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想台灣短視近利的代工廠商不到臨死關頭是不會認的..
要獲利總是把眼前的捷徑走完再說...
純就產品設計來做評論,國內的廠商之不用心確實是有一堆責任無法逃避,光就簡單的技術面為平台,以充斥市面已有一段時間的MP3隨身聽為例,中國大陸製,台灣製,韓國製,日本製,台灣的產品雖無法如日本大廠要求到極佳的音質,但在設計上缺乏巧思與質感確是無法逃避的大錯誤,可以做到卻不做就令我不解囉...難道諸多廠商中沒有真正願意做出經典產品的設計師嗎?或者是小公司根本沒有請專業的設計師呢?
BENQ對品牌的定位及形象的塑造有諸多模式仿造SONY,當然效果不錯,但是產品實際價值的提升或許應該再加強;又反觀SONY的詭異市場定位,他就是有資本研發一些冷僻的消費型電子產品,然後鎖定特定的消費族群...而投入的資本卻又不一定回收,只奠定了極佳的品牌形象...這可能是諸多台灣廠商無能為力的部分...
這個世界遲早會是由現在的伙伴所掌控,也許很多伙伴已經正在接手中,但不表示大家永遠都是「小咖」...
在每個歷練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吸取到經驗,老一輩的人一路走上來,他們所歷經的是從困苦到繁榮,而我們這一輩所遇到課題的卻是在繁榮中,還要開創新局,這也說明了角度不同,處事態度也不同
果然01的伙伴都是臥虎藏龍,不如外界只是謾罵攻訐,而真的能說出個道理來...
吉米也才說
現在的市場,不是廠商製造出什麼商品,然後消費者就乖乖消費,不買拉倒的時代
由於資訊的快速演進,消費者比較的已經不是光華商場這幾家的資訊,而是同時比較全世界各家精英的產品
若現在不能與消費者一起呼吸,提供真正消費者所要的商品,那真的將會漸漸遇到危機...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國際貿易,從以前只能由大企業來做,現在每個人都有能力來做國際貿易了,只是規模的差別而已...
從01的各項訊息就可以發現,只要是好料,伙伴可以捨棄品牌,而費盡心思及花費,就是要擁有,就是要想辦法買到
換個角度來想
現在各項產品慢慢從MIT變成MIC的同時,伙伴所要求的,依然如往常,只要MIJ,MIG
為什麼?
台灣代工做的不好嗎?
花同樣的錢,誰不想買到最好的產品?就算是同一款式,也要找到品質最佳的那一批貨
因此...
供與需的角色,在這個世紀,已經跟上個世紀,開始起很大的改變了...
而大家所關心的品牌經營花費,廣告預算等問題,我們不用提到這麼世界級的層級,我們就從中小企業來說好了
一個商品製造可能要花一百萬,打廣告也花個一百萬,做形象也花個一百萬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人有三百萬預算就對了
在吉米的建議及看法,吉米會建議廠商花250萬好好搞好商品,走「對」的路,設計出適合「特定」族群的產品(沒有一個商品可以通吃所有族群,你說每個台灣人都要吃飯不是嗎?但你知道米有百百種,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光是花蓮就有池上米、富里米、還有一堆有的沒的米,對不對?)因為你只要鎖定了特殊族群,你的方向就狹窄了很多,這也表示以可以專心的經營這一塊,滿足他們的需求即可
接著花個幾萬元把形象作起來,慢慢累積形象,好的商品會說話,好的商品會幫你促銷,消費者買到好的商品也會幫你說好話,會幫你介紹給別人...
至於廣告,那是最無效也最浪費的地方,各位想想你現在相信那個廣告的說詞,連吉米無私的「新知」分享,都有人覺得是置入性行銷,吉米拿人家好處,所以啊~
是不是還是得由消費者自己眼見為評,自己摸到了才算數,那這個是什麼呢?就是商品力是否真的強悍,而且走出自己的路...
不然吉米就算說的天花亂墜,消費者一到賣場一看,才發現這是什麼鳥蛋,結果反而是廣告打的越大,商品死的越快,形象破滅的更快...
