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PC 遊戲掌機」這個新形態娛樂載體的問世,隨時隨地來場 3A 級遊戲不再是夢想,而目前在市場表現最耀眼的 ROG Ally,也於上個月的 2024 Computex 台北電腦展迎來了新機─ ROG Ally X,定位來說屬於改款的它,雖然沿用了初代的 AMD Ryzen Z1 Extreme 處理器與 7 吋螢幕,但在掌機的外觀、顏色、內部組件、散熱構造與 I/O 配置,均聽取了玩家社群反饋而做出不少調整,欲以「旗艦進化版」之姿全力搶攻 PC 遊戲掌機市場

該機的升級重點聚焦在硬體與散熱性能上,其 SSD 和電池容量均翻倍至 1TB 與 80Wh,記憶體也提高到 24GB LPDDR5X 7500MHz 的規格,資料傳輸速度加快同時亦可帶來更高的遊戲效能,相對地掌機重量也隨之增加了 11.5%。另外,ROG Ally X 也拿掉自家硬體生態系的 XG Mobile 外接顯卡介面,但多提供了一組 USB 4 Type-C Thunderbolt4 連接埠,並將 MicroSD 卡槽與易散發熱源的連接埠隔開,藉以解決 MicroSD 卡可能的過熱問題。

ROG Ally X 的 TDP 運行功耗亦有升級,在靜音模式提供 13W、效能模式則為 17W,極速模式的瓦數雖然不變,但系統噪音能夠再降低 5dB。人體工學方面,該機增加了握柄的厚度、縮小機背的巨集鍵以提升握持手感,正面則縮短了搖桿與 ABXY 按鍵的距離,並換上全新的八向十字鍵以帶來更精準的輸入控制,至於 7 吋 FHD 螢幕一樣支援十點觸控,且具備 120Hz 更新率、7ms 反應時間、100% sRGB 色域以及 500 尼特亮度。
而在六月初 2024 Computex 的動眼看文章之後,JB 這回也搶先借到了 ROG Ally X (RC72LA) 體驗約一週的時間,雖然它屬於改款定位,但考慮到有不少未接觸過 PC 遊戲掌機的朋友,我還是盡可能地詳細介紹,如果覺得文章太長,這邊也設置了傳送門方便各位跳段落查看~
▌外觀介紹 ▌
- 外盒正面
- 規格說明
- 開盒
- 紙製立架
- 65W 充電器
有別於初代 ROG Ally,只出黑色款的 ROG Ally X 包裝也用上黑色做出區別,盒底比較重要的資訊就是 RC72LA 的型號,以及 USB 3.2 和 USB 4.0 的 USB Type-C 規格,開盒後映入眼簾的是由說明小卡覆蓋的遊戲掌機,上蓋內側同樣提供紙製立架,但從初代的一條長形設計改為兩條,盒底則能找到 65W PD 充電器(另外亦支援 100W 充電)。
- FHD 120Hz 螢幕
- 色域測試
- 左側按鍵布局
- 右側按鍵布局
- 十字鍵
ROG Ally X 的螢幕規格跟初代完全相同,均為 7 吋、16:9 比例的 FHD 解析度的 IPS 觸控螢幕,並具備 100% DCI-P3 色域、500 尼特亮度、120Hz 更新率、7ms 反應速度並支援 AMD FreeSync Premium 技術,此外,這塊螢幕還採用康寧 Gorilla Glass Victus 強化玻璃與 DXC 塗層,可降低反光的折射率並提高硬度。在預設顯示模式下為 ROG Ally X 進行色域測試得出 96.8% sRGB、70.1% AdobeRGB 與 72%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 值為 0.14,亮度則是 579.03 cd/m2,整體色彩還算準確、在戶外強光下使用也不成問題

雖然設計乍看之下沒有什麼變化,但 ROG Ally X 在人體工學和操控性能上都有所加強,像是縮短搖桿和十字鍵 (D-Pad) 的距離,讓手指能夠更輕鬆地在兩邊移動,而 ABXY 鍵、肩鍵與霍爾效應扳機鍵都有再強化,搖桿的使用壽命也自初代的 200 萬圈轉動提高到 500 萬圈,並調整到不會干擾揚聲器或震動馬達,要說肉眼比較看得出來的則是十字鍵,從四向改為更精準的八向之外,尺寸也稍微加大並換上了霧面材質,進而增加摩擦力。至於左側靠近螢幕的兩顆按鍵為視圖與控制中心鍵,右側的則是選單鍵與 Armoury Crate SE 鍵。

