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going ODM, 但你的市場資訊遠落後你的OEM老雇主.
好機子未必賣的好,
賣"對"的機子一定賣的好.
----------------------------------------------------------------------------------數位時代
從科技主宰到消費者主導 寄給朋友 【林義凱】
諾基亞的市占率下降,而三星上升,不是三星的技術比諾基亞更優越, 而是三星比諾基亞更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而且能夠及時推出。
在個人電腦時代贏得全球品牌大廠青睞的台灣ODM業者,最近可能感覺生意越來越難做,筆記型電腦與個人電腦的代工毛利率持續下降,而行動電話與數位家庭產品,台灣代工業者的市占率仍未有亮眼表現。
在製造效率與供應鏈管理上,台灣ODM業者其實仍有改善的空間;但與贏得新訂單息息相關的,其實仍是產品研發能力,台灣科技業者必須從過去的強調科技(Technology Inside),轉變為更重視消費者想法(Consumer Inside),才能在眾多代工業者中脫穎而出。
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就能發展新生意 過去台灣ODM業者面對成熟的技術(Proven Technology)時,非常了解如何運用這些科技與相關零組件,開發出客戶需要的產品,也能有效降低成本。
最早的OEM業者是沒有研發可言的,就是把客戶的產品拿過來重新做一遍;而OEM與ODM最大的區別,就是業者可以根據成熟的技術藍圖(Technology Roadmap),提供客戶產品原型,知道在何時要推出配備Pentium 4的產品,何時要把硬碟容量加到40G,對相關技術演化都有對應的方案,贏得國際大廠的信賴。
但是台灣科技業者雖然有技術藍圖,嚴格講來,對於未來的產品藍圖(Roadmap)卻無法置喙:產品藍圖意味著知道在什麼時候消費者會需要怎麼樣的產品,意味著你對世界各地市場有深入的瞭解,明白不同區域消費者的偏好。長期以來,台灣ODM業者的研發工作都是技術導向(Technology Driven),而非市場導向(Market Driven);這也是一個因為雞生蛋所以蛋生雞的問題,代工作的是B2B生意,消費者端的資訊都掌握在戴爾、惠普這些業者手中,台灣代工業者也缺乏誘因與動力去瞭解,反正不會妨礙到接單的成敗。
當代工領域轉為行動電話或數位影音設備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問題就來了。對消費性電子來說,不是你擁有最領先的科技,就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功能與內涵到底是不是消費者需要的,才是成敗關鍵;這是非常市場導向的領域,而不是技術導向,有非常多的例子已經證明,配備領先科技的產品,只要不是消費者要的,一定失敗。
我們看到最近行動電話市場上的消長,諾基亞的市占率下降,而三星一直上升,已經有許多人分析,不是三星的技術比諾基亞更優越,而是三星比諾基亞更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而且能夠及時推出。 對消費者的陌生與不瞭解,已成為台灣ODM業者發展新生意的最大阻礙。在新產品領域,台灣ODM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仰賴客戶提供資訊開發產品,品牌大廠不見得會提供你必要的市場資訊,而且有許多資訊,品牌業者也不見得充分掌握。
以行動電話為例,固然許多零組件都會走向整合,但業者如果用作筆記型電腦的心態來作手機,最後一定會走到中低階訂單上面去,產量可能很大,但毛利會非常低。但行動電話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只要你掌握了消費者的需求,高階產品的成本並不見得很高,毛利卻很驚人;利基領域的產品也一樣,只要操作介面、軟體功能或外型設計符合特殊族群需求,手機就會熱賣。在這個領域,代工的毛利率高低比筆記型電腦差異更大,一線廠跟二線廠的區別,不再只是以製造量作為區隔,而是產品開發力帶來的毛利高低;在台灣手機代工業者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個現象了。
