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要像Apple及Samsung一樣,規格超強,用料超高級,表面看價格高不可攀對上台廠沒有價格優勢,但事實上就是賣得好,獲利好.因為精明消費者把台廠偷掉的這些加一加算一算,居然物超所值,相對比起來台廠還比較貴沒有CP值.
簡單說,台廠還在絕對價格的迷思之中時,一流的廠商早已深知消費者心中看重的是相對價格.
相對價格便宜,比,絕對價格便宜,還重要.一味追求便宜的絕對價格,往往會拿掉消費者看重的產品賣點.
你拿掉了賣點又怎能要消費者買單? 反過來說,你如果追上了Apple的所有規格,卻發現自己價格成本對上Apple沒有贏面時,那就是該檢討自己是不是競爭力不足了.
但是SSD的部份就一定要有controller能夠支援,
目前業界大概就是以SandForce為主,JMicron及Marvell各有擅場
不過現在看來還是SandForce稱王(有錯請不吝指教),
JMicron....恩....她的SATA3跑出來的數字....就當作是low cost的SATA3 solution吧~
以目前看來,台灣雙A各自分成兩路,
北投的大A目前看來價格偏高,但是走高性能的取向,也就是要求非常高的吞吐量
其實我也跟一些人聊過,應該是上面的大頭給出非常tough的目標,
經過survey,看來還是得靠SATA3才能達到;
再者Hybrid的概念對他們而言有點雞肋(不過小a可是付諸實行),
原因在於當初smart response的時空背景,一顆64GB的SSD可不便宜,那時NAND的製程正在32nm
但到了現在Toshiba 24nm, Intel 25nm, Hynix 26nm, Micron 20nm紛紛出籠,
且現在2Xnm下,一顆die 8GB,先前天價的256GB價格也開始滑落,甚至500GB的也越來越多。
同時間這也大大提升了SSD的速度,SSD速度除了controller的功力外,NAND的數量也很重要,
NAND越多"通常" CE數越多,可以想成多通道處理,但是2Xnm也有配1CE的low cost NAND啦~
不過也可配Toggle NAND或是另外一個陣營的On-Fi NAND,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回到前話,既然價格滑落,那我何不乾脆把整個Win7的系統放進SSD跑就好,還弄個cache幹啥?
再者你把SSD當快取,真的很快嗎?只能說有快!但是會需要一些learning的時間,
其中SW能不能“準確”的分類哪些放在SSD加速,哪些放在HD就好 會是關鍵...
很不幸 掛Z68實測出來似乎不是很漂亮,正確分類會是個難題(有錯請不吝指教)
而汐止的小a則是以價格為第一優先(非常符合他們家的形象),
SSD用mSATA? No....他直接把controller on board,再SMT開卡的NAND Flash,就是利用smart response來作cache(有錯請不吝指教)
另外再掛320GB的7mm HD,利用Hybrid的方式試圖營造“類”Ultrabook的感覺,
說真的,我一定要再說一下,國外都有網站直接說acer這台外型抄襲AIR,而且講得非常不留情面,
看了實在是覺得滿丟臉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泰國淹大水,WD幾乎可說全滅,這台是在隔壁的W代工,HD是acer指定料,
這下不曉得後續生不生得出來..... 不過看這景氣,我突然覺得似乎可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才是 Orz
回到主題,SSD沒辦法用SATA3會很浪費?
我也不得不承認你說的沒錯,畢竟SATA3隨便測出來,尤其是SandForce只能說是暴力啊~
但以現實來看,Cost會是採購的一個重要考量....所以你要普遍看到 我估計至少要到2012Q3左右才會越來越多
palapika wrote:
從數據來看是s3散熱好些吧...(恕刪)
溫度部份我是參考laptopmag, 它主要是比較ToughPad, 鍵盤中心點(GH鍵), 及底部溫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