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 PC 遊戲掌機你會先想到哪個品牌呢?作為先驅者之一的 AYANEO 亞諾可能不是知名度最高的,但卻是產品數量最多、涵蓋級距最廣的,光是官網列出的就有 12 款,而這次小惡魔遊戲板要介紹的則是今年 7 月才發表的旗艦款─AYANEO KUN,跳脫過往命名邏輯的 KUN 取自莊子《逍遙遊》中北方大魚「鯤」之名,集大螢幕、大電池,以及市面最高的 54W TDP (熱設計功耗)等技術之大成。
AYANEO KUN 搭載 8.4 吋 2560 x 1600 解析度、90% DCI-P3 色域覆蓋的大螢幕,超越市場主流的 7 吋顯示,操控部件除延續霍爾搖桿外,還加入了懸浮八向方向鍵、4 顆背鍵、雙觸控板,更在掌機上首度導入前置鏡頭,提供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的安全登入選項。掌機內部則搭載 AMD Ryzen 7 7840U 處理器,搭配 PC 級風扇與三銅管組成的「鯤鵬」散熱系統,能夠帶來 54W TDP 散熱能力,其內建的 75Wh 電池在手持 3A 遊戲模式下則賦予玩家超過 2 小時的使用時間。
本文測試的 AYANEO KUN 為 64GB+4TB 的頂規版本,代理商還在評估引進與否,目前官網販售機種則是 32GB+2TB,售價 47,900 元。那麼這款旗艦 PC 遊戲掌機實際體驗又是如何?就請跟著 JB 的體驗報告一起來了解吧!上方影片是掌機在 2560 x 1600 解析度以最高效能設置進行遊玩的示意,另外也可透過傳送門快速跳到感興趣的段落。
▌開箱與配件 ▌
- 木盒上蓋
- 木盒側面
- 抽出上蓋
作為遊戲掌機發得最勤的 AYANEO 眾產品之中的旗艦機,KUN 除了取經中國傳統文學打造背景,其包裝和設計也是前所未有的氣派,外盒打開後映入眼簾的是木製的內盒,其上蓋採白色半透明設計,中央則以金色文字排出了「鯤」的毛筆字,內側則襯了張黑白的水墨畫凸顯意境。
- 盒內容物
- 水墨風意象
- 奏疏(說明)
- 奏疏(邀遙遊)
- 朱印
內盒上層有掌機緩衝墊、AYASpace 使用說明書,以及奏疏(章表)造型的使用說明書,下層則是掌機本體及三個小紙盒包裝的充電配件。最讓 JB 感到驚喜的奏疏採用了橫向展開的摺疊設計,一面是掌機各個部位的介紹,另一面則印有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逍遙遊》的節錄,前兩句便帶出鯤、鵬(鯤鵬為本次散熱系統的名稱)之大,呼應掌機的螢幕與機身尺寸~
- 充電配件
- 摺疊插頭
- 充電器底部
- 4 組插孔
AYANEO KUN 隨附的 100W GaN 氮化鎵充電器採用摺疊插頭並有 4 組插孔,包括最高支援 30W 的兩個 USB Type-A、最高支援 100W 的 USB Type-C,其表面則以可愛的點陣風圖案點綴。除此之外還有 60W 的 USB Type-C 雙頭充電線、旅行插頭組(歐規、英規、澳規)以及兩個 USB Type-C 轉接頭。
- 白裳
- 銀翼
- 墨羽
這次 JB 跟代理商借到的 AYANEO KUN 為白色機身搭配丹青色漸層金屬頂鍵的「白裳」特殊色,另外還有銀翼、墨羽兩種顏色選擇,就請各位參考上方的官圖啦~
▌掌機外觀介紹 ▌
- 掌機正面
- 掌機背面
- 掌機頂部
- 掌機底部
AYANEO KUN 在造型上延續一貫的圓潤風格,正面搭載掌機中第二大的 8.4 吋、16:10 比例觸控螢幕(前不久才被 Lenovo Legion Go 的 8.8 吋超車),並具備目前掌機中最高的 2560 x 1600 解析度,其他規格則有 350PPI 像素密度、500 尼特峰值亮度,以及 100% sRGB 色域覆蓋和 90% DCI-P3 色域覆蓋,雖然較 ROG Ally 來得高一些,但後者則是在 120Hz 更新率上勝出!不過 JB 覺得掌機手持遊玩 60Hz 其實就足夠了,Ally 則是在外接大螢幕遊玩上會比較有優勢...
身為目前最大的 PC 遊戲掌機,KUN 的尺寸為 312.4 x 132.5 x 21.9mm,較 7 吋螢幕的 Steam Deck、ROG Ally 來得大,但比起機身的大小,8.4 吋螢幕在平行比較下更令我感到震撼。AYANEO KUN 正面的按鍵數量不僅是目前掌機最多,還首度搭載了前鏡頭並配置雙觸控板,藉由後者能夠帶來更為細緻的操作