成立市場情報單位,瞭解消費者行為 台灣ODM業者必須盡速成立專責的市場情報(Market Intelligence)單位,這些人員所需要的知識與編制,與傳統的客戶經理或研發部門完全不同,建制必須獨立於上述二者,擁有與客戶部門或研發單位平行的權力。
市場情報單位必須要深入瞭解消費者行為,也要對科技有足夠理解,要對文化與消費習慣敏感,甚至要發掘特殊族群的潛在需求;想要發展這些特殊的能力,在組織建制上就要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的資源。對台灣科技業者來說,這是件完全陌生的事情,連自行發展品牌的公司都未必能做好,更別說傳統上不會接觸到末端用戶的ODM業者,想建立這樣的單位,到底要找多少人、要找怎麼樣性質的人、該花多少錢才合理,完全沒有經驗。
要建立這樣的能力,事實上一開始不需要找許多人,高階經理人的心態與承諾,才是能不能把事情作對的關鍵。這樣的部門必須盡量設置在接近市場的地方,也要盡量雇用當地人;高階主管必須給這個部門足夠的權限,與研發及業務部門平等互動,確保運作與溝通的順暢度,好的制度設計非常重要。不是只有品牌大廠才能設市場情報單位,即便是營收中等的代工業者,也有機會一步一腳印建立這樣的能力,只要專注加上持之以恆,就能看到成果,人不需要多,但一定要夠精。 以近來熱門的數位家庭來說,到底什麼產品會熱賣,連品牌大廠都不見得清楚,這也不像過去的PC,有Wintel(微軟+英特爾)在前領軍,但在一片混亂中反而出現嶄新的機會:誰能開發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誰就有機會引領風騷,如果台灣ODM業者能擁有對市場與消費者的瞭解,才可能讓品牌大廠另眼相看,開發出來的產品,就更容易贏得訂單。這是一件品牌大廠不會主動告訴你、也不會積極訓練你的工作,但卻是台灣ODM能否轉型成功,邁向下一波成長的關鍵,掌握這項能力,才是未來維持毛利率的保證。
台灣ODM業者必須盡速成立專責的市場情報(Market Intelligence)單位,這些人員所需要的知識與編制,與傳統的客戶經理或研發部門完全不同,建制必須獨立於上述二者,擁有與客戶部門或研發單位平行的權力。
跟著大環境走算是台灣科技的一種生態模式,所以台灣一直很少有突破性的產品出現
其實BRANDING是否能成功,其實主事者的決策很重要,勇於嘗試就是一種想創新的精神
只可惜在台灣產品中,這是屬於少見的。
當然BRANDING當然不容易,ROADMAP再台灣許多產商中若有似無的存在也是問題
一個既成的環境不容易改變,但是只要肯作,台灣一定能出頭的!
三星也是在諸多隊手中,慢慢出頭的,雖說他們是國家大力支持,不過還是付諸相當大的努力啊
對於台灣科技產業,我依舊只有這樣的觀感,或許是激動了點
"別再短視近利了,別為自己的不爭氣找台階下" 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啊
設計與研發是產品的根基,在台灣卻是RD作牛作馬,開會的騎牛騎馬,幕後的人士總是不被重視
也是台灣科技產品開發的一大隱憂
matika wrote:
提供另一點思考方向:
國內某社常幫日系品牌代工, 而當日系的該型NB在日本上市數個月後, 某社就會以
自己的品牌在臺灣上市; 而消費者就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1. 某社真是xx, 怎麼只會偷學日系品牌啊?
2. 同樣的機型, 我寧願請水貨商幫我買日系的回來, 用起來也比較爽.
這樣的人, 不能說他錯, 只是有些偏頗的觀念不是很好, 我只能說可惜...
這也不能怪這樣的人啊?!若是小弟有能力有須求,也要去日本敗..
為啥? 台灣廠商有在照顧本地人嗎? 很少,兩者的用料和QC一定有差異,就算真的兩者的的用料和QC都相同,要讓我改觀,也得很長很長的時間啊!
