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台灣車市一定要存在這些品牌車輛,
唯有存在才能讓想買它牌車的消費者,
能夠以合理價格購入心目中的車,
這幾個月根本就消費者賺到,
買雙田也比以前便宜折扣多,
以較低的入手價買到日歐系車不是比較開心,
為何要跟自己荷包過不去。
kuo9373 wrote:
看來台灣MG真的要收...(恕刪)
任何國家都有汽車零組件工業, 進口汽車有關稅.
上汽完全控股的MG, 大費周章又千里迢迢把100%零件運過來組裝, 目標就是要躲避汽車關稅與禁止進口. 這對任何國家的政府, 都是無法接受的.
我還覺得台灣政府要求自製率的規定太鬆了. 15%太簡單了, 水箱, 油箱, 輪胎, 車燈, 玻璃, 地毯, 就有15%了, 就算是35%, 在各國來看, 也都還是低標而已.
北美汽車對墨西哥要求的零件自製率更高, 高達75%, 還有, 你想省關稅去中國生產汽車, 自製率若沒有80%, 那個車廠就準備被中國政府報復抵制, 甚至查帳禁售
要求自製率, 是政府合法的權限, 做不到就不要來. 做得到也還是要嚴格檢查, 有沒有微加工與貼牌混充.
watching-guy wrote:
要求自製率, 是政府合法的權限
當初要與世界接軌加入WTO,加入後卻不理WTO規範
自製率是違反WTO規範,風電國產化就被歐盟告上WTO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自製率規定 宜審慎評估
略。。。
自製率以往為開發中國家普遍使用的政策,台灣過去對汽車產業也有自製率的規定,但因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在台灣加入WTO即已取消。此次再度使用,雖然只針對中國大陸,具有降低目前過度依賴大陸的作用,但絕不可輕忽其他層面所產生的影響。
中國大陸去年針對台灣長期禁止大陸2,455項產品輸台,展開貿易壁壘調查,而後則以構成貿易壁壘為理由,終止ECFA部分早收產品關稅優惠為報復。而目前自製率規定等同增加對中國大陸更多的進口限制,在兩岸關係不佳下,有可能會引起大陸更多的報復措施,甚至會波及到其他產業。
其次,自製率規定也適用在中國大陸與陸資合資的外資企業,以及在大陸的外資企業。過去曾有其他國家關切台灣對大陸的進口禁令,而影響其企業營運。特別是台灣正面臨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關鍵時刻,CPTPP自許為自由貿易協定中的黃金標準,也要求申請成員必須符合協定的高標準。台灣的自製率措施有可能會影響到CPTPP成員的企業在大陸營運,因而引發爭議,並不利台灣爭取加入CPTPP。
近年來中國大陸車輛產業成長快速席捲全球,對各國形成不小競爭壓力,台灣也不例外,目前中國大陸已是台灣汽車零組件最大供應來源,然而防堵大陸零組件大量輸台也並非沒有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對於低價進口的大陸零組件,可以啟動傾銷調查而課徵反傾銷稅,也可以考慮調查大陸廠商是否有接受其政府補貼,形成不公平競爭,進而可課徵平衡稅。另外,台灣目前原產地規定在國內附加價值率至少達到35%,才符合台灣製造;未來可以考慮提高此一門檻,也同樣具有提升在地化程度的功能。
除了生產端之外,在消費端方面,對於由大陸進口零組件來台組裝,並冠上國際品牌行銷的模式,對消費者具有不小吸引力。政府可以要求業者對消費者揭露更多資訊,讓消費者瞭解國際品牌的產品並非在品牌所在國生產,以降低市場追逐國際品牌的風潮。
另外,最近歐盟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控告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違反WTO規範,也是針對自製率的規定。事實上,由於WTO已經明文禁止使用自製率,雖然台灣對離岸風電國產化有不同的解讀,並主張實施的必要性;但歐盟對台灣的自製率規定垢病已久,終於在WTO控告台灣,顯見自製率的措施並不見容於國際社會。台灣一直自認為遵守國際經貿規範,此次實施在上個世紀就被禁止的自製率措施,具有不少爭議,更宜審慎而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