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出處-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4-10/14/content_2088294.htm
當賓士的車輛行駛在車流熙攘的高速公路上時,司機啟動自動駕駛系統,就可悠然自得地讀書看報。車輛能自動與前車保持距離,自動剎車或超車,自動駕駛系統能夠精確到釐米。在不打攪車內乘客讀書看報的情況下,它能自動選擇一條能避免堵塞的道路前進。到達目的地後它會自動報告:“您已到達。”這些聽起來猶如神話,其實它都依賴於來自太空的信號。這種高度精確的太空信號就是由比GPS更先進的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提供的。
GPS難言之隱
冷戰後,美、俄圍繞太空權的鬥爭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美國的GPS(即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的簡稱)問世後,俄羅斯的Glonass也緊隨其後。這兩種系統都能夠操縱普通導彈和巡航導彈準確的擊中目標。但由於Glonass資金長期短缺,導致Glonass只剩下個軀幹,只有GPS衛星導航系統一花獨秀,處於壟斷地位,“一統江山”。
GPS在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可謂出盡了風頭。海灣戰爭中,美軍首次應用,戰爭中它以精確制導“千里穿楊”,令世界為之動容。10多年來GPS全球定位系統一直運轉,從定位救險,到實施精確打擊,又導演出一幕幕精彩的人間悲喜劇。
GPS雖有“一統江山”的本領,但同任何高技術裝備都有優勢和缺陷兩個方面一樣,它同樣存在自己的“死穴”、“盲點”———即干擾與抗干擾問題。因為一般情況下,從衛星反饋到地面的GPS信號很小(一般為—160DBW),如果對方採取瞄準式干擾、阻塞式干擾或欺騙式干擾,都會使GPS接收機無法正常工作,從而使其定位、導航精度降低或產生誤導,這就如同“摘”去了艦隊、機群、各種導彈的“眼睛”。如對方仿製併發射一組大功率的GPS衛星,交替經過上空,並模倣其頻率密碼,就使其接收到若干不準確信號和錯誤信號,從而使其失去指揮控制。或對方以裝有模倣GPS信號發生裝置的飛機,不定時地在其上空飛行。因飛機高度低於衛星,其信號比衛星大得多,干擾能力強,也可以干擾其對GPS信號的接收,達到不能準確定位的目的。美國防部很早就認識到GPS制導武器的潛在危險,因此一直在從事GPS制導抗干擾技術的研究,但都收效甚微。因此,GPS接收機綜合抗干擾能力,已成為GPS生存發展的重要一環。
“伽利略”技高一籌
“伽利略”有許多新本領,戴姆勒-克萊斯勒研究和科技中心的克裏斯托·威爾遜公開承諾:“精確性和安全性對‘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來說將不是問題,我們的定位要精確到釐米。”與GPS相比,這兩種系統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伽利略”確定地面位置或近地空間位置要比GPS精確10倍。如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系統則能找到車庫門。
與GPS不同,“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用兩種頻段工作。在地面上甚至會有3種信號:一是免費使用信號;二是加密且需要交費使用的信號;三是加密且需要滿足更高安全要求的信號(如飛機導航)。如果使用“伽利略”系統,飛機能在任何機場降落,而不必考慮機場的技術設施如何。火車能在沒有駕駛員的情況下高密度行駛。輪船即使在大霧中也能安全航行。如果衛星失靈,那麼它在幾秒鐘之內就能發出警報。
GPS的其他缺點,在“伽利略”系統中也不會出現。配備GPS導航儀器的步行者、登山者或山地車騎手往往會走些彎路,因為山崖和高樓會使信號失真。“伽利略”系統將把已經免費使用的信號的精確度從15米精確至6米。如果想得到更精確的信號,就必須訂購加密信號。如果“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擴建完畢,甚至能確定處於緊急狀況的房間的位置。
“伽利略”令美國人不安
伽利略的研製並不完全在於歐洲要趕上美國,它的誕生的確也是事態所逼。遠的不說,就以近年發生的危機和戰爭為例,每每到了這種時刻,美國方面操縱GPS的機構便做出決定,為了保證和加強GPS的軍事用途,暫時關閉它的民用性能,比如關閉高速公路和電話手機對GPS信號的接收。好比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到了危機時刻,軍用與民用的分離是一種忍痛割愛的決定。但它是必須的。一個作戰軍人或作戰小組靠GPS在劃定方位,製訂下一步前進路線。GPS可以告訴野外作戰人員正處於哪一位置。目前,在阿富汗執行任務的士兵若是沒有GPS,光靠地圖的話,面臨的困難和危險就要比現在大得多。這套定位系統是現代軍事裝備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美國人的雄心壯志不止於此。他們希望能夠擴大GPS的用途,借助GPS的導航功能,提高智慧導彈和智慧炸彈的投放準確率,讓軍事轟炸精確程度不差打擊目標數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需要得到新的導航頻率,而這一頻率目前已被歐洲人為開發伽利略而佔據。令美國人感到不安的還有,同GPS相比,伽利略防干擾性更強,定位準確性更高:它為物件定位的精確度為1米,而目前GPS的精確度卻為20米。
“伽利略”前景廣闊
圍繞爭奪太空統治權的戰鬥正在拉開帷幕。歐盟開發的衛星導航系統,打破了GPS“一統江山”的局面。“伽利略”衛星導航技術的出現,使“山姆大叔”吃驚不小,因為他們歷經多年艱辛創立的GPS,在“伽利略”面前如同“小巫見大巫”。毫無疑問,美國、歐盟和俄羅斯是爭奪衛星導航未來統治權的三位主角。