當然啦.. 若有重量級勸敗人物的話,也是會敗的..
就像 Dpood 565 一樣,小弟是因為手上有 T630了,不然.....

mingsheu wrote:matika wrote:
提供另一點思考方向:
國內某社常幫日系品牌代工, 而當日系的該型NB在日本上市數個月後, 某社就會以
自己的品牌在臺灣上市; 而消費者就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1. 某社真是xx, 怎麼只會偷學日系品牌啊?
2. 同樣的機型, 我寧願請水貨商幫我買日系的回來, 用起來也比較爽.
這樣的人, 不能說他錯, 只是有些偏頗的觀念不是很好, 我只能說可惜...
這也不能怪這樣的人啊?!若是小弟有能力有須求,也要去日本敗..
為啥? 台灣廠商有在照顧本地人嗎? 很少,兩者的用料和QC一定有差異,就算真的兩者的的用料和QC都相同,要讓我改觀,也得很長很長的時間啊!
當然啦.. 若有重量級勸敗人物的話,也是會敗的..
就像 Dpood 565 一樣,小弟是因為手上有 T630了,不然.....
我沒有怪任何人啊?
我只是比較珍惜我的"小朋友", 錢要花在刀口上, 更不用為了水貨的維修提心吊膽.
如果有人愛賭, 就去買吧~
就等於擁有自營品牌的基礎了??
各位可以試想
像Dopod 565這麼不錯的產品(假設Dopod 565是台灣設計的)
Dopod有能力在獨自在歐美市場行銷565嗎??
就算有 也很吃力 很可能會賠上老本
另外Fujitsu的經營的筆電品牌 應該品質不錯吧??
記得它們一年賠的錢是以億元美金為單位的
台灣廠商恐怕沒幾個有此本錢
wazup大說得好
其實除了技術和創新之外
仍有很多必需的條件
需要國內廠商花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經營
如市場分析 通路建立 品牌推廣 服務體系 (當然這也都涵蓋在廣義的"創新"中)
不要忽略台灣國情不同 是以中小企業為主
資源缺乏的情況下 風險頗大
又不像韓國那樣有政府在撐腰
即便有能力一搏的廠商亦不見得願意投入
對廠商而言
它們也不怕代工重心移到大陸,印度這些地方
反正那裡人工便宜就往那跑
台灣廠商最大的優勢就是"彈性"
只要能保持"代工"技術的領先
專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一樣有能創造價值
要擔心產業外移的應該是市井小民才對
當然我也希望台灣能再多出現幾個像BenQ這樣致力於自我品牌的廠商
多給台灣的品牌一些支持吧!!
CREART wrote:
要把BRAND作大,當然不容易
不過小弟一直認為,真正的宣傳在於產品本身
優秀的外型與機構,穩定的品質就是最大的宣傳效果
大大講的是,不錯從其他角度來看,
如果只是針對於台灣市場來說的話,或許有辦法,臺灣小麻,甚至於對岸的大都市也OK
但是對於全球市場來說的,客觀來說,想要建立品牌投入的資金耗費相當多
,但這並非是廠商不願意去做的藉口,因為牽涉的層面過廣,
國內競爭廠商多,像要建立品牌,代工客戶便會有所疑慮而轉單,
或許目前大家對於大陸這一個市場相當看好,但是畢竟想要建立品牌的話,
還是要參考一下ACER、BENQ、技嘉等公司產銷分離的方式。
此外,國外通路的投入並非僅限於資金一環,還需要人員、技術以及市場調查等許多環節需要克服,不然過去宏碁過去也不會在美國發生重大虧損。
或許看起好像蠻短視近利的,但是這個是目前臺灣的悲哀,因為上行下效(由國家從上而下的觀察,似乎在教導大家朝這一條路走)。
-_-!!!
要打倒特權的,往往會變成另一個特權 , 要推翻專制的,可能會形成另一種專制,若是過度被神話,以後就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