- 顯示更新率
- 顯示解析度
進入到系統的顯示設定可以看到,這台遊戲掌機更新率只有 60Hz 一個選項,解析度最高則為 2560 x 1600,最低則是 1280 x 720,若切到 16:9 比例的話螢幕上下即會出現黑邊

- 手持示意
- 直立瀏覽
AYANEO KUN 的設計融合了人體工學,大圓弧握把能夠完全貼合手掌、帶來絕佳的握感,Model 小葵就能夠控制包含背鍵在內的所有按鍵與搖桿,但重量對女性來說還是相對較沉,或許得靠在平面上遊玩來減輕負擔。這台掌機支援畫面旋轉(也可以在顯示設定將之鎖定),拿來瀏覽直式網頁有種加長版(?)電子書閱讀器的 FU~
- 掌機左側
- 前鏡頭
- 掌機右側
- 霍爾搖桿與八方向鍵
操控與按鍵配置方面,掌機兩端的上下均設有霍爾搖桿、圓形的 TouchTAPMagic 觸控板,左側搖桿下方為八向方向鍵,後者在目前的掌機市場比較少見(都是十字鍵為主),略帶懸浮感的它更有利於格鬥遊戲的「搓招」;右側搖桿上方則是導電矽膠材質的 ABXY 鍵,短行程設計讓它擁有不錯的按壓回饋感,由布局亦能發現─搖桿與按鍵間的距離相比我年初測試的 AYANEO 2 縮短不少,如此一來能減少玩家拇指的移動範圍,算是相當有感的改進

AYANEO KUN 左側最下緣長條按鍵整合了選單、視窗鍵,右側下緣則有自帶燈效的 AYA 鍵、= 鍵,前者能叫出「快設小窗」來調整各項性能參數與設定,= 鍵的自定義我則會在後面另行介紹;而在螢幕左右上角則分別設置 Home 鍵、Touch 鍵,前者的下緣更搭載了支援臉部辨識登入的前鏡頭,為遊戲掌機首見。
AYANEO KUN 的霍爾搖桿採用電磁感應技術,使用壽命根據官網可達 500 萬次,實際操作起來跟 Xbox 無線控制器十分接近,搖桿底部的 RGB 燈效可在 AYASpace 中進行自訂。TouchTAPMagic 觸控板部分,左邊透過滑動手勢實現上下滾動頁面,右邊則能模擬游標操作(雙擊為點選,但要做右鍵或框選的動作還是得透過觸控螢幕來達成,還有完善的空間...),且在 HD 線性馬達的配合之下提供強烈的震感回饋,當然,如果怕誤觸也可以將其關閉即是。另外,其圓形設計雖然比 Steam Deck 的方形觸控板來得小,但實際用起來 JB 覺得沒差多少啦~

