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討論」代工VS品質保證與自我創新

matika wrote:
我沒有怪任何人啊?

我只是比較珍惜我的"小朋友", 錢要花在刀口上, 更不用為了水貨的維修提心吊膽.

如果有人愛賭, 就去買吧~


就怕本土廠商的保固也好不到那去啊~
這時,只能找某個平均值最好的廠商支持囉!!

mingsheu wrote:
matika wrote:
我沒有怪任何人啊?

我只是比較珍惜我的"小朋友", 錢要花在刀口上, 更不用為了水貨的維修提心吊膽.

如果有人愛賭, 就去買吧~


就怕本土廠商的保固也好不到那去啊~
這時,只能找某個平均值最好的廠商支持囉!!


所以言下之意是水貨保固做的比本土廠商好?
從OEM 到ODM再到branding, 看似容易 (NB代工者客可能誤以為會做NB就能賣),事實上從國際大廠所走過的路就能發現絕對不是短期內能達到.

想必贊成branding的認為品牌才是生存之路. 個人不反對, 但是從做基本的value chain 下手, 你能看出你的position在哪 ? 獲利點在哪 ? 對手潛在的的優缺勢? 光是這些[轉型]前的分析都未必能反映出下進軍一個層次(going ODM or Branding) 的本錢. 光是經濟規模這個門檻就足以讓大多數的代工吃盡苦頭, 更別說到一些已經建立許久的優勢.

企業不可能一夕之間把現有的產業價值鏈做巨大的改變. 看看宏碁經過幾次business units的轉型, 淘汰才有今天的自有品牌與代工. 轉形期內的燒錢不說, 光是跳脫出原先得獲利優勢就可能導致巨額虧損. 品牌並非唯一出路, 代工並非一定是死路. 要不被大陸與印度價格戰取代, 就要看企業能把優勢發揮到什麼境界.

身為台灣人, 個人也希望台灣企業能像日本一樣把品牌做到世界級. 但是現實上的執行面的確很困難. 品牌不只是簡單的一個Logo, 它背後代表著一整團的企業機器. 曾經日本光是擁有最新技術也無法完全的建立品牌, 直到其他條件都到位了才成功. 去看看所謂日本的企業, 一個母體所涉及的領域 (絕對不是單單電腦或電子), 包括銀行, 機械, 化工, 物料, 汽車, 礦產, 航太 等). 每個互相支援 (也可能連累)才有今天的所謂品牌. 光是單一項目都可能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幾倍大. 更別說母體動員的能力.

韓國的三星, LG, 現代, 反而不像是私人企業, 它的運作方式跟國有企業無不同. 說明白一點, 政府的企業. 由政府背後操作支援, 光是在韓國就足以呼風喚雨. 法令制度對他自己的企業具有相當的優勢. 與其說不公平不如說民族性. 看看它們如何玩國際體賽事.


其實wazup兄說到我覺得很遺憾的一些地方

在企業轉型的過程,必然是需要投資,一段長時期的巨額投資,卻看不到實際的成效
所以許多的台灣廠商都望之卻步,就企業經營的階段性觀點來看這是非常正確的
但就長期的公司成長藍圖來看,卻又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
在上述所提到【品牌非唯一出路,而代工並非絕對死路】
這樣的經營思維,使得台灣廠商即使已經有挑戰世界一級廠商的能力
也不敢勇於進行branding的動作

我始終認為公司經營者的心態,嚴重影響了未來的發展
一些無形的內部改革,與公司對自己的期許與規劃
短期間是看不到正面成效的,但是對未來的影響卻是無遠弗屆!
主事者的「格局」其實是一個難以量化,卻是相當重要的領袖資格
branding絕對不容易,但是台灣有一個B廠商在勇於嘗試創新與豐富的行銷策略下
在幾年之內已經躍升為一級的品牌,我只覺得...有心台灣不會只有一個B公司

另外讓人覺得憂心之處,就是民族性問題
將台日韓三者相較之下,其實也點出了這些問題的關鍵
對外廠商的凝聚力、國內企業的互助性、對於勝利的渴求度
這些都是台灣敬陪末座的幾樣,這些重要嗎?相當重要!
台灣廠商大多流於惡性競爭,在如何costdown的考量下,台灣是個優秀的國家
但是在costdown的過程,是為了搶單,而犧牲了國內企業的利益
oem/odm的經歷,讓台灣企業獲得了大量利益,卻失去了自我品牌的理想