透過八向設計的十字鍵打格鬥遊戲可減少繞圈轉動時的慣性,不容易「轉」過頭之外,相比搖桿也會更為精準一些,而 ABXY 鍵採用平圓頂造型的液態矽膠打造,實際按起來較 Xbox 無線控制器來得 Q 彈,而肩鍵與扳機鍵的面積也進一步加大,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手感

- 側面飾板
- ROG 文字浮雕
- 掌機側面
- 掌機底部
- 掌機頂部
ROG Ally X 兩側握柄可以看到密集排列的 ROG 文字浮雕設計(明顯是取經 PS5 控制器),在增加摩擦力、防止手滑掉落之餘,弧度和高度也有再作調整,整體握感略為提升,掌機側面的飾板則由初代的銘牌改為亮面圖案,算是符合黑色機身的低調路線

- 頂部左側
- 新增散熱孔
- 頂部右側
ROG Ally X 拿掉了初代機種的 XG Mobile 外接顯示卡介面,取而代之的是兩個 USB Type-C 連接埠,其中靠近扳機鍵且有閃電符號在旁的是 USB4 Thunderbolt4,使用者可藉其外接顯卡盒使用,離扳機鍵較遠的則是 USB 3.2 Gen2,兩個連接埠均支援 DisplayPort 1.4 及 100W 快充,傳輸速率均有 10Gbps;另一側則有電源鍵(整合指紋辨識)、3.5mm 複合式音源孔、UHS-II 規格的 MicroSD 卡槽,掌機頂部中央則是第三散熱孔和音量鍵的位置。
- 掌機背面
- 握持示意
- 扳機鍵
ROG Ally X 的背面延續品牌辨識性極高的 Slash (斜切)元素、Cyberpunk 電馭紋路與「信仰之眼」,掌機中央的厚度、斜散熱孔面積亦有增加,就連 4mm 寬的幻彩 Slash 斜紋上還多出了 REPUBLIC OF GAMERS 品牌完整名稱,而最大的不同還是 M1/M2 巨集鍵向內移、並縮小一半這點了,這不僅降低了誤觸得可能,也令握持更為順手,而巨集鍵的功用顧名思義,能在 Armoury Crate SE 裡進行類似 Fn 功能鍵的自訂。預設的巨集鍵+「方向鍵上下左右」分別對應開啟鍵盤、工作管理員、顯示桌面、工作檢視;而巨集鍵+「ABXY」則依序為螢幕截圖、開啟 Windows 通知中心、投影模式、螢幕錄影。
- 紙製立架(一)
- 紙製立架(二)
隨附的紙製立架使用方式就請參考上圖,若想要擴充基座就得另購 ROG 65W Gaming Charger Dock 了(但它的 HDMI 還是維持 2.0 版本就是

- 掌機重量
- 充電器重量
實際將這台遊戲掌機放上電子秤測得 680g 的重量(官方數據為 678g),想想電池容量翻倍、厚度增加,較初代增加 70g 也是情有可原,橫向比較的話則比 MSI Claw 稍重一點點,不過還是低於主打大螢幕的 AYANEO KUN 跟 Legion Go 就是。至於 65W 充電器則是測得 210g,較 MSI Claw 的 382g 輕不少,也讓掌機與充電器的總重壓在了 1Kg 以內

▌內部組件 ▌
- 拆機示意
- CPU 與 M.2 2280 SSD
- 鋰電池
- 類比搖桿組件
- 巨集鍵排線
- 散熱孔
(點擊可放大)
要說 ROG Ally X 這次最重要的升級,那非重新設計的內部組件莫屬了!在卸下 5 顆螺絲後被蓋就輕鬆分離,這也降低了自己 DIY 升級與維修的難度,不過由於這代的巨集鍵下有排線連著,拆開時務必動作輕一點