AYANEO KUN 的前鏡頭僅有 90 萬畫素,個人覺得只適合拿來進行臉部辨識登入(成功率在明亮的環境與適當距離下還是挺高的),視訊會議的話就難跟筆記型電腦相比了,至於它的影片品質最高為 720p 30fps。
- 按鍵與 I/O
- 散熱孔
- LC 鍵
AYANEO KUN 頂部搭載電磁感應驅動、觸發力度較低的霍爾扳機,除了常見的肩鍵 (LB/RB)、扳機鍵 (LT/RT) 之外,肩鍵內側還有 LC/RC 此一自定義按鍵,這部分也能在 AYASpace 裡去設定,LC 預設為螢幕鍵盤、RC 我則將其自訂為螢幕截圖。AYANEO 稱 KUN 的扳機鍵擁有 7.5mm 的按壓行程、0.09mm 的按壓精度,我自己用起來是覺得阻尼感比較少、但也不會到太鬆,遊玩需要控制油門的競速遊戲是沒遇上什麼問題~
掌機頂部由左至右依序為電源鍵(整合指紋辨識功能)、音量增減鍵、麥克風拾音孔、電源指示燈、USB4 Type-C、USB3.2 Type-A Gen2 連接埠以及主動散熱出風口,而掌機底部中央則是另一個 USB4 Type-C 埠,其右側並配置有 3.5mm 耳機孔。看下來 AYANEO KUN 應該是目前 I/O 給得最多的遊戲掌機了,兩個 USB4 Type-C 均支援充電和 DisplayPort 1.4,藉由後者能輸出 4K 畫面,但更新率只有 60Hz 無疑是一大缺憾。

(圖片來源:AYANEO)
外接顯示器時,可透過藍牙連接無線控制器來進行操作,實際配對兩支 Xbox 無線控制器皆沒問題,至於上圖的擴充基座這次雖然沒借到,但是跟 AYANEO 2 相容的,各位若有興趣可參考先前 JB 的評測分享:AYANEO 2 體驗報告|設計蛻變、沉浸感升級的高效能遊戲掌機!
- 站立支架
- 站立示意(背面)
- 站立示意(側面)
AYANEO KUN 背面中央效仿初代 Switch 做了個金屬支架,在沒有外力影響的情況下能夠讓掌機維持站立,一旦碰觸到很可能就會倒下(支架這麼薄實在不太安心),而且在站立狀態下掌機底部被動散熱口會被堵住,個人是不建議使用啦


(圖片來源:AYANEO)
AYANEO KUN 的拆機頗具難度,首先要撬開握把兩端的護蓋、卸下螺絲,再拆起頂部飾條以卸下更多螺絲,JB 怕造成破壞就先以官圖來示意內部構造(若要擴充建議還是先詢問代理商吧),內部由中央直向擺放的 M.2 2280 SSD 隔出風扇與 75Wh 電池兩大區域,RAM 的話應該藏在更深處

- 掌機重量
- 充電器重量
實際將 AYANEO KUN 放上電子秤測得 945g 的重量,它不只是目前最重的遊戲掌機,甚至也超過一些平板與超輕薄筆電,完全就是台小 PC 無誤!原廠的 100W GaN 充電器則是重 225g。順帶一提,雖然 JB 開箱的精緻盒裝沒有看到攜行包,但在代理商官網預購贈送的大禮包裡就有附(市值 1,200 元,另外還有保護貼和 USB-C 雙頭編織纜線)。
- 正面
- 背面
- 頂部
- 按鍵
- 握把
- 方向鍵
剛好同事 Ryan 手邊有 ROG Ally,就借來做個簡單比較。這邊可以明顯發現兩家設計語彙上的不同,Ally 稜角分明並結合了 Slash 和信仰之眼意象,不只潮酷、更套上品牌一貫的遊戲 DNA;而 KUN 這邊則是透過多到快塞不下(?)的按鍵和 I/O 帶來極高的機能性,但圓潤的設計相對比較平淡一些

▌AYASpace 與快設小窗 ▌
- AYASpace 首頁
- 遊戲庫(網格)
- 遊戲介面
- 排序與布局
- 遊戲管理
- 添加遊戲
AYANEO KUN 運行 Windows 11 作業系統,但開機時會先跑 AYASpace 中控應用程式,在這個 UI 全新設計的 2.0 版本中,遊戲庫與設定變得更直覺、功能層級和訊息架構大幅簡化。首頁可以直接存取掌機裡的各遊戲,在 PC 庫裡則是以網格狀呈現多平台遊戲,但不知為何,AYASpace 2.0 只抓得到 Steam 和 Xbox 的遊戲,其他如 GOG、Ubisoft Connect 等就得在「遊戲管理」手動添加(以 GOG 的《電馭叛客2077》的 exe 檔來說就抓不到縮圖了)、抑或是直接從桌面捷徑啟動

