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金屬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平價機和輕薄機,不是那些頂規機

液態金屬用在筆電的散熱加強處理
其實玩家利用液金來加強筆電的散熱能力已經很多年了
但是一直都有翻車燒機的傳聞出現,液金是真的會導電也會流動
所以液金風險問題一直是很多人最擔心的問題
特別筆電是會帶來帶去,液金的流出風險可能會更大
萬一出問題的代價可是不小的阿
所以很多人聽到液金都是會害怕的

其實液金我家老大已經玩了超過15年了
但是一直去年前的7月底才開發出目前的施作技法
在測試了3個多月之後在前年的11月底開始導入服務應用
基本上開發完成到現在已經超過2年了
也是目前唯一能夠完全無保護確定安全沒有問題的唯一
期間也有使用超音波清洗機拍影片證明安全性
2年下來施作的總量也已經超過了5000顆CPU的數量了
各家的筆電幾乎也都有處理過的經驗了
目前為止因為液金流出短路燒毀的數量還是保持在0
其間甚至有騎車出車禍,人機均傷筆電外殼破損
拿回來處理,液金的狀況都是沒有問題沒有流出或是噴出
實測+數量+2年的時間+多次事件的證明
目前施作技術能力有到位,是可以確定安全沒有問題的

在今年開始INTEL 9代處理器加入了實體8核心的CPU
高效能的代價就是高功耗高發熱也就高溫
所以INTEL在i9的處理都有加上了防止液金流出的外框
液態金屬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平價機和輕薄機,不是那些頂規機
這就是asus 原廠G703GXR拆開的實拍照片,可以看到有流出,不過原廠有作好保護
液態金屬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平價機和輕薄機,不是那些頂規機
這一張就是對岸玩家自己上液金後來翻車的圖片,機器就燒了
目前原廠有使用液金的都是搭配這種i9的處理器
asus和hp的頂規機都是用暴力熊的解決方案
基本上也都是用貼保護的方式做安全防護
經過了2年基本上免保護的施做方式還是只有我家老大這邊

其實那些高階的機器,散熱設計都已經做的非常的用心了
就算沒有使用液態金屬一樣是可以有相當好的效能表現
真正幫助會特別大的應該是那些比較平價或是輕薄款的筆電機種
液態金屬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平價機和輕薄機,不是那些頂規機
微星的PS63在液態金屬的加強處理下,跑出了2189CB的R20跑分
證明了I7-8565U的強大效能的可能

液態金屬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平價機和輕薄機,不是那些頂規機
微星的GL73_9SC,3萬多元的一台筆電
可以讓CPU跑贏任何一台原廠搭配I7-9750H的筆電
將CPU的效能完整的發揮出來,且透過優化調整電壓
功耗的負載也不會太高,溫度的控制也可以非常的漂亮

液態金屬真正的價值應該是在平價機和輕薄機,不是那些頂規機
捷元的15H,一台不到3萬元的筆電
在液態金屬和優化調整處理之後,3165CB的R20跑分
最高溫度只有到84度C,這樣的表現就算是價格加倍的高階機也做不到的

其實這樣的CPU效能表現都是正常應該有的效能而已
只是在筆電上面不容易做到,經過優化調整之後供電和散熱都更輕鬆
肯定不是讓筆電在極限的狀況下運作
這些實測基本上可以證明這樣的應用價值是非常的大的

如果是用的到CPU效能的使用方式
真的建議可以考慮一下看是使用跟ASUS一樣的防護加強方式
還是用一般玩家的散熱膏圍堵的方式
當然也是可以找專業的處理施作
在搭配調降電壓的優化調整處理
基本上一些平價入門級的筆電就可以有超過高階機種的CPU效能表現
且是可以在比原廠更低的運作功耗下運作
讓筆電的供電元件和散熱系統的負擔都可以降低
效能的表現是可以拉的比較高的
2019-08-17 23:46 發佈
液態金屬表現看起來
的確幫助很大
不管是在輕薄機種與高階機種
可能前期研發難度較大吧
先搭載高階的機種上面
真的也希望低階跟輕薄機種也會有搭載
讓更多用戶可以體驗到更好的散熱
幽暗的雙眼 worte:
液態金屬表現看起來的...(恕刪)


液金其實對筆電的幫助真的很大
當然重點是施作和處理的能力
其實上液金一個專業技術的問題
清除和處理是更不容易的

這是9900K的開蓋狀況,其實開蓋也沒有多難


但是要把CPU處理到這個樣子就是要看專業和技術能力了
因為對材料特性的足夠了解,才有辦法真正處理可能面對到的狀況
能把CPU處理到這樣應該是可以證明很多的事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