市場超過一半的比例,適用於Dell及Acer的business model不見得適用於Asus與BenQ(尤其是Dell與HP-Compaq不僅是市場領導者,更有龐大的美國市場作後盾,這和台灣廠商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我想Acer的筆電在台灣市場賣不贏Asus,並不代表Acer筆電的穩定性或售後服務做得比Asus差,也不是Acer的品牌知名度或形象比不上Asus,更不是Acer的筆電賣得比Asus貴,或許是Acer在產品外觀上不如Asus,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Asus從先前的S5及M5系列到最近的W1及W3系列,除了產品品質有一定的水準之外,在外型上更有讓人驚豔的感覺(純粹個人主觀感覺),這些都是花大錢投入工業設計團隊的結果,而今年Asus及BenQ能夠在德國iF獎上大放異彩,也代表了他們的努力獲得肯定。
產品的穩定性可以閉門造車,關在廠裡弄出來,但產品質感與趨勢的掌握則需要進入市場去瞭解消費者想要什麼,並配合自身研發、設計與製造團隊方能脫穎而出。今天身為「市場後進者」的台灣筆電廠商想要打響自有品牌,並不只是花錢做做行銷、籠絡通路、或猛砍價格就可以了,而是要做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甚至比別人有質感才能勝出,如果跟國際品牌大廠一樣將研發與製造都外包給廣達或仁寶(這些代工大廠對代工客戶的瞭解遠高於對消費者的瞭解,廣達的設計學院目前仍在興建中),到時候你有的別人也有,台灣筆電廠商憑什麼比別人快、比別人好、比別人有質感呢?
請問大大所言的設計學院是指外型的工業設計嗎?
因為如果就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以及NB主機板內部設計、散熱的話,廣達、仁寶、英業達、緯創、華宇確實技術上屬於一線廠,但是外型的工業設計方面,
SONY有一定的市場,APPLE也是,華碩、BENQ不斷地在模仿SONY的路線
,到現在已經可以慢慢的開發出自己的創意出來,從得獎那一方面便可知道努力的成果,其實結合國內各領域的專業度應該可以創造出至少三個的國際品牌NB,希望有天能夠實現。
要打倒特權的,往往會變成另一個特權 , 要推翻專制的,可能會形成另一種專制,若是過度被神話,以後就會?
台灣的代工廠這麼多但大家並不考慮"合作"
只考慮"競爭"但....競爭到最後的結果卻是"搶單"
華碩在四、五年前是不被"仁寶"放在眼裡的NB廠
現在說實在話有進步(外型、質感),但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品質)
"堅若磐石"不能只用嘴巴說,要實在的貫徹在所有的產品上
P.S.每次打去華碩的客服都要等上大半小時,不斷的聽到說"堅若磐石"
這....是不是在洗腦丫^^"
KaiLinJeng wrote:reddan wrote:
其實我比較在意商品是MIT或是MIC
如果同性質商品MIT比MIC貴
我還是願意以MIT為採購目標
或許也有些MIC的產品也很不錯
不過支持願意在台灣維持生產的廠商
多花點錢鼓勵他們我想也是應該的
相信站上很多大大
採購的意願應該也是
MIJ>MIS>MIK>MIT>MIP>MIC
不知我上面的排序是否正確
咱倆的採購意願順序很類似
只是我的清單裏,沒有k這個字
加我一個我的清單裡面也沒有K開頭的,但是MIK真的排在MIT前面嗎?
看韓劇就知道他們多支持國貨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韓劇裡面的人幾乎不用電話就算在家裡面還是幾乎用手機講電話,大家多多支持國貨,韓國的3C家電,汽車,資訊產品就是因為有內需市場因而茁壯起來的,
vida wrote:
哇!看到那麼多排除K的~
真的是有點高興!
我每每說我決不考慮K貨時,都會被電!
我的NB也是用Acer的TravelMate 630系列,
而且是2002年四月用到現在~
現在一樣嚇嚇叫!
使用期間,我只加了512的ram!
更加嚇嚇叫!
小弟是比較『不求100分』的心態,
其實台灣的產品都有一定的水準~
許多東西也都落在80-95分間了~
所以有國貨可選時,我一定買國貨!
許多時候,省了小朋友,也發揮了愛國心!
只是... 也希望國內廠商能夠知道我們的支持...
可以反應在品質或價格上!
工程師們~勞力啦!
沒想到還有人跟我用一樣的TM630
不過小弟現在主要用apple pb15"
因為acer那台有點舊了,加上記憶體不夠多,跑的比較慢
不過小弟過去6年都是使用國貨唷
acer愛用者,穩定性還不錯拉
自從購入apple的電腦後,acer那台就開著沒事做
我也曾驚惡搞到2年半第一次重灌,也是最後一次重灌(因為購入蘋果)
那時候開機要等15分鐘,實在有夠辛苦,洗玩澡都還在開機。
小弟也很討厭寒冷的產品,打死不買,打死不用
griffin wrote:
這種事只會不斷的一直發生
台灣的代工廠這麼多但大家並不考慮"合作"
只考慮"競爭"但....競爭到最後的結果卻是"搶單"
華碩在四、五年前是不被"仁寶"放在眼裡的NB廠
現在說實在話有進步(外型、質感),但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品質)
"堅若磐石"不能只用嘴巴說,要實在的貫徹在所有的產品上
P.S.每次打去華碩的客服都要等上大半小時,不斷的聽到說"堅若磐石"
這....是不是在洗腦丫^^"
大大所言甚是!如果當初華碩如預期地合併緯創的話,

