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有些公司在行業內做到最好,卻還是被後來者打敗?因為他們贏了眼前的比賽,卻沒有意識到比賽規則已經改變。從微軟到 iPhone,從 YouTube 到 Uber,真正的顛覆者不是跑得更快,而是敢於改寫規則。
當「理所當然」成為陷阱
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但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往往不是在山裡挖得更深,而是有人換了一張地圖。所謂的 domain know-how,一方面是專業與護城河,但另一方面卻很容易成為框架與限制。當我們把它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下一個顛覆的契機,就往往藏在這個「理所當然」的框架之外。過去的 Domain Breaker
電腦產業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時大家都認為,硬體和作業系統必須綁在一起,這是理所當然的規則。但微軟挑戰了這個假設,把軟體和硬體拆開,讓不同的 OEM 廠商都能在同一個作業系統上競爭。它不是在原本的遊戲規則裡跑得更快,而是換掉了遊戲的規則。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手機市場。當所有人都覺得手機的功能應該由廠商決定時,iPhone 把選擇權交給了全球的開發者。App Store 不是單純讓手機功能表更完整,而是翻轉了市場的玩法。誰能決定手機能做什麼?從廠商變成了開發者和用戶。
影音市場的故事也一樣。過去影視內容必須由電視台播出,這是大家不假思索的共識。但 YouTube 打破了這個前提,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內容的生產者。觀眾和創作者的界線因此被重新劃定,甚至連「明星」這個角色也被重新定義。
交通市場更是如此。當時大家相信,叫車必須透過計程車行。但 Uber 重寫了「乘客與司機的關係」。車輛不再由公司派遣,而是透過平台即時連結,一個全新的市場因此誕生。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到,Domain Breaker 的本質並不是效率更快,也不是品質更好,而是誠實地挑戰那些「誰說一定要這樣」的產業慣例。當我們停下來問一句,這些規則存在,是因為真的必要,還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挑戰過?往往就在這個瞬間,新的機會就會浮現出來。
AI 不只是加速器
今天我們談到 AI,最常被提起的就是「速度」。更快的程式開發,更快的文件審核,更快的行銷文案產出。問題是,速度真的等於顛覆嗎?想像一下,用蒸汽機去驅動一台跑步機訓練馬。的確能讓馬跑得更快,看起來氣勢驚人,但這並不是蒸汽機應有的用途。蒸汽機真正的價值,在於推動火車,重塑交通,而不是浪費在讓一匹馬在原地多跑一點。
AI 的處境正是如此。它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把既有流程加速,而在於開啟全新的場景與模式。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更快」,而是「應該用在什麼地方」。
AI 時代的錯覺
還有另一個現象更耐人尋味。許多企業談到 AI,就和中學生談「性」一樣。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沒有真正做過,但因為話題熱烈,大家只能跟著說。每個人都以為別人已經做過,所以只好宣稱自己也做過。當「大家都做過」成了想像中的共識,承認還在摸索反而顯得不體面。在這樣的氛圍裡,企業最容易先用「花錢」來表態:購買工具、安排課程導入、做 POC 匯報,彷彿只要有 AI 就不會落後。可是一旦要回答「要怎麼用」時,整個空間立刻安靜下來。人人都在談,卻很少人真的知道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