而在散熱強化上,ROG Ally X 則是藉由增加風扇鰭片數量、第三散熱孔來解放 AMD Ryzen Z1 Extreme 的完整效能,風扇尺寸較前代小 23% (但鰭片數量一樣是 102 個),鰭片薄 50% 帶來更高密度散熱能力與更低空氣阻力,造就氣流量提升 10%,這也令掌機在低轉速實現更安靜的運轉聲,在高效能負載保持散熱效率,此外,ROG 也在風扇外殼加入了兩個小通道,將空氣引導至掌機上緣的第三散熱孔排出,在這般強化下,面板的平均溫度可降低最高 6 度。它並延續前代的 Intelligent Cooling 散熱技術與「零重力散熱」,抗重力散熱導管使毛細結構壓力增加超過 15%,即便處於倒置情況也能有效率地進行散熱,也就是說以任何角度躺在床上玩都無需擔心。
- 前後代對比(一)
- 前後代對比(二)
- 前代 M.2 2230 SSD
(點擊可放大)
這邊直接將 ROG Ally 跟 Ally X (上)擺在一起做個比較,可以看到新機的風扇明顯較小,電池的尺寸更大,與搖桿連接的電路板也採用了不同的設計,SSD 改為 M.2 2280 規格之外移到了離風扇較遠的位置。
ROG Ally X RC72LA 遊戲掌機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螢幕:7 吋 IPS 等級觸控螢幕(FHD 1920 x 1080 / 120Hz 更新率 / 7ms 反應時間 / 500 尼特亮度 / 100%sRGB 色域 / 1000:1 對比度 / AMD FreeSync 支援)
CPU:AMD Ryzen Z1 Extreme (最高時脈 5.10GHz,TDP 7~30W)
GPU:AMD Radeon Graphics 4GB VRAM (最高時脈 2.7GHz)
記憶體:24GB LPDDR5X 7500MHz
儲存空間:1TB M.2 2280 PCIe Gen4 SSD
I/O 埠:
1x USB 3.2 Gen2 Type-C (支援 DP 1.4 / PD 3.0)
1x USB 4 Type-C / Thunderbolt4 (支援 DP 1.4 / PD3.0)
1x MicroSD UHS-II 卡槽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通訊:Wi-Fi 6E 802.11ax / 藍牙 5.2
電池:80W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280.2 x 114 x 36.9mm
重量:678g
售價:25,999 元
▌外觀對比 ▌
/// 與初代 ROG Ally 比較
- 掌機正面
- 掌機左側
- 掌機右側
- 掌機頂部
- 飾板設計
- 掌機背面
JB 跟同事手邊正好有初代 ROG Ally、MSI Claw 和 Steam Deck OLED 等遊戲掌機,這邊就放在一起作個外觀的簡單比較。第一個比較對象為 ROG Ally,正面可以看到,本文主角的搖桿確實跟 ABXY 和十字鍵更近,而 MicroSD 卡槽也遠離了 USB 連接埠的所在位置,而自家的 XG Mobile 介面則是被取消,畢竟不是人人買得起 ROG 外接顯卡盒

延伸閱讀:
ROG Ally 遊戲掌機完整體驗|最強掌機無懸念,使用情境更多元!
/// 與 MSI Claw A1M 比較
- 掌機正面
- 掌機側面
- 掌機頂部
- 肩鍵/扳機鍵
- 十字鍵
- 掌機背面
- 背鍵(巨集鍵)
MSI 幾個月前才開賣的 Claw A1M 遊戲掌機則是目前市面唯一採用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的遊戲掌機,效能這邊就不多說,其設計走一個稜角分明的硬核路線,但中控應用程式的 UI 設計個人覺得還有美化的空間,MSI Claw A1M 掌機側面的握柄擁有較大的弧度,握持起來會更穩固,頂部 I/O 配置能夠看到它的 MicroSD 卡槽旁就配置了個 USB Type-C 連接埠,目前是沒聽說像初代 ROG Ally 那樣的狀況啦

延伸閱讀:
MSI CLAW A1M 大全配實測報告|首款 Intel Core Ultra 遊戲掌機究竟有多強?!
/// 與 Steam Deck OLED 比較
- 掌機正面
- 掌機側面
- 掌機頂部
- 肩鍵與扳機鍵
- 十字鍵
- 掌機背面
- 背鍵(巨集鍵)
最後則是採用較舊 AMD APU、以及自家 SteamOS 作業系統的 Steam Deck OLED,我自己長時間使用之下,還是很難習慣搖桿跟 ABXY 鍵並排的按鍵布局,左右兩個「觸控板」和 4 顆背鍵的使用率也不高,它外觀上最能夠吸引我的大概就是輕便這點了吧!設計上還是偏陽春一些

