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出貨 台灣稱霸全球
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發表全球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出貨與預測統計報告,去年全球OLED面板出貨量達六千三百萬片,較二○○四年大幅成長九六%,而產值則達五億三千萬美元,年成長率三一%。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台灣廠商的OLED出貨市佔已達全球的四一.七%,超越韓國的三四.七%,與日本的二二.一%,成為全球OLED面板最大的生產國。
以下省略自己去找來看~~~
完之後有沒有替臺灣人驕傲阿
接下來也是同一家公司也是同一天
DVD殺價、錸寶虧損 錸德去年大虧23.5億元
錸德昨(二十六)日公布去年財報,在本業與業外雙雙虧損之下去年大虧了二三.五億元。對於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碟片產業無疑將再受衝擊。
錸德去年營收為二三一.三七億元,在本業受到DVD殺價影響,以及轉投資的錸寶科技因OLED面板跌價而虧損十四億,在本業與業外雙重夾擊之下,去年稅後虧損二三.五億元,每股稅後虧損一.一元。法人原本預估去年錸德、中環虧損將低於一元,結果虧損情況比預期嚴重。低迷的情況恐將延續到今年,錸德昨日亦表示,今年第一季也將因為相同因素而難逃虧損情況。市場初估虧損約六至八億元,每股虧損約○.三至○.四元。
大家看完之後也殺咪感覺阿
人家研發完後收權力金~~賺到翻
台灣人佔有市界第一結果還要虧錢
曾經愛好日系隨身聽的人, 從錄音帶, CD、MD 等早期隨身聽,
比較一下 Pana 和其他廠牌的差異, 可以發現發展模式和方向如出一徹,
發展到最後就是輕量省電, 想想其實也不足為奇, (可是我還是驚驚...

光碟模組, 上掀機構, 合金, 輕量化與省電設計, 生產管理、技術、設計, 十幾年KnowHow,
以後期CD隨身聽的經驗, 這種光碟設計只是小咖(說不定只是來自某款的設變),
量產更是老練, 省電技巧更是他的強項, Layout 不在話下。
光是這些累積的技術, 應用到 NB, 就足以讓各廠叫不行...
當下的研發成本真的很高嗎? 不見得...
生產成本高嗎? 值得研究...
松下不只在該鋰電池等專利技術上獨家, 其技術整合能力也不容小靚,
X505是錢砸出來的, Pana NB 是技術整合出來的, 這兩者天壤之別,
松下務實出了名。
他看到擁有別人所沒有的, 有了這些基礎, 成本增加相當有限, 至少比任一家廠商具備優勢,
即使成本降低, 他也不需要為吃市場低賣, 至少時候不到。
SONY 不是不能, 起碼他就率先應用這樣的技術, 但成也創新敗也創新...
Ps.其實結論已經很明顯, 某方面的差距, 是產業特性使然, 發展方向不同。
不是台灣不能, 砸錢只會落得 X505 的下場, SONY 就是試圖跨越這個鴻溝而跌倒,
我們應該學學松下, 看到自己所擁有的, 逐步發展。
Pana 12"自己發表的國內市占率:
http://pc.watch.impress.co.jp/docs/2006/0425/pana3_14.jpg
如有用心看我的 Post 應該不難理解, KnowHow 的累積恐怕不只三年,
不是知名產業分析, 一點點心得不足為理, 請酌作參考。
在微利時代下求生
...還是立志做出可以續航10小時的1公斤電腦...但是因為
售價要2000美金...歐美系大廠的量只有10萬台一年
大家會不會對台灣notebook廠要求太高了
在我眼中..那只是notebook只是一個產業..產業有各式各樣的優勢劣勢..技術.市場
要notebook廠有志氣...有胸襟..那要notebook廠會做出
永遠不用電的notebook嗎...(日系手錶的永動機構是真的很了不起..不會太貴又有用)
但是.如果廣達只是要做notebook賺錢呢...
企業如何賺錢對股東負責才是重要的 更何況大廠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了
台灣的high-tech和電子業也不過是這20年的事......
對教育制度..對基礎研究..要有胸襟氣度..
但是對這樣一個快要進入成熟的產業..或是主要支配者是巨人企業
要求面面俱到的胸襟氣度..那....實在是太難了
odm產業的一種運作方法..或是時尚的說法是..一個business model
更何況..在市場的競爭機制下.如果odm..oem廠不夠強..自然就會被淘汰...
或是說夠強...自然就會興起..
況且..歷史來看.韓國並不是不想進入notebook odm/oem
的市場...應該是進來的利潤不夠好就自然退出了...
samsung和dell...LG和ibm..
不要說什麼經營世界第一的媒體用語 現在藉由整體的政商經營環境
和所有產品的經營綜效製造出了相當強勁的品牌知名度...
當然形勢比人強....成王敗寇.
現在我覺得大家都對傳統產業或是步入傳統產業的公司多加撻伐...
人人在歌誦的總是一些藍海之類的...好像傳統產業都是進步的絆腳石..
又不會創新...又沒有視野 (是的...我認為notebook和晶圓代工是傳統產業)
要搞清楚經濟是誰撐的呢 在那些巨大的公司剛興起的時候...也是藍海啊
要說notebook廠沒有胸襟氣度..不如來說永遠不能都只在做notebook...
毛利率總有到不能降的時候..要看更該看更長遠的路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進步...那就會倒閉被併購...很現實的...
當所有人都買pana w5 那廣達自然就不是倒了就是做出續航力10小時的notebook了
但是這樣的狀況應該有很高的機率不會發生吧
找一個市場的segment..找一個自己的利基..就做下去
這不是很基本的競爭力法則嗎....
不可諱言 台灣在代工與cost down上是全球第一
而這種know how也是讓台灣過去三十年來得以經濟起飛的原因
但這種成本優勢能維持多久? 日本在1950~1970年代也是以成本起家 打敗了美國企業
1970年以後 台灣也以相同模式搶走了日本的訂單
1990年以後 中國也以相同手法搶走了台灣的訂單
重點來了:台灣的競爭優勢能維持嗎? 短期看來是可以的,但長期?
重點在 "創造力的執行"
就像是松下幸之助一樣 就是要推出好的產品 或是像盛田昭夫一樣要創出一個獨特的產品
台灣不乏有創造力的人才,但企業主?在獲利考量下,台灣資訊業很少願意作這種事情
其實大家去看傳產企業 在經過這幾十年的廝殺,要不是走大量低價路線,一直找尋更低成本的地點
要不就是走研發或品牌路線 像是抗污 排汗、無毒塗料 防火的紡織材質 這玩意可不簡單阿
所以我說台灣的資訊產業其實就是三十年前的傳產而已 況且在股票的迷思下 許多人被迷惑了
比起許多傳產 台灣所謂的高科技業應該要汗顏阿
問問台灣半導體設備有多少是台灣有能力作的 有多少台灣公司有能力跨足半導體或是LCD 上游材料?
連個LCD玻璃都無法自製的產業 關鍵原物料與設備都是國外廠商所控制的產業叫做高科技?
說是高級加工業比較好
所以不是說台灣沒有創造力 而是人的格局太小 這種格局可以讓企業成長到一個程度 但無法讓一個企業成為國際一流廠商
不過當年我老闆曾說這種觀點太負面了點
如果大家對我有回應的話 我再把我的一些心得寫出來
謝謝
後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