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2023年 ROG ALLY 推出一年後, ROG ALLY X 發表與上市, 而且是朝思暮想的黑色機體, 對於黑色控的我來說實在有夠誘人, 但是 ROG ALLY 玩得好好的也沒有換機的動機, 就在今年六月過保前, 終於下定決心把損壞已久 MicroSD 讀卡機整台 ALLY 包得好好的寄給 ASUS 維修, 大約一週後收到修好的機器, 比對機身號碼與外觀, 完全沒有變動, ASUS 很有良心的把讀卡機問題修好了, 不過這是設計上的問題, 難保日後不會再度發生, 而正因為如此, 我的動機就有了, 確認讀卡機動作無誤, 就連同之前換裝的 2TB SSD 一起賣掉, 就替換成黑色機體的 ROG ALLY X!
在售出 ROG ALLY 幾天的空窗期後, 五月初收到了 ROG ALLY X, 想必大家知道 ASUS 這兩台間隔一年推出的遊戲掌機, ALLY X 僅是 ALLY 的"加強版", 還算不上新一代機種, 畢竟 APU 仍是 AMD Ryzen Z1 Extreme, 不過 SSD 換成了最容易入手的2280長度 NVMe M.2 SSD, 出廠就是 1TB, 比 ALLY 貧瘠小容量的 512GB 2230 長度 SSD 容易替換, 記憶體也由 16GB 提升到 24GB, 所以 ALLY X 預設顯示記憶體佔用 8GB, 更為令人振奮的是電池容量也翻倍到 80瓦時, 完全充分的利用 ALLY 那可惜的機內浪費空間! 不過 ALLY X 還是長胖了, 外殼明顯增厚, 重量也接近680克重, 比較上述的改進, 我認為是能夠接受的妥協


勞動節前夜收到 ROG ALLY X, 算是能有充分時間好好把玩它, 版上很多網友開箱過了, 但仍不可免俗的來開箱, 包裝盒拿出來要拍照, 家裡的貓就湊上來看這家裡的新玩意兒

延續 ROG ALLY 的包裝盒風格, 只是主色改為黑色, 最外面的塑膠封膜已撕除

ROG ALLY X 開箱, 還得補兩刀切開盒子兩邊的 ASUS 字樣膠帶

就連裏面也與 ALLY 一樣, 雖然沒機會比較 ALLY 與 ALLY X 包裝盒尺寸, ASUS 應該省了不少包裝盒重新設計的費用(笑)

先來看看配件, 同樣是標配的 65W USB-C 變壓器, 附上線材魔鬼氈塑帶真貼心

盒內另一邊是說明書, 已經知道 ALLY X 的用法所以也沒翻來看囉

機體改進不少, 倒是配件依舊, 希望改進的可收插頭還是沒有, 不過我有買 ROG Gaming Charger, 就能把插頭收起來, 出外旅行就帶它, 隨機附的充電線就放在家裡用

主機首次握持的感覺...好重! 雖然僅比 ALLY 多70克, 但這差距還挺明顯的

主機先放一旁, 差點忘了盒蓋內側的主機架, 同樣是紙做的, 我只能說 ASUS 真天才


原本 ALLY 的白色一長條底座, 縮減長度換成兩條! 再誇一次 ASUS 真天才



嗯...的確是穩固多了, 但是 ASUS 你真的不想出真正的底座嗎...

有點好氣又好笑, 但我的 ALLY 也是這紙質底座用了快兩年, 因為沒有滿意的底座就這樣用了近兩年, 我對自己也是好氣又好笑

除了重量有感, 明顯的差異就是

十字鈕比起兄弟機 ALLY 有點軟Q, 是好的改進

主要的I/O與開關也是在機頂

機身底部沒有任何 I/O, 與 ALLY 相同

氣孔增加不少, ALLY 惱人的超大巨集鍵也縮小了

雖然握把加厚了, 不過手感改善個人認為有限卻也不至於明顯的握持感不足, 止滑紋路效果不太明顯, 還是多注意握好機器把玩就對了

再回到機頂, L1/L2 鍵明顯的敲擊感, 但也產生小小噪音, 我會不建議在家人休息時玩 ALLY X, L1/R1按鍵音比 ALLY 大很多, L2/R2 扣壓個人感覺持平, 除了正面遊戲手把按鈕外, 主要的開關, I/O都在這裡, 從 ALLY 無痛轉移

改進的 MicroSD 卡槽位置相信會耐用許多, 標準 3.5mm 耳機孔, 指紋開關機鈕與音量鈕也沒變

USB-C 孔多了一個, 對於外接裝置更是方便! XG Mobile 介面在 ALLY X 就被移除了, 這是好的減法設計, 追求遊戲高效能, 以目前科技水準來說, 還是桌機的天下

相較 Steam Deck, Ayaneo, Claw...ROG ALLY/ ALLY X的適型握把還真的不差, 硬體性能, 人機介面都算處於前段班

先來對主機充電(橘燈為充電中)

接下來就是冗長的 Windows 設定與更新, 不知為何 ALLY X 比 ALLY 花了更久的時間在更新 Windows...雖然是今年三月出廠的機器, 該不會是與2024年中剛發售時同個預裝 Windows 吧?...

從更新 Windows, 到建立帳號完成, 沒想到三個小時過去了...這也是我前面說的要多準備空閒時間, 不然更新OS, 裝遊戲到能玩, 大概半天就沒了

另外我留著 ROG ALLY 的舊週邊: ROG ALLY 旅行包, 來試試看 ALLY X 能不能用

拉上拉鍊, 可以感覺機體較大的 ALLY X 撐開旅行包

旅行包撐得滿滿的...不過沒問題! 這樣出門就有良好的保護, 只是充電器就得另外裝了, ASUS 另外有出 ALLY/ALLY X 專用的硬殼包, 有額外的收納空間, 充電器, 耳機等小東西可以收在一起, 不過佔用包包的空間也就更大了


在同樣是 AMD Ryzen Z1 Extreme APU, ROG ALLY X 對 ALLY 的遊戲效能差異提升微小, 使得這兩台機器有點尷尬的自家網內互打, ALLY 大幅度的降價也使得玩家入手電腦遊戲掌機的意願提升, 預算夠就上 ALLY X, 不過老話一句, 3C產品永遠是入手後開始進入被新機取代與貶值的路上, 就看這產品在此時間點, 適不適合你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