你說是吧?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吉米丘上的海盜樂園,吉米丘上的部落格,吉米丘上的金銀島、VAG.TW
當然知道有了自我品牌 可以自己做品牌產品 可以利用品牌來做最大的回收 很多有品牌的外
商公司還是把部份訂單給了代工廠 原因為何 成本問題 台塑為何能撐那麼久 在大環境下沒
有倒下來 為什麼鴻海雖然只是代工廠 年收入破千億 因為他們很擅長減少製造成本 不少台
灣代工廠商都不喜歡鴻海 因為鴻海做的產品低價 品質又好 不少台灣廠商沒辦法抗衡 而變成
鴻海的協力廠商
要有品牌之前 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支撐 施振榮的Acer 品牌 交了數十億的學費才打入全世界
前十大PC品牌 在微軟主推平板電腦時 Acer 的平板電腦也有亮相過 要自我創新可以 不過
大家有沒有想過 在市場上出現多種品牌的產品時 要用什麼吸引消費者 打價格戰? 台灣廠商
可沒幾間有那個本錢去打價格戰 而且 在各位的認知裡 多少人會去買二線廠商出的NB 要買
也是價格考量 使用NB使用久了 不少人 都是往IBM SONY ACER ASUS 等這幾間去選擇 不
緯言的 我用IBM 的 因為IBM的品質好 又穩定 而且要做優良的產品外型 也要有研發團隊來
專門負責
如果台灣廠商真的要有品牌 那大概要走一段很長的一段路 Acer 花了二十幾年才有聞名全世
界的品牌 其他廠商要花多久? 很多問題要考慮 我只能說 不是不做品牌 只是環境變數太多
資金問題也要考慮進去 大陸現在都是低價代工 連IBM 的NB也幾乎都是大陸做的 成本和收
益比的考量 是企業能不能賺錢的要素之一 若是賣出的產品不能賺錢 企業早晚倒掉
看到這篇文章 很高興台灣還有不少人在正視品牌問題 唉 可惜 賣產品要賣品牌就要賣到全世
界去 只賣台灣那叫井底之蛙 要打入外國的品牌圈 那行銷策略 產品品質 成本 國外據點 維修
一大堆問題要考慮 目前華X 等在USA 的維修據點也不多 我會選擇IBM 的另一個要點在於
出差至美國時 要是NB有問題 隨時可以送修 因為IBM 的維修據點 遍布全世界
現在環境正在變 唉 能撐過再說 別撐不過 不然就什麼都沒有了 像是RFID 無線射頻技術 近
幾年也要引進台灣 也會對物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物流有影響 也會牽連到其他的 像是產
品倉管等等的 =.= 要想要不要使用 還有一堆問題 應用環境成熟了嗎 也要考慮 也怕沒跟到
時機 虧了倉管成本就慘了 光是這個就可以開上好幾天的會了 有空再談談別的吧 來閃~~~
PS:謝謝各位讓我看到台灣還有人在努力品牌和重視代工及品質問題 呼 更有動力工作了 各位886
期權資訊分享 http://bruce-stock.blogspot.tw/
說到""像是RFID 無線射頻技術 近幾年也要引進台灣 也會對物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物流有影響 也會牽連到其他的 像是產品倉管等等的 =.= 要想要不要使用 還有一堆問題 應用環境成熟了嗎 也要考慮 也怕沒跟到""..........
這篇也關於RFID之前有讀到, 體質較好 像Wal Mart(資金, 出貨量等)的領先集團已開始帶頭運用RFID, 第2集團的小規模公司還在觀望因為又是一項燒錢的前置作業. 最終這個科技會半強迫其他廠商跟進 (depending on 經濟規模). 雖說不一定每一家小廠商都會加入因為貨流量小的用傳統的計流還足以應付; 這將會是另一波的革命性科技衝擊物流業.
吉米哥: 朝著選定的niche market做最有效攻擊畢竟不可能把目標放在整個市場. 回歸本
值用好的產品吸引[部分]客戶層.
恩, 金車的伯朗咖啡也是用這種策略保有幾十年的優勢, 但靠廣告成分佔50%以上所以產品不是主力.
有一個小問題; 打下台灣市場可性確實夠高; 下 一步做到可以出口台製品牌產品將會提高困難度數倍以上因為 太多的unknown 因數. 這是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個人完全沒唱衰的意思.
只是就策略擬定而言, 這部分要踏出去會較複雜些. 以國際化程度來歸類企業; 台灣企業大多還停留在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到真正的transnational以當地化為出發的企業還有一段路要走. 怎麼走出去,這要靠大家的智慧了.
大的優勢 多數的公司選擇了到大陸設廠 減少製造成本 連研發處也有人移到那裡去 我是堅持
研發要留在台灣 所以研發處沒有外移(不過過幾年會不會設我就不知了) 看到近幾年台灣大
學生的樣子 我也不知該怎麼說近一二年有認識一個朋友 在美國讀高三 他跟我說 他在台灣
的朋友 上了大一 還在叫他翻譯微積分的英文 也有人要他翻譯英文文章 我一聽到 差點昏倒
連查字典都懶的查 直接要別人幫他 有時開會在討論用人問題時 都心有所感的 不知要用什
麼標準來評斷來面試的 台灣的大學生 好的太少 混學歷的太多 漸漸的 曾幾何時 我老爸那時
代 公司還在用專科的畢業生 那時好用的很 國貿畢業的 會計什麼樣樣行 現在 唉 專科的來應
徵 大多都謝謝再聯絡 不是不會英文 就是連最基本的職務能力要求都沒有
我常跟我底下的經理們說 公司不是職業訓練所 要來就是要用會賺錢 會打仗的人 又不是IC
設計公司 還有職前訓練 要先熟悉了開發模組才能上線 不過那類的IC設計公司也是要人才
真的是 說到品牌 現在台灣也沒有國際級的軟體公司(趨勢只做防毒 再來好像沒了別跟我說
智冠什麼的遊戲公司 韓國和日本遊戲業比台灣強太多太多了 我所指的是全世界有名 收入幾
十億美金的 像SAP 思科這類的 不知這二間的也別問我 那太有名了 還不知道我也不知該怎
麼說了) 有國際級的世界代工大廠 連外國人都要來下單 不過軟體都是一直用國外的 語重心
長的說一句話 台灣要有自我的品牌和品質 要由用人開始 企業當然是要用對策略 但是策略
是人去執行的 倒是很憂心 台灣這種教育品質 不會英文的人一堆 將來怎麼跟大陸的競爭
搞不好過幾年我真的把研發處設大陸分處所也不一定
PS:老話一句 多讀點書 以後會少辛苦幾年
期權資訊分享 http://bruce-stock.blogspot.t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