延伸閱讀:
Steam Deck OLED 體驗|螢幕超進化的高 CP 值遊戲掌機!
▌Armoury Crate SE ▌
- 遊戲庫(格狀)
- 遊戲庫(清單)
- 自訂遊戲庫
- 遊戲選項
ROG Ally X 開機預設啟動 Armoury Crate SE,使用者也可以按右上角 - 鍵回到 Windows 11 桌面,這個中控應用程式在 UI 設計雖有翻新,但功能配置可以說跟初代差不多,「遊戲庫」的呈現方式較 MSI Claw 更加一目了然,平台部分則支援 Steam、Ubisoft Connect、EA App、Epic Games、GOG Galaxy、Xbox,甚至是 Xbox Cloud Gaming 等,只要遊戲一安裝完就會在此介面出現,不像 AYANEO 的掌機還要手動去搜尋,選擇清單檢視的話,還能看到個別的遊玩時間、安裝日期與儲存位置!按 X 鍵開啟遊戲選項,則能設定遊戲設定檔、加入我的最愛或做解除安裝的動作。就存取遊戲來說,JB 會覺得 ROG Ally X 是市面上最直覺便利的一款掌機

- 控制設定
- 控制中心
- 自訂控制中心(一)
- 自訂控制中心(二)
- 控制模式
- 一般設定-個人化
- 一般設定-儲存空間
- 一般設定-關於
Armoury Crate 的「控制設定」左側為設定選項,相比初代直接把校正、一般設定、鍵盤快捷鍵、更新中心獨立在此頁面,而右側則是「自訂控制中心」(按下掌機左上角第二顆按鍵即可啟動),這邊則可針對格狀的快速功能進行自訂與排序,像是運作模式、控制模式遊戲設定檔、FPS 限制器,或叫出螢幕鍵盤、即時效能資訊,進行螢幕的截圖與錄影等。
ROG Ally X 提供遊戲控制器、桌面模式兩種「控制模式」,但要小心遊玩過程中不要去切到,否則會突然無法操控的

- 遊戲設定檔-按鍵設定
- 遊戲設定檔-系統配置
- 遊戲設定檔-顯示卡設定(一)
- 遊戲設定檔-顯示卡設定(二)
- 動作指派(一)
- 動作指派(二)
- 動作指派(三)
- 動作指派(四)
- 動作指派(五)
使用者可針對不同遊戲去自訂「遊戲設定檔」,包括按鍵設定、系統配置和 AMD 顯示卡設定,後者更提供校能的一鍵優化,如果不是很熟那些技術名詞的話,建議就交給系統決定即可

- 作業模式
- 手動設定(一)
- 手動設定(二)
「運作模式」提供 13W 靜音模式、17W 效能模式、25W 手持極速模式、以及最高 30W 的充電極速模式等,其對應特色 JB 就不贅述,如果是選擇手動模式,則能藉由調整 SPL、sPPT、fPPT 滑桿及風扇轉速,藉以最大化 CPU 的功率和氣流量,進一步提升遊戲幀率。
ROG Ally X | 靜音 | 效能 | 極速 (手持/充電) |
ROG Ally | 靜音 | 效能 | 極速 (手持/充電) |
SPL | 13W | 17W | 25W / 30W | SPL | 10W | 15W | 25W / 30W |
sPPT | 19W | 24W | 30W / 43W | sPPT | 14W | 20W | 20W / 43W |
fPPT | 23W | 30W | 35W / 53W | fPPT | 17W | 25W | 25W / 53W |
- GameVisual
- 基本燈效
- 燈光設定
- 麥克風模式
- 喇叭模式
- 鍵盤快捷鍵
- 校正設定
- 校正搖桿
- 校正扳機
- 校正陀螺儀
接著看到「Game Visual」,此功能可為不同內容切換對應的顯示色溫、亮度與對比度,提供有競速、RPG/RTS、FPS、電影、護眼、Scenery 和 Vivid 等模式,「燈光」可以調整左右搖桿的環形燈效,有恆亮、呼吸、閃爍、彩色循環、彩虹和外部裝置同步的 Aura Sync 等,「音訊」則能控制揚聲器與麥克風的 AI 降噪,後者還能調整收音的指向性,而在「校正進階設定」這邊則能針對搖桿、扳機鍵和陀螺儀進行靈敏度的校正~
- Radeon Software
- AMD Software (一)
- AMD Software (二)
- AMD Software (三)
話說 ROG Ally X 支援 AMD 旗下最新的顯示技術,包括 FSR 超級解析度、RSR 超級解析度、AFMF (AMD Fluid Motion Frames) 畫格生成等功能,遊戲啟動時,右上角便會跳出 Radeon Software 視窗顯示當前啟用的 AMD 顯示卡功能,而這些都可於 AMD Software 應用程式去做變更,包括全域遊戲體驗、內顯設定等。我自己在測試都是啟用 FSR、AFMF 以及 CPU Boost 來獲取最大效能~
- 即時效能資訊-方形模式
- 即時效能資訊-橫列模式
- 即時效能資訊-極簡模式
至於覆蓋在畫面最上層的「即時效能資訊」共有方形、橫列、極簡等 3 個模式,其中顯示資訊最多的方形模式提供時間、CPU/GPU 的使用率及時脈、硬體溫度、電池電量、APU 瓦數,以及 FPS 幀率的監測。
▌硬體效能測試 ▌