這樣的說法有錯嗎?或許是吧...但是觀看台灣幾十年內的企業
在60、70年代左右,台灣有個品牌伸直民心,甚至往外挑戰,大家都知道的大同
在70、80年代台灣的技術力提升,在所得低的狀況下,台灣成為代工的重鎮,形象漸漸底定
到了90年代,台灣人看到了大陸、印尼,甚至於越南及泰國等都有更好的條件來取代代工的地位
只是礙於技術,還僅止於較低層面的代工訂單喪失罷了,但已經讓人憂心
加上韓國的異軍突起,也利用國家資源扶持了兩個品牌samsung與LG
這時台灣在經過代工的過程下,或許才漸漸懂的最大的利益是在於形象

商業週刊中,不少討論或訪談都指出台灣得走出自己的企業形象
是的台灣並不大,但是台灣有機會利用自己的技術力挑戰一流企業
要的是遠瞻與魄力,民族性的覺醒,對的理由拖了過久也只是流於藉口而已啊

如果品牌不是最大效益,大同為何要重新建立品牌?
如果品牌只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何benq能在幾年內竄起?
如果台灣人忘記了自己的品牌,我們只是其他國家的RD人員或是技術員
別忘記...RD跟作業員是最辛苦卻不是最豐渥的一群
台灣需要的是,當自己老闆的決心!
您的迫切我完全可以了解.
其實, 個人論文原先也是以分析台灣企業做branding 的可能性. (個人主觀認為台灣可以做到). 只可惜 , 跟一個有業界經驗的教授談論後, 才發現"不簡單"; 說來話長.

你說到台灣人不應該只放眼代工 (RD為支柱), 應該朝長遠來看企業生存. 唯一欠缺的是老闆的決心. 個人不反對您的觀點, 放眼台灣, 以中小企業起家的大老闆要他以[國際企業]為出發點來轉型, 經營, 的確很難. 一但踏出了台灣甚至亞洲這個領域, 世界級各各品牌領導者500大無一是弱者. 不知該說台灣企業是習慣區域性競爭還是不願意冒著倒閉的[風險]去碰這個級數.

補充一點; 個人閱讀過數篇台大教授發表的國際論文有關台灣企業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蠻驚訝台灣並如非想像中居限於小島式經營. 藉由FDI來朝外發展.
初期 :距離, 原料, 成本, 土地. (大陸)
中期: 合作夥伴, 運輸管道. (東南亞國家)
最終: 技術取得, 市場 (歐美).

乍看之下台灣在各國都有所謂的投資藉著當地的優勢來補強弱點. 可惜.....完全還是拘泥於[製造]. 雖然90's 年初不少電子大廠都已經去美國取經(VGA集團從矽谷回台); 對市場的掌握還是進步有限. 台灣要如何走出去?! 這已涉及更廣泛的法令制度. 就理論而言, 現今的經濟部長何美月有需多大作(當時他是中研院走學術的), 不訪去看看. 您一定會獲益良多.


wazup兄

小弟很同意您所說的,只可惜的就是台灣的老被被自己的思維給限制住了
或許不到倒閉的嚴重性,該說台灣決策者打多是不想把錢丟在看不到的地方吧!

回到品質與創新面來說吧!(回到一點吉米兄的內容)
就同上面所說,老闆們大多都不願意把錢丟在看不見的地方(branding)
但是該說更可悲的是,漫多數的決策者,還是以研發成本為第一考量
因此在外型與結構上,甚至於電路板的共用,也限制了台灣自主產品的新生機!

小弟本身就是研發的ID設計(就大家所知的產品外型設計)
仔細接觸這業界,好好想過之後覺得...台灣大多數廠商的重要條件都兼備了
可惜的就在於沒有一個願意去作到【最好】
當然這邊的最好不是說超越其他國際大廠,而是作到自己的最好
面對大廠odm/oem訂單時,無所不用其極的花大錢開模具,動用了研發團隊中的大資源來完成案子
當然,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與處理方針!只是反觀面對自有商品之際
模具上就能沿用就沿用,能便宜就便宜,外型的魅力與創新的結構
在台灣不少廠商中遠在於成本之後....連動用的人員都少於oem/odm訂單
這就是我所謂的不作到最好啊!

branding固然重要,只是我也很希望台灣的廠商能更用心的
去將自己的產品作到最好!或許回收成本不容易,但是比起形象建立的行銷
產品本身所需要的資金,算是少的投資了。何況是優質產品無形中帶動的形象提升,其實是很划算的!

