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該產業的廠商構成不尊重的行為!"這是甚麼鬼東西阿
"對該產業的廠商構成不尊重的行為!"這是甚麼鬼東西阿
"對該產業的廠商構成不尊重的行為!"這是甚麼鬼東西阿
因為太怪異所以一定要講3次
我們台灣應該是自由經濟市場吧
他們做不到我做的到就是不尊重他
這是甚麼邏輯呢

電腦不看測試是要看甚麼呢
不看效能是要看甚麼呢
那些買i9的都是笨蛋白癡嗎
asus的ROG系列筆電也是降電壓來優化筆電的阿
ACER,HP,技嘉,雷蛇,DELL也都已經在比較貴的機種優化了電壓
基本上價差都不是我這邊這樣的小而科收費的喔
自己去查詢了解一下
這些機種不就是為了拉開CPU的效能和溫度表現嗎
現在有辦法在平價的機種上面做的到真的不好嗎
還是因為你不會所以就不好了呢
基本上筆電優化處理的好處是非常的多的
當然你可以花錢買比較高等級的機種(通常貴很多)
或是透過優化調整處理來達成,特別是可以不用軟體跟原廠一樣的免XTU最好了
因為你用的到效能的時候,讓你可以有更高的效能可以使用
比較用不到效能的時候可以有更省電低溫的使用條件
我們舉個經常會發生的例子好了
原本有一台I7-9750H筆電R20的測試是2200CB左右的效能
但是溫度最高會跑到95度C撞溫度牆
經過優化調整處理之後可以跑到3200CB然後溫度只有85度C最高
一樣編修處理一個影片:
處理的時間都是4小時,優化前平均功耗大約18W
優化之後因為能效比拉高了只要11W就夠了
所以每小時省下了7W一共4小時就省下了28W的電
然後轉檔優化前要1小時左右,優化之後大約40分鐘轉好
可以省下20分鐘,且轉檔的時候優化前因為會撞溫度牆
所以很卡沒有辦法同時處理其他的事情
優化之後因為不會撞溫度牆,所以還可以繼續做另外一個影片的處理
所以這樣的工作方式會有甚麼樣的差距呢
A:未優話早上9點開始上班,到1點左右處理好開始轉檔
然後2點轉好,因為筆電很熱要等他散熱10分鐘
2點0分開始繼續處理第2部影片,4小時後是下午6點10分了
開始轉檔大約7點10分左右轉好,等機器散熱10分鐘大約7點20結束
B:優化處理之後一樣9點開始上班,1點開始轉檔同時處理第2部影片
5點第2部影片處理好,5點40分轉檔完成
中間的差距感受的到有多大嗎
基本上我的測試都不是極限
請不要在亂騙人了
我的高分測試因為經過了電壓的優化
功耗都比原場睿頻上限來的低
很多能跑到3200CB的I7-9750H最高甚至不到70W
原廠電壓一堆都到90W那邊去了,你說那一個使用比較接近供電的極限呢
實際的測試溫度的表現也都比較低
代表散熱器的負擔也比較低,怎麼會是極限呢
不要被比較高的效能給誤導了,就是只有效能可以跑到該有的
跟本就沒有任何的超頻,效能的部份確實是他們做不到的極限
但是這樣的效能表現都是在更低的功耗和溫度下達成的
是在極限甚麼呢

我這種應用人員只要把上面交代的工作順利達成,你舉例一下哪間公司會要優化 改散熱? 大概只有你這種賣電腦的會一直強調(因為至少3000起跳,比賣一台電腦還好賺) 等你去外面公司歷練過 看一圈你就會知道你的視野在哪 高度就在哪? 我們根本不屑這些分數,因為能結案才是真的。你總不會開會還列說 我幫公司優化幾台電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