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對「中國車款」出重手 直接衝擊「這兩大車款」
只要涉及與中國有關的品牌或合資汽車,自製率於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第三年35%,而且溯及既往,看來MG不妙了!
kuo9373 wrote:
經濟部對「中國車款」...(恕刪)
這沒什麼,同現今台灣陸資進來,經濟部要核半年,台資和陸資不想等,繞道掛人頭從大馬、新加坡立馬就進來了。
不分色一堆都這樣玩,公部門推自製率,實際一查一堆都嘛是陸製台資洗進來,表面作作樣子罷了。
以車用電子來說,現行在台灣各車廠的台灣供應商,生產都大陸,進來台灣頂多也就蓋個組裝線,換換在台自製的線組或較想掌握的核心模組。
但模組基本現在台灣、日本幾乎也被左岸一鍋端了,就沒啥產品成本能下壓可以選,日本電氣業,也是這樣幾乎喊得出品牌的,幾乎都是大陸生產,例如飛利浦、東芝...等等幾乎都是。
例如車用傳統油車壓縮機,台灣跟日本只有生產油車用的皮帶式。
純電車使用的壓縮機,吃電帶動的,幾乎都是大陸製件,台灣、日本就幾乎找不到這有產的,這個台灣車用散熱器一階廠台南萬再我們在開會,要幫國際車廠福斯這些設計獨立供電駐車冷氣系統,都跟各廠商都討論好幾年,沒有台製或日製就沒有,根本沒得挑,就只能用大陸製。
像日本家用電壓縮機,一堆都已經是大陸製代工,只是掛名日本品牌。
行動電池、儲能這一塊,喊得出日本品牌的,很多都是大陸代工生產,去哪弄正日本生產進口,已經很少了。
大概除了本田傳統吃油的供電系統,本田還有在做,但搞不好也一堆零組件都是大陸製。
台灣、日本、美國都一樣,政客在那邊喊去中。
現實我們的吃喝用,能便宜,一堆都是陸製,不然打哪來10元商店3~5條毛巾100元/NTD,一條250MIT才比較正常,是全球已經過度仰賴,根本回不去。

歐盟、北約要限中,德國臉就綠了。
德國汽車等工業、一堆,都已經仰賴中方,尾大不掉,現在想斷,根本斷不開。
要跟中斷,歐洲的電車轉型產業可以說直接可以收一收。
純電車這一塊,中製車是傾國家全部家底資源拱,一般車企都是自營產業,是拿哪支拳頭去跟世界第二強權打對台,瘋嚕!!
豐田他又不傻! 他才不想跟,當然就不會想跳坑投太多下去玩。
一台3萬美金的車,陸企補貼20~42%,賣1.5萬美金,百年車企都會被搞到體無完膚,根本沒法喇下去!

美企特斯拉,也是因為最早投入,現在免強還能撐一下,其他美國聯盟系統,包括日本車廠,是沒法在左岸在玩下去的,退坑是早晚的事。
例如行車記錄器,原廠一堆售後改裝原廠認證的盲點、燈、踏墊。
即便供應商是台企,也都是陸製生產。
例如過往車廠搭配的怡利、盈隆等等。
拿到車廠的物料,哪個不是陸製件!

不分品牌的國產車座椅、全興、信昌、友聯,很多物料也是大陸製。
之前美中貿戰中國貨出不了海塞港,台灣國產車就沒物料到港,產線只能停擺,根本就沒法組裝。
接著就喊缺晶片,各家車價拚命漲!
缺晶片沒多久,台積電這些陸續就開始又沒單放假.....,缺晶片、缺蛋、種電、環保蟑螂,內行的也就看看笑一笑!!
這都是國家級政客商務面在把持,上面那層沒水夠本,菜渣哪會吐出來!
出社會,要看懂資本上頭在玩啥資本遊戲呀!

例如中華Veryca菱利一支A柱把手匯豐末端經銷才賣客人250/螺絲20元,這零售價對比豐田TownAce的A柱把手一支1300元,這種產品跟方向盤,很多都是內埋鋁骨作包射發泡或橡膠。
台廠正MIT一支供貨250賺沒幾角當螺絲作,車廠如果沒作線上件,一批下個幾萬,根本作身體健康。
正台製要有點像樣的毛利,1300末端零售也才比較有可能正在地生產的條件。
單單射出鋼模,台廠隨便這材積都會報到38-45萬左右,車廠還得另外作標準的檢具+治具約莫又再加10-20萬成本。
依照ISO與16949工廠管制下去作。
用1000支下去抓攤提,一支把手就多少了。
末端零售250,供貨不就一支100還得含運、含包材,那得喝渣嚕。
這只有陸製才有辦法,模具用垃圾料打,射出模具大陸會報8-10萬,檢治具就嘴上說會做,有給樹酯模作作樣子就不錯了。
有ISO與16949的廠也不想做,轉分包躲在田裡或很奇妙偏僻的地方小家庭廠代。
才有可能產品搞出比包材便宜的供貨價。
在大陸車廠供應商拿4*4呼吸管來報價,一支才3元人頭紙,我說大哥,包材都要5元人民幣呀!你有沒報錯!
對方笑一笑,沒錯,要發票而已。
3*5好了=15元/NTD,台灣MIT哪個正常經營的生產廠傻白甜要自己舉手開鋼模去射出這支PP料。
沒100/NTD,射身體健康??

左岸廠,就不是靠產品在賺錢,靠洗發票請領就能活。
台製單單報價就沒法跟他們玩。
洗產地都行之有年了。
這沒什麼,點不點破的差別。
開公司的,這點世面都當飯吃。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