- 處理器資訊
- CPU-Z 效能
- CINEBENCH R20 效能
- CINEBENCH R23 效能
- PCMark10 綜合效能
雖然距離初代 ROG Ally 問世已有一年,但在這台改款上的 APU 處理器依然是 AMD Ryzen Z1 Extreme,採用 Zen4 架構的它 CPU 具備 8 核心(最高時脈 5.1GHz) 與 16 線程,並搭配 1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硬體效能測試我均將 ROG Ally X 接上電源、並以 30W 極速模式來跑,首先在 CPU-Z 軟體的單線程效能為 650.1 分,多線程效能為 6,683.6 分,CINEBENCH R20 的多核心效能跑出 5,823 分,而 CINEBENCH R23 的多核心效能則是取得 13,832 分的成績,雖然處理器沒有換,但多核心效能卻有 11~13% 左右的增幅。
至於日常辦公與使用情境,這台遊戲掌機在 PCMark10 的 Modern Office 綜合效能測試取得了 7,063 分,比 MSI Claw A1M 同事的測試結果多一千分,同時也較我先前測試、搭載 Intel Core Ultra 7 165U 省電型處理器的 Surface Pro 10 商務版高出 19.1%!
- 記憶體資訊
-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
- 硬碟讀寫效能
-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ROG Ally X 採用 24GB LPDDR5X 7500MHz 記憶體,為 4 個 6GB 的 On Board 設計,其在 AIDA 64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軟體中,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58694 MB/s / 104.35 GB/s / 73416 M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129.9ns,而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表現為 495.02 / 478.77 / 352.65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13.4ns。
至於硬碟品牌則是由初代的美光換成 WD,為 1TB 容量的 M.2 2280 PCIe 4.0x4 SSD,其在 CrystalDiskMark 軟體中的讀寫測試結果分別為 2014.23 MB/s 和 3191.60 MB/s,速度有較初代快,另外我也跑了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的 SSD 效能測試,ROG Ally X 則是獲得 1,577 分,此測試主要模擬 PC 遊戲的安裝、移動、載入、儲存與錄製等,可以看到平均花費時間為 113μs,頻寬則是 268.31 MB/s。
- 3DMark Night Raid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Port Royal
- 3DMark AMD FSR feature test
ROG Ally X 採用 RDNA 3 架構的 Radeon 780M GPU,具備 12CU (核心計算單元)的它浮點運算效能為 8.6 TFLOPS...作為對比,採用 Intel Arc 內顯晶片的 MSI Claw A1M 為 4.6 TFLOPS,新世代遊戲主機 PS5 則是 10.28 TFLOPs。實際以 3DMark 軟體進行圖形效能測試,這款 PC 遊戲掌機在針對內顯裝置 DirectX12 效能的 Night Raid 項目中獲得 29,625 分,而在 Fire Strike 和 Time Spy 則分別跑出 7,807、3,447 分,三個分數均較今年推出的內顯筆電來得高,另外我也跑了同軟體的 AMD FSR feature test,在 FSR 2 關閉下平均幀率為 17.63fps,開啟下則提升到 31.83fps,效能增幅為 80.5%。
- 鋰電池資訊
- PCMark 10 影片播放續航時間
- PCMark 10 生產力續航時間
- 充電時間
從《BatteryInfoView》軟體可以看到 ROG Ally X 搭載 80Wh 容量的電池,那麼續航力表現是否真有翻倍?遊戲情境 JB 會在後段再作介紹,這邊先看跑分軟體的測試,首先我將螢幕亮度調至 40%,搭配 10W 安靜模式、平衡電源模式並關閉搖桿 RGB 燈光與藍牙,僅保留 Wi-Fi 連線運行 PCMark10 影片播放續航測試,自起始的 99% 到自動關機的 3% 共經過 14 小時 44 分鐘,確實是初代 6 小時 43 分鐘的兩倍以上

