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破百萬在台灣是不可能! 就算請葛仲珊代言(打破他)可能也沒用,BUT!
只有新品牌 MG 才有能力打破了這一池春水,在知道上市價格是 89.9w,
展間都還沒準備好,第一時間手起卡落上網預定 MG HS 1.5,立馬上從隔壁Rav4轉單;
回顧購買三階段歷程:「不用比價? 真的不用比價!? 還真的不用比價!!」
標配就是頂配的傻瓜包,花少少的錢卻大大的享受,輕鬆容易的訂車流程值得稱許,
訂車不到一個月馬上就牽車,開著與眾不同的車就是爽,黑得夠潮




先前在日本自駕開過 Subaru 檸檬哥 Level 2 的車子就念念不忘,
自動跟車定速相當實用,剛好趁 舊車 Skoda Fabia Combi 冷氣問題,
無縫接軌換新車,至於後勤保養,怎樣也都比 VAG 系列省,
因此不太擔心養車問題,甚至過年期間被 Toyota 追撞,
也證實它夠扎實,也著實能夠保護我的家人。

即使過了蜜月期,在後勤保養細節及妥善率,也許有需要加強進步空間,
但瑕不掩瑜,同級車無論在外型/規格/安全上,都誠意滿滿,價錢務實,
載著家人聊天聊地,寬闊的後座加上採光好,看著兒子在安全座睡得香香,
心裡也是喜孜孜,駐車完還會看一下,心頭想:「這車怎麼這麼好看!」



總結10個月多來的心得:
Pros:
1. 不用比價,不用挑業務(但好的業務會幫你注意很多細節,如加購好用的腳踏墊 );
2. 標配就是頂配,內裝有質感,氣密好,車門偏重(類歐洲車),加上
Trophy配件 + 大天窗好採光+賽車椅+皮椅+車室少膠感+雞勒氣氛燈+ 迎賓燈 + 排檔雞腿好抓 + 質感尾燈+ Spuer Sport 熱血按鈕+雙電動椅,極繁不及備載;
3. 安全係數夠,Level 2 很重要,用的電子手煞 空間大很多,ISOFix歐規配安椅剛剛好;
4. 客車認證,誰想要 客貨車認證中間那條鐵桿子,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5. 車頭霸氣偽瑪莎拉蒂,車框雖沒有鍍鉻,但窗框/旅行架有黑化處理(屌打只有膠條),搭配紅碟輪框,車牌有標配框,黑得有層次;
6. 車子吃95即可,不用傻傻跟上台車10y都吃98;依照我的開車習慣里程,
一樣一年保養一次即可,冷氣比 Skoda 冷,後座有出風口,1.5渦輪增壓低稅金(<=1.8);
7. 維修零件不會比其他進口車貴,低價格高享受,保養可用 APP 預約,消費還有紅利金抵扣,1k保養幾乎不花錢;
8. 買車送2w配件金,沒想過上高級隔熱紙只要貼一些錢,有天窗夏天也沒再怕;
9. 比起同級距,最大化座艙(相對地貨艙空間小),有平整化;
10. 新官上任三把火,回報問題廠方積極處理,對了還送小型模型車(有質感的);.
Cons:
1. 保養流程狀況連連,三菱跟MG BU不同,開發票開錯,人力不夠,排修維修效率不好,維修後,後座多了3件女生衣服(應該是拿來墊東西怕弄髒車室而忘記取走);
2. 待料時間過久,跟 Subaru 有得比;
3. 天窗電動遮陽一直無法有效解決(應是個案),光天窗問題會廠三次,即使換過全新料(for free),到現在問題還在,還在想何時回廠處理;
4. 叫料但東西沒壞,如果沒特別提點,技師會無腦換(沒買車體險會有影響);
5. 抬起雨刷刮傷車體,不要以為每個停車收費員夾單子都會很小心嗎?私心認為是設計不良;
6. 交車雨刷就會跳舞,配件金應該多個選項升級換 除油膜 + PIAA 矽膠雨刷;
7. 雷達偵測沒人也在BBB, 不確定是否通病或其他家車有這狀況;
8. 適合賽車椅的掛鉤選擇性少,隱藏式掛勾還要大陸掏,這麼難找原廠可以考慮送(比送小車實在);
9. 油耗沒想像中好,只要想到他吃1.5稅金+大腳容易高潮的渦輪,便可以接受;
10. 車門開合需要大點力氣,不然關不上,應該是設計問題,基本第一次用車都要關兩次;
Bonus:
* 跑長程,自動跟車的煞車對容易暈的人並不友善,少用自動跟車對怕暈的人會有幫助;
* HS 1.5 的音響並非 Bose,調整 等響度 ,聽起來更順耳;
* 方向燈音量可調整至小,避免DaDaDa魔音傳腦;
* 夏天駐車前擋如有放置隔熱片,可旋轉化妝鏡卡擋住隔熱片,貼緊玻璃;
* 載著家人及愉快的心去踩點:






以上 MG HS 1.5 心得分享供參考,
對了,省下30萬元買3張鴻海幫我賺加油錢(可惜當時不是買緯創,不然省下的30w就變70w,扼腕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