如果連掛自有的產品都不願意做到最好
那就更不要說到所謂的branding與行銷管道策略等等!
回歸我所說的【產品,就是最好的廣告,也是品牌的基礎】

在這邊我很佩服ASUS、ACER、BENQ這些廠商
國產中我覺得就這幾家廠商,在產品上真的有用心在作到一定的水準
反觀許多廠商,都認定自己研發成本與UNIT PRICE都低,所以要搶低價市場
沒錯,低價市場大,金字塔的底部是最多的商機
但是也讓台灣商品,更難以走出一個水準之上
讓其他人都能認為MIT或是DIT(Design In Taiwan)是好的
這個方向,是BRAND的基本,也是台灣許多廠商還需要作的方針自我革新

一個旗艦商品的效益,不在於獲利,而在於對其他商品的影響
旗艦商品的領導與產品系列化的走向,是台灣廠商都得思考的方針吧!
這是原來我寫在自己blog 的文章, 跟大家分享:

M.I.T產品的悲哀與原罪

臺灣的廠商不是做不出好東西, 只是做不做罷了...

pig head leader要能對股東交待, 要能獲利, 股票要能漲.
在成本的控管就非常嚴格, 就是要東省西省.

一台NB的開發成本, ID設計與包裝, 往往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地方.
當我們今天跟pig leader說: 希望我的產品ID跟包裝能再多花點前.
pig head說: 多這幾百萬, 你能幫我賺回來嗎? 拿去給sales當銷售獎金不是更好?
的確, 銷售獎金(sales incentive)是一劑猛藥, 但是卻非長久之計,
但是, 這個事實大家都知道, 但是卻做不到.

以消費者的眼光來看, 誰不希望買一台美美的NB或PDA, 因為這代表了
個人的形象與品味, 倘若今天P800設計的像moto的小海豚, 誰會為它驚豔?

而當一個產品, 沒有啥外表吸引消費者, 規格普通, 剩下的, 就只有偷料以及價格戰了.
這很悲哀, 但是這是90%臺灣產品的命運.

如果每台NB能多花1,000元做出高級的質感, 售價也可拉高到1,000甚至2,000以上.
但pig head leader看不到...所以他拒絕這樣做.

在來談到產品的內涵, 今天除去了外型, 還有硬體規格之外, 最重要的應屬搭售的軟體了.
今天, 每台搭售的軟體也大同小異, 除了DVD player就是掃毒或是字典軟體, 每當看到
日系廠商搭售的軟體之豐富, 真的會感到汗顏....

但是, pig head leader 講的一句話也不無道理:
"消費者不會感激你送了幾千元的軟体"

的確, 這是事實, 但只說對了一半, 當你的硬體產品規格與他人沒有差異, 難道只有殺
價一途嗎? 但這卻是大部分臺灣廠商的做法.

追求成本與效益, 往往是被擺在最前面的目標.
舉例來說, 一隻普通的光學滑鼠成本要150元, 可以賣300元, 一個月可賣10,000 隻.
獲利就是(300-150)*10,000 = 1,500,000
如果今天外型好一點, 包裝漂亮點, 成本可能變成200元, 可以賣到400元嘛? 不一定...
所以, 會以最保守的方式來生產及銷售.


消費者的習慣, 是廠商的促銷手法養成的, 所以, 由產品的內容差異來影響消費者, 並非
不可能, 但需要時間, 但pig head leader 認為沒有這個時間, 他說"給我殺!!", 然後
sales跟經銷商們就前仆後繼的拼命賣, 拼命殺價, 消費者也殺紅了眼, 管它有送啥軟體,
我的預算是5萬元, 我要買到螢幕最大, 速度最快的NB就是.


這就是臺灣的電腦產業...
大家可能不知道做品牌形象,產品行銷燒的前有多少..........
當初Samsung,LG為了要擺脫產品品質低劣的形象,重新打一個品牌。
其行銷預算就已經不是台灣任何企業可以負擔的起了!
更何況,品牌形象要花錢,單一產品的行銷也要花錢,
要做一個世界級的產品,其行銷預算也是高的驚人!!
台灣的企業規模不夠大,自然沒辦法做那樣的事!
而大企業的形成又是需要國家支持........
所以台灣做不出世界級的品牌,世界級的產品,有些方面是沒辦法的!
去問問看做marketing的人,
要推一個世界級的產品,先期的全世界market reserach所要花的前有多少,
再看看台灣企業的資本額有多少,這樣就可以瞭解為何台灣做不到!

看看Honda光打企業形象的廣告就花多少錢?
Samsung四處贊助運動、打廣告,只為了一個品牌,其所花的預算有多少??

之前曾經看過想關討論的文章裡說到,
或許"合併"是一個方向,
至少本土企業同性質還算強的合併團結起來,
(ex :廣達+仁寶 ? o_O ~ ? )
以代工的角度來看,跟國外大廠談的空間和本錢就大了不少,
同時也可以避免同性質的企業為了搶單互相砍價減低利潤,
畢竟得利的最後還是國外大廠,而且用低價搶也等於品質、用料勢必有所犧牲....

以品牌角度來看,團結起來以手上較佳的技術加上各方面聚集起來的有形無形力量,
走出去的成功性應該可以提升不少 ~

但是......有哪些較強一點的公司會想被合併呢 ?
除非條件真的是太好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