▌實機遊戲效能 ▌

那麼在記憶體升級之下,採用與初代相同的 AMD Ryzen Z1 Extreme 處理器的 ROG Ally X 的遊戲效能又是如何?我以充電、手持的使用情搭配「極速模式」(分別為 30W 及 25W),再選擇原生的 1920 x 1080 解析度搭配高、低兩種圖形品質展開測試,同時在遊戲設定檔開啟「一鍵優化」(包括 AMD RSR、AFMF、Radeon Boost 等功能),若遊戲有支援 AMD FSR 2.1 超級解析度升頻技術就會開啟,測試的遊戲涵蓋第一人稱射擊、第三人稱射擊、角色扮演、競速、格鬥、海戰等類型,一共 11 款,在不具備內建基準效能測試的遊戲,我則使用 FrameView 軟體監測 3 分鐘遊玩的平均幀率,其結果就請各位參考下方的長條圖~
- 充電(極速 30W) 效能
- 手持(極速 25W) 效能
首先看到充電使用情境,以追求畫質為前提最高能跑出的幀率,ROG Ally X 在 30W 極速模式、「高」圖形品質下 3A 大作都交出了 30fps 以上的穩健表現,最吃效能的《電馭叛客2077》也有 41.67fps,而競技型 FPS 遊戲《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平均幀率亦交出破百的成績。至於手持情境下的極速模式則是以 25W 運行,此時透過「低」圖形品質來看 ROG Ally X 所能跑出的最高幀率,這些 3A 大作皆有 40fps 以上的流暢度,其中《電馭叛客2077》取得了 53.61fps,第三人稱射擊的《星際大戰:戰場前線II》也有 102fps!簡單來說,ROG Ally X 幾乎所有 PC 遊戲都能夠流暢運行,如果這樣還滿足不了你,建議就是把解析度再往下降至 720p,就會有更 smooth 的動態畫面呈現啦~
ROG Ally X | ROG Ally | 效能提升幅度 | |
電馭叛客2077 | 53.61 | 50.84 | +5.45% |
極限競速:地平線5 | 71 | 68 | +4.41% |
漫威蜘蛛人 Remastered | 62.346 | 42.894 | +45.35% |


這邊拿優化作得最好的《電馭叛客2077》來說明,啟用 AMD FSR 2.1 的情況下,「低」圖形品質在充電、手持情境分別較未啟用 AMD FSR 2.1,多出了 28.95%、78.7% 的平均幀率。最後使用「光線追蹤:低」圖形品質,ROG Ally X 在充電、手持情境分別跑出 23.43fps 和 22.02fps 的成績,雖然畫面看起來更有沉浸感,但不免了犧牲效能,但若你連外接顯卡盒就能兩者兼得啦!
- 遊玩時噪音
- 頂部散熱孔噪音
- 遊玩時溫度
在以 25W 極速模式遊玩下使用分貝計測得掌機正面噪音約 54.7dB,我自己「體感上」是聽不到什麼噪音啦!但若將分貝計貼近掌機頂部散熱孔,噪音會略微提升到 57.8dB,拿到耳邊方能聽到輕微的風扇運轉聲。再來我也以 FLIR 熱成像相機拍攝遊玩時的機背溫度,可以發現熱源集中於 CPU 與雙風扇的散熱孔處,最高達 48.9 度,掌機左右側握柄處為 34 度、32.1 度的常溫,電池位置的 34.9 度也算是正常的溫度表現。
電量 | 平均溫度 | 最高溫度 | |
開始遊玩 | 100% | 31 | 40.2 |
遊玩 15 分鐘 | 92% | 30.2 | 41.9 |
遊玩 30 分鐘 | 79% | 31.7 | 42.8 |
遊玩 45 分鐘 | 68% | 32.1 | 43.1 |
遊玩 1 小時 | 55% | 31.3 | 43.2 |
遊玩 1 小時 15 分鐘 | 42% | 30.3 | 42.3 |
遊玩 1 小時 30 分鐘 | 28% | 31.8 | 43.8 |
遊玩 1 小時 45 分鐘 | 18% | 29.4 | 41.6 |
遊玩 2 小時 | 6% | 30.8 | 42.4 |
ROG Ally X 在遊玩 1 小時後還有 55% 電量,遊玩 2 小時則剩下 6% 並將跳出「請插上電源」的提醒,若拿去年測試數據作為對比,初代 ROG Ally 玩 53 分鐘就剩下 6%,可見雙倍電池容量也帶來了翻倍的續航力,而且這還是「3A 遊戲+極速效能模式」的測試結果