- 性能(一)
- 性能(二)
- 掌機
- 控制器(一)
- 控制器(二)
- 控制器(三)
- 燈效模式
- 快設
- 系統
- 觸控板
- 背鍵設定
- 觸控板設定
按下掌機右下角的 AYA 鍵可開啟快設小窗 2.0,大部分的設定都可以在此找到(也可進入系統設置以全螢幕來查看),最上方的「性能」選單可快速切換 4 個預設運作模式,一旁並能夠看到充電功率、剩餘使用時間、CPU 與 GPU 硬體溫度和風扇轉速,再往下還有 FPS、TDP 的設定、監控用的性能覆層、風扇配置等,而「掌機」、「快設」選單就請各位直接看圖,「控制器」則提供震感程度、背鍵功能設定、扳機靈敏度、搖桿靈敏度、陀螺儀、燈效、連發等功能,是說 AYANEO KUN 的燈效只有─默認、呼吸單色、掃描、波紋 4 種選擇,相對比較單調一些...
「系統」選單又分為 AYANEO 掌機、Windows 系統兩部分,後者比較常用的當屬任務管理器與顯示設置了吧!由於這次的快設小窗 2.0 沒辦法直接調解析度,玩家還是得進入系統的顯示設置來做設定,感覺還有優化的空間。而「觸控板」選單除非你想將之關閉,其實不太會去動到就是。
- 性能
- 狂飆
- 全速
- 靜音
- 智能功耗
- 顯存
AYANEO KUN 提供的 4 個運作模式為 3A 遊戲、經典遊戲、復古遊戲、下載辦公,其「TDP 與風扇模式」分別對應 30W 狂飆、12W 平衡、8W 平衡、5W 省電,當然你也可以透過新建預設客製運作模式,而這些都是能夠一鍵做切換的

- 啟動優化
- 個性化
- 控制器(一)
- 控制器(二)
- 自訂 LC/RC
- AYA 鍵燈效
- RGB 燈效
- 自訂 = 按鍵
- 搖桿校正
- 更新
「系統設置」其實就是全螢幕版的快設小窗 2.0,但它能夠進行更細微的調整,像是控制器這邊就要來跟各位說明一下肩鍵的自定義,LC/RC 各有短按、長按的對應動作,我則是設定螢幕鍵盤、任務管理器、截圖和任務視圖等功能,另外還有打開 Steam、ESC、Xbox 導航鍵等可以選擇,甚至還能透過組合鍵、打開程序來進行更深度的自訂

AYANEO KUN 遊戲掌機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 AYASpace 2.0
螢幕:8.4 吋 IPS 等級觸控螢幕 (2560 x 1600 / 350PPI / 90% DCI-P3 色域 / 60Hz 更新率)
CPU:AMD Ryzen 7 7840U @3.3GHz
GPU:AMD Radeon 780M Graphics
TDP 區間:5W~54W
記憶體:32GB LPDDR5X 6400MHz RAM
儲存空間:4TB M.2 2280 NVMe SSD
I/O 埠:
2x USB4 Type-C
1x USB3.2 Type-A Gen2
1x UHS-II TF 卡槽
1x 3.5mm 耳機插孔
通訊:Wi-Fi 6E / 藍牙 5.2
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搖桿與扳機鍵)、雙六軸陀螺儀、HD 線性馬達
生物識別功能: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
電池:75Wh (19500mA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312.4 x 132.5 x 21.9 mm
重量:950g
建議售價:32GB+2TB 版 47,900 元(贈大禮包),64GB+4TB 售價未定