技術能力再次提升,產能也可增加有助於成本的降低,在配合外型設計的優勢,真的很有發展的空間,

不然就是專注在外型設計,然後將其他的部分委外給國內一線NB廠這樣便可以有效降低穩定性以及散熱性的問題,如果BENQ能夠加緊腳步跟上的話,國內真的三大品牌就可以同時揚威國際了!


總而言之多一點合作確實可以將力量倍增,不然向那一個寒冷的國家
國內大公司也就那幾個L、S,再加上政府那隻黑手破壞公平競爭,競爭力確實不小啊!
如果國內能夠整合成五大NB專業廠、三個國際品牌的話,應該蠻有競爭力的吧???

要打倒特權的,往往會變成另一個特權 , 要推翻專制的,可能會形成另一種專制,若是過度被神話,以後就會?
andywater wrote:griffin wrote:
這種事只會不斷的一直發生
台灣的代工廠這麼多但大家並不考慮"合作"
只考慮"競爭"但....競爭到最後的結果卻是"搶單"
華碩在四、五年前是不被"仁寶"放在眼裡的NB廠
現在說實在話有進步(外型、質感),但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品質)
"堅若磐石"不能只用嘴巴說,要實在的貫徹在所有的產品上
P.S.每次打去華碩的客服都要等上大半小時,不斷的聽到說"堅若磐石"
這....是不是在洗腦丫^^"
大大所言甚是!如果當初華碩如預期地合併緯創的話,
技術能力再次提升,產能也可增加有助於成本的降低,在配合外型設計的優勢,真的很有發展的空間,
不然就是專注在外型設計,然後將其他的部分委外給國內一線NB廠這樣便可以有效降低穩定性以及散熱性的問題,如果BENQ能夠加緊腳步跟上的話,國內真的三大品牌就可以同時揚威國際了!
總而言之多一點合作確實可以將力量倍增,不然向那一個寒冷的國家
國內大公司也就那幾個L、S,再加上政府那隻黑手破壞公平競爭,競爭力確實不小啊!
如果國內能夠整合成五大NB專業廠、三個國際品牌的話,應該蠻有競爭力的吧???
談合併最重要的是綜效要出來啊....
很多時候合併並不是1+1=2 這麼簡單
單以結果論來說,看看 hp+compaq 的結合
在綜效跟市佔率來說就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美好
至於講技術面,產品層次聽聽就好...
國外大廠只會在乎你代工的價格夠不夠低,產能開不開得出來而已
怕代工廠獨大,隔年再轉單到另一家...週而復始
玩玩少量的自有品牌還可以,不會讓你有機會搞大...
(看看華碩的NB代工接到的單有多少就知道)
很快啦,等狐狸康露出尾巴後...
廣達,仁寶,英業達,緯創,華宇之中大概起碼會被搞掛個3家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