- 開始遊玩
- 遊玩 15 分鐘
- 遊玩 30 分鐘
- 遊玩 45 分鐘
- 遊玩 1 小時
- 遊玩 1 小時 15 分鐘
- 遊玩 1 小時 30 分鐘
- 遊玩 1 小時 45 分鐘
- 遊玩 2 小時
JB 以 ROG Ally X 遊玩《星際大戰:戰場前線II》時,極速效能模式與「高」圖形品質的搭配下 CPU 使用率約 20~23%、GPU 使用率則是落在 95~97% 之間,機身發熱情形就要請各位參考上方 FLIR 熱成像相機拍攝的圖組(每 15 分鐘記錄一次),基本上,溫度與熱區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掌機最高溫多出現在中央,約 41~43 度左右,而包括左右搖桿、ABXY 鍵和握柄都完全感覺不出溫熱,作為對比,我去年測試的 AYANEO KUN 約為 50 度上下,無論從體感或監測數據來看 ROG Ally X 的溫度都是比較低的。
▌心得總結 ▌

雖然從名稱就可以知道它不是二代機,但 ROG Ally X 在各方面還是帶給了我不少驚喜,首先,在處理器同樣都是 AMD Ryzen Z1 Extreme 的情況下,受益於更高的記憶體,效能較初代高出了 5.5%,遊戲支援 FSR 畫格生成的話又能夠再往上提升

ROG 也在 Ally X 上重新調整了內部組件與 I/O 埠的設計,令拆機或更換升級 SSD 更為方便(換上 M.2 2280 規格真的好買許多),MicroSD 卡槽位置的變更,讓使用這種容量擴充手段的玩家無須擔心因過於接近熱源而損壞的問題,可見設計團隊還是有吸收玩家反饋調整的。另外雖然自家 XG Mobile 介面被改掉了,但透過新增的 USB4 Thunderbolt4 仍能使用外接顯卡盒,進而滿足硬核玩家的需求,JB 這次因為沒借到就不多做展示,但效能上應該跟初代 ROG Ally 不會差太多就是。

若要挑出比較可惜的地方 JB 覺得有二,其中第一點不知是否是偶發狀況,在玩《星際大戰:戰場前線II》時我遇過一次從控制器模式自動跳到桌面模式,叫出控制中心也無法在遊戲中成功切回,只得重新啟動遊戲才恢復正常,猜想可能因為觸碰螢幕影響吧?第二點則是處理器未能迎來升級,雖然不能期待掌機像筆電那樣「一年一更」,但 AMD 上個月才在 Computex 端出全新處理器 Ryzen AI 300 系列(雖然它是筆電處理器,不過隔壁棚 MSI 的掌機也是直接使用),可帶來 15~45W 的 TDP 範圍,若能採用會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升級...除此之外,ROG Ally X 的重量雖然增加 11.5% 來到 680g,但想到換取了電池跟 SSD 容量的翻倍,我個人是能夠接受啦

ROG Ally X 雖然定位在改款,實則有著誠意滿滿的大更新,無論是操作手感、電池續航、散熱能力,抑或是微幅提升的硬體效能,掌機玩家一定能感受到它跟初代的明顯區別,即便後者降價到 19,999 元繼續販售,但我認為貴上 5 千元的 Ally X 仍有非常充足的入手理由,面對其他硬體大廠的競爭依舊有著不小的優勢,光是人體工學、UI 設計與「潮度」,就穩坐我心目中最強 PC 遊戲掌機的不二之選了~
▌小惡魔福利社 Part.1 ▌















MD:曉曉 X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