▌硬體效能測試 ▌
- 處理器資訊
- 處理器效能
- PCMark10 效能
本文主角 AYANEO KUN 搭載 4 奈米製程的 AMD Ryzen 7 7840U 處理器,採用 Zen4 架構提供 8 核心 16 執行緒、1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配置,基礎時脈 3.3GHz,最大時脈為 5.10GHz,TDP (熱設計功耗)則是 5~54W,同時內建 RDNA3 架構的 Radeon 780M 內顯晶片,支援 Radeon FSR 與 RSR 技術。而就硬體規格來說,用在隔壁棚 ROG Ally 上那顆為 PC 掌機優化也特別命名的 Ryzen Z1 Extreme 跟 Ryzen 7 7840U 幾乎相同,主要差別則是體現在 TDP 上, Ryzen Z1 Extreme 為 9~30W,而 AYANEO KUN 最高則可手動調至 54W,性能更強但不免犧牲續航時間,至於次要差異是後者無法使用 AMD XDNA AI 加速引擎,不過這對遊戲幀率沒有影響便是。
JB 將 AYANEO KUN 接上電源,並以「3A 遊戲」運作模式搭配 54W TDP 進行幾項 CPU 效能測試,在 CPU-Z 的單執行緒、多執行緒效能測試中,這台掌機分別取得了 442.7 分與 4,775.3 分,CINEBENCH R20 和 CINEBENCH R23 的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為 4,474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11,304 分。最後是 PCMark 10 測試軟體的 Modern Office 效能測試,AYANEO KUN 則是取得 5,538 分,高於 59% 的受測裝置,要當作是一台小 PC 使用進行文書處理、日常上網瀏覽也是 OK 的...除了視覺化和 3D 渲染作業之外。
- 記憶體效能測試
-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這次 JB 跟代理商借到的 AYANEO KUN 內建 64GB LPDDR5X 6400MHz 雙通道高頻記憶體,為美光製品(代理商官網起始規格為 32GB),其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37245 / 49507 / 42856 M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是 140ns,而 L3 快取記憶體效能表現為 582.11 / 670.59 / 611.73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31.2ns。
儲存硬碟方面,這台則是內建 4TB M.2 2230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完全是頂天規格無誤!相較只有 512GB 的 ROG Ally 大概只能安裝 4 款 3A 遊戲,我總共在 AYANEO KUN 上裝了 12 款遊戲都還用不到一半的空間

- 顯示卡資訊
- Night Raid
- Fire Strike
- Fire Strike Extreme
- Time Spy
- Port Royal
AYANEO KUN 搭載 Radeon 780M 內顯晶片,ROP 光柵處理單元跟 Ally 一樣是 16 個,但 TMU 紋理貼圖單元則是對手的三倍,有 48 個,另外它還具備 12 個運算單元(RDNA 3 核心數)、768 個 Shader、12GB DDR5 VRAM 等規格,並且支援 DirectX12 和光線追蹤功能。實際以 3DMark 進行圖形效能測試,這款 PC 遊戲掌機在看內顯裝置 DirectX12 效能的 Night Raid 項目中獲得 26,736 分,較 Ally 高出 74%,而在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 分別跑出 7,589、4,012 分,Time Spy 也有 3,164 分,圖形效能領先約 5.3~5.9% 不等,至於看光線追蹤效能的 Port Royal 則是取得了 1,686 分,我自己拿它來測遊戲也都沒啟用光線追蹤啦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

接著就是玩家最關心的實機遊戲效能測試,AYANEO KUN 的 2560 x 1600 原生解析度、最高 54W TDP 都是競品所沒有的規格,因此 JB 將針對 1920 x 1200 和 2560 x 1600 解析度,以「手持 54W 低畫質」、「充電 54W 高畫質」、「手持 30W 高畫質」三種使用情境進行測試,運作模式均為最高的「3A 遊戲」,顯存則是維持預設的 12GB VRAM。
這次我挑選的遊戲則涵蓋了 RPG、FPS、第三人稱射擊、MMORPG、競速以及格鬥類型,一共 10 款,測試方式包含內建 benchmark 跑分,以及利用 FrameView 軟體紀錄 3 分鐘(戰鬥過程)遊玩的平均幀率,而為了方便比較,遊戲內的圖形設置只測低、高兩種畫質,如果該作支援 AMD FSR (註)的話我都會開啟最高性能的模式來跑。
註:FSR 為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空間放大技術之簡稱,其透過較低解析度提高遊戲幀率,再以邊緣重建演算法進行影像還原重建,提升畫質的同時也有更高效能表現。
- 漫威蜘蛛人重製版
- God of War
從 RPG 類型開始分享,JB 挑選兩款由 PlayStation 移植至 PC 平台的 3A 級大作,AYANEO KUN 的效能表現請見下表。《漫威蜘蛛人重製版》我使用各位熟悉的費斯克大樓的戰鬥場景、啟用 AMD FSR 2.1 並關閉超吃效能的光線追蹤反射,在 6 種不同測試情境下都有 31fps 以上的表現,手持 54W 低畫質更能跑到 40.877fps 的成績,以掌機來說算是相當不錯的流暢度,儘管在擺盪時偶爾出現掉幀,但仍不到影響遊玩的程度,JB 不得不說─這款 2022 年 8 月推出的作品針對掌機的優化作得十分出色,玩起來也從沒遇過閃退。
另一款《God of War》則是選擇河口關卡,並啟用 AMD FSR 2.0 超高性能,AYANEO KUN 在 1200p 下最高可以跑到 60.613fps 的平均幀率,1600p 則是將近 50fps,主角克雷托斯在進行各種劈砍動作都不會有卡卡的感覺。或許是因為背景材質很細緻的關係,在《God of War》體驗過 2560 x 1600 解析度就不會想回頭玩 1920 x 1200 了


- 異形:火力小隊
- 遊戲畫面(高畫質)
- 遊戲畫面(高畫質)
再來看到射擊類的遊戲,首先是在 Steam 上有 81% 好評的第三人稱生存遊戲《異形:火力小隊》,由於不具備圖形模式,我則是以陰影與紋理貼圖選項來決定畫質高低,本作在 1920 x 1200 解析度下平均幀率可達 31fps 以上,視角的移動都非常滑順,低畫質更能提升到 48.631fps,至於 2560 x 1600 的話就只能玩低畫質,而高畫質僅有 20fps 不到...算是本次測試的效能大魔王


帶有競技屬性的 FPS 代表《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在 1920 x 1200 都有超過 100fps 的表現,而 2560 x 1600 解析度的高畫質下幀率則會掉到 60 幾,效能自不用多說,搭配大螢幕玩起來爽度頗高,不過 JB 是覺得左觸控板有點容易誤觸,對手大的人來說應該會更有感,扳機鍵則是比較淺一點,對 FPS 遊戲來說是很好按,但競速遊戲就需要學會拿捏了



再來嘗試遊玩 Bethesda 新出的開放世界大作《星空》(Starfield),幾乎一進遊戲就出現閃退的情形,後來我將 Radeon 780M 的顯存由預設的 12GB 調到最高的 20GB 便能正常地遊玩,但相比其他遊戲還是有些閃退問題,猜測是《星空》優化不足所致(可能得等 patch 推出了),因此這邊就不進行測試,不過根據效能監控,手持搭配低畫質在 2560 x 1600 下約能跑出 28~31fps 的平均幀率,切到 1920 x 1200 畫面雖然幀數稍微提升、但也會隨之視窗化,此時只要移動左搖桿桌面的游標就會跟著跑,多少影響遊戲體驗


MMORPG 遊戲我則以《原神》

換到 Xbox 本家的開放世界競速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5》,有別於 PC,以掌機遊玩時遠景細節不免有所犧牲,如果沒開 TAA 的話路面標示、建築邊緣就會出現鋸齒感,開了則會影響幀率...這部分就端看玩家的調配了,不過整體玩起來還是足夠 smooth 的!AYANEO KUN 在 AMD FSR 2.2 超高性能模式作用、並關閉 TAA 的情況下,高畫質基本都落在 30fps 上下下,老實說有點難以遊玩,但切到中、低畫質就 OK 了!就低畫質來說,在 2560 x 1600 可以跑出 75fps、1920 x 1200 則有 99fps(作為對比,之前測試的 ROG Ally 在 1080p 則是 68fps)。
- 快打旋風V
- 暗影火炬城
剩餘的測試遊戲都是比較不吃效能的類型,2016 年推出的格鬥遊戲《快打旋風V》即便在 2560 x 1600 的高解析度、高畫質設置下,平均幀率大概都維持在 59~60fps 之間,倘若切至「最大」畫質則幀率就會掉到 3、40fps,對格鬥玩家來說是無法接受的(除非你想欣賞慢動作...),有別於競品的傳統十字鍵,AYANEO KUN 則是配置碟形的八方向鍵,偏軟的觸感令它更適合輸入指令動作,不過在按壓時不太發出聲音,JB 個人有點不太習慣。另外一款銀河惡魔城平台遊戲《暗影火炬城》沒有支援 2560 x 1600 解析度,因此只能以 1920 x 1200 進行測試,三種情境下都跑出接近 60fps 的成績,總之就是順~
AYANEO KUN 的實機遊戲畫面就請各位參考上方影片啦!!是說,由影片也可以清楚聽到「狂飆」模式下的宛如起飛的風扇運轉聲...

- 1920 x 1200 效能
- 2560 x 1600 效能
這邊也以長條圖來呈現 AYANEO KUN 在兩種解析度、三種測試情境下的比較。JB 個人推薦以 2560 x 1600 解析度遊玩,在接電的情況下除了部分大作,54W TDP「高畫質」都能給出 30fps 以上的表現,如果是手持的話,我則會建議使用 30W TDP 搭配中、低畫質以達到一定的流暢度...最重要的是,在這款 PC 遊戲掌機上,玩家不再需要降到什麼 800p 來折磨自己了

- 狂飆模式噪音
- 3A 模式下溫度
在「狂飆」風扇模式下遊玩《異形:火力小隊》時,以分貝計量測得的噪音為 55.2dB,相較之前在 ROG Ally 上測得的結果高出將近 10dB。同時利用 FLIR 熱感應相機記錄遊玩時的溫度,平均約落在 33.4 度(測試數次取最高),由熱圖可以發現掌機最高溫處出現在螢幕右端,達 45.8 度,右側 ABXY 鍵也有 38.5 度,相較之下掌機左側溫度就比較低了,八方向鍵的位置僅有 32 度。作為對比,JB 上次在 Ally 上測試的第三人稱遊戲、一樣使用最高效能條件下,平均溫度則是 38 度,最高溫處則有 53.8 度,KUN 的散熱性能明顯更佳

以「3A 遊戲+高畫質」手持遊玩《異形:火力小隊》,根據效能監測,CPU 硬體溫度為 82 度(運行率 18.4~20%,分配瓦數 47W),GPU 硬體溫度則是 75 度(運行率 100%,分配瓦數同為 47W),此時的風扇轉速最高可達 5377rpm,看數字就知道非常大聲...順帶一提,AYANEO KUN 在 5W TDP 和均衡風扇轉速的「辦公」運作模式下,CPU 與 GPU 的硬體溫度皆落在 35~37 度之間,風扇轉速則為 2132rpm,除非把掌機拿到耳朵旁邊,否則是聽不出風扇運轉聲的~
電量 | 經過時間 | 平均溫度 | 最高溫度 |
99% | 0 分鐘 | 32.8 | 51.9 |
50% | 1 小時 18 分鐘 | 33.4 | 49.7 |
20% | 2 小時 6 分鐘 | 31.5 | 50.2 |
10% | 2 小時 20 分鐘 | 32.9 | 50.3 |

根據官方資訊,「3A 遊戲模式 + 54W TDP」續航時間則是只有 49 分鐘,且這是在關閉音量、震動、燈效、藍牙,並將螢幕亮度最小的條件所測得,實際掉電速度無疑更快,因此若非在短時間內追求最大效能,手持遊玩建議還是用 30W 來跑會比較持久~ 至於 12W 經典遊戲模式,則有 3 小時左右的遊玩時間。
- 鋰電池資訊
- 影片播放續航時間
- Modern Office 續航時間
- 充電時間
AYANEO KUN 內建筆電等級的 75Wh 電池,容量將近 ROG Ally 電池 (40Wh) 的兩倍!在「辦公」運作模式 (5W TDP) 下跑 PCMark 10 的 Video Battery Life 影片播放續航測試,從起始的 99% 到自動關機的 6%,總共經過了 9 小時 32 分鐘的時間,換到 Modern Office 日常辦公的續航測試,則是 7 小時 50 分鐘的成績。接著使用原廠附的 100W GaN 氮化鎵充電器與 60W USB-C 充電線,由 15% 充至滿電量約需 2 小時 15 分鐘,跟預期有一段落差

▌心得總結 ▌

在與 AYANEO KUN 相處近一週之後,JB 也就造型、效能、軟體三部分來探討它的優缺點。首先是造型,這回拿了莊子的《逍遙遊》來做背景設定,從精緻的包裝到掌機本體都很好地反映了「鯤」所象徵的大器,除了顯而易見的大機身、8.4 吋 16:10 螢幕之外,更擁有目前掌機最多的按鍵和 I/O,前鏡頭一開始會覺得有點雞肋,但有段時間 JB 叫不出鍵盤輸入 PIN 碼,此時能夠以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真的挺有幫助!
掌機的布局也一改過去 AYANEO 2 的痛點,讓操作的按鍵集中在拇指熱區、更加符合人體工學,不過,JB 在遊玩時常不小心碰到觸控板而造成視角飄移,只能將該功能關閉來解決...若是一般使用,倒是有能夠取代螢幕觸控的便利性!螢幕雖然具備 90% DCI-P3 的優秀色域覆蓋,但沒有 AMD FreeSync Premium、且更新率僅有 60Hz 稍嫌可惜,後者在外接顯示器時就無法以高幀率來遊玩了


效能方面,AYANEO KUN 在 54W TDP 下能以 2560 x 1600 原生解析度手持順玩 3A 大作、且完全不必降解析度!不過高 TDP 也是個雙面刃,散熱提升的同時也會使續航力縮短、風扇運轉聲變大,我自己在玩《星空》、《電馭叛客 2077》時也兩度碰到系統自動降頻(伴隨幀率暴降)的情形

AYANEO KUN 規格十分強悍,32GB+2TB 基本不太有擴充需求,其所採用 M.2 2280 規格的 SSD 硬碟除了在實測中展現優異的讀取效能,遊戲的載入速度亦不俗!而內建的 75Wh 電池可提供更長的使用時間,在 1920 x 1200 解析度與 30W TDP 的條件下能撐將近 2 個半小時,若當作日常辦公的小 PC 來使用也有將近 8 小時的續航力,美中不足的是原廠隨附的充電線僅 60W,無法享受 GaN 充電器帶來的快充速度。
軟體體驗上,這次的 AYASpace 和快設小窗 2.0 更為直覺且新手友善,後者不同運作模式所對應的 TDP、CPU/GPU 溫度、風扇轉速等資訊皆一目瞭然,這部分就是隔壁棚較為欠缺的(除非開啟手動模式去調


雖然沒時間以相同測試條件,跟競爭對手進行正面 PK (畢竟 Ally 的容量很難安裝那麼多遊戲),但由於 Ryzen 7 7840U 和 Ryzen Z1 Extreme 基本上是同樣的處理器架構,主要的差異還是在體驗─AYANEO KUN 能以更高的解析度、也就是更細緻的畫面來遊玩,搭配 8.4 吋 16:10 的寬廣視野,沉浸感明顯有別,另外像是豐富的自定義按鍵、更長的續航時間與便利的觸控板,都是對手目前望其項背的部分!而說到 Ally 的優勢...我認為還是與 ROG 生態系的串聯,藉由自家外接顯示卡 XG Mobile 便能夠帶來桌機等級的效能,前提是你要多花幾萬元添購就是

但不得不說─ROG Ally 的定價實在很有殺傷力,個人猜測這也是為何 Lenovo Legion Go 遲遲未宣布引進的原因,本文主角 AYANEO KUN 的 32GB+2TB 版代理商則是開出 47,900 元的售價,跟我先前測試的 AYANEO 2 持平、甚至還多送了大禮包,也算是因應 Ally 做出調整吧?有感與否就留給討論區來評斷啦~~
而就我所體驗到的,這款遊戲掌機在「鯤」的概念之下,無論螢幕、性能、操控等皆致力追求極大化,為「大螢幕掌機」立下了標準。不過身在 PC 遊戲掌機的戰國時代,AYANEO KUN 問世兩個月後「最大螢幕」的頭銜就被 Lenovo Legion Go 給搶了去,54W TDP 性能釋放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大概也很難說,但就當下而言,如果你不追求性價比、而是希望能擁有一台效能散熱最強、功能最全面,且與眾不同的旗艦遊戲掌機,那麼 AYANEO KUN 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MD:吳小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