“伽利略”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營運後,不僅廣泛地用於軍事領域,精確的操縱汽車、飛機、輪船和火車的運行,而且還廣泛地用於民事領域,為其他方面的服務和應用創造14萬個工作崗位。建立和初始運營該衛星導航系統的費用將達到35億歐元,而收入則會達到180億歐元。雖然GPS早就為非軍事用途發送信號,但是美國軍方可以隨時篡改、偽造和關閉信號。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人就關閉了信號,造成整個巴爾幹地區都無法收到信號。因為他們擔心塞爾維亞的防空系統利用該信號操控導彈。毗鄰的奧地利受到波及。因此,許多非軍事用戶不敢在對安全有很高要求的領域內(如飛機)使用GPS導航,更加看好“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歐盟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打算由非軍事工業財團運營的“伽利略”系統來填補民用方面的空缺。由於“伽利略”採用了新技術,在性能上它將高於美、俄的現有定位系統,加之它能與現有的衛星定位系統相容,因此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預計第一階段計劃在2005年之前試運4顆衛星。第二階段從2006年起將先後發射38顆衛星至運行軌道。該系統將於2008年投入運營。
人們喜愛強調GPS和“伽利略”之間的區別,但事實上,“伽利略”並非只可民用。專家認為,民用還是軍用常常只是一個觀察者的視角問題。如果伽利略系統果真像人們盛讚的那樣精確與可靠,將它用於軍事目的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可以預測,未來的“伽利略”衛星導航將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擔當起舉足輕重的角色。
■新聞緣起
中國科學技術部和歐盟委員會十月九日下午在北京正式簽署伽利略計劃技術合作協議,中國由此成為參加伽利略計劃的第一個非歐盟成員國,並成為伽利略聯合執行體中與歐盟成員國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一員。這標誌著中國的衛星導航已走上國際合作的道路。
■相關鏈結
“伽利略”由歐盟的戴姆勒—克萊斯勒研究和科技中心研製,系統的基本構成包括星座與地面設施、服務中心、用戶接收機等。我們知道,GPS星座由28顆衛星(4顆為備用星)組成,分佈在6個軌道面內。“伽利略”有30顆衛星組成主系統,衛星採用中等地球軌道,均勻地分佈在高度約為2.4萬公里的3個軌道面上,當汽車自動駕駛系統打開後,在2.4萬公里的上空環繞地球的30顆衛星將操縱汽車運行,另有12顆作為輔助運行,在個別衛星失靈的情況下起替補作用。其實“伽利略”系統的原理和GPS相似,以至於這兩個系統可以相互相容:裝配原子鐘的衛星在精確的軌道上圍繞地球飛行,不斷地發送衛星位置和時間的資訊。接收者可以透過時間信號的延遲和軌道數據,計算出自己的當前位置。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7/06/content_1577374.htm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戰與和
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問題角力多年的美國和歐盟,6月26日終於在愛爾蘭達成了合作協議:美國的GPS定位系統與未來的歐洲“伽利略”系統將實現系統聯網。這樣,美歐原本各自擁有約30顆衛星的定位系統,聯合後將組成一個有近60顆衛星的大系統,其優勢不言而喻。
一“戰”一“和”,原本怒目相對的冤家緣何成了難分你我的“朋友”?這種聯合的具體效果以及影響又將如何呢?
鬥與合,皆出於戰略考慮
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為公路、鐵路、空中和海上的交通運輸工具提供導航定位服務,可用於民事,也可用於軍事,戰略作用與商業利益並舉。目前,唯有美國擁有這樣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可謂一家獨霸。
對於這項戰略性技術,美國表現得似乎很“慷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投入民用,如今可以說已對全世界免費開放,甚至外國軍隊都可以使用它。但是,它的控制“鑰匙”還是掌握在五角大樓手裏。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期間,歐洲使用該系統就曾受到限制,定位精度也有所下降。更可疑的是,2002年4月歐盟15國交通部長會議就已批准啟動“伽利略”,但美國卻頻頻施壓反對,甚至以“伽利略”系統的衛星擠佔GPS衛星頻道和軌道位置為由,在各種公開場合明確反對歐盟的“伽利略”計劃。
衛星定位系統,世界需要幾個?美國認為只要有它的就夠了,歐盟卻覺得自己也該有一個。歐盟認為,美國之所以反對“伽利略”計劃,主要是不希望出現GPS的競爭對手,企圖維持GPS的壟斷地位。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隨時可以軍令為由,對免費系統進行干擾。再從商業角度講,要利用GPS,就要購買美國接收系統信號的設備,歐洲的航太工業,如空中客車,必須完全依靠美國系統,花大筆金錢購買美國的系統。受制於人的日子不好過。正如法國總統希拉克所言,沒有“伽利略”計劃,歐洲“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美國的)附庸,首先是科學和技術,其次是工業和經濟”。所以,歐盟頂著困難也要上。2003年3月“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劃正式啟動。
本次歐美雙方的合作有著一個最大的國際政治背景。美國總統布希在伊拉克問題上遇到了大麻煩,而其又面臨競選連任的重要關頭。在處理伊拉克等國際問題上,布希無疑有求於歐盟,因此與歐盟取得各種妥協,以此換取歐盟在伊拉克政權移交等重大問題上的合作,緩解其已陷入困境的國際戰略。分析人士認為,本次合作的政治意義要大於實質合作的技術意義。
GPS,成為孤家寡人的隱憂
歐盟的一些專家稱,“伽利略”系統可與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相容,但比後兩者更安全、更準確、更商業化,有助於歐洲太空業的發展。美國在基礎層面的一個潛在擔心就是,一旦2008年“伽利略”系統開始投入使用,將對GPS技術優勢產生前所未有的威脅,到時更多的客戶轉向“伽利略”系統,美國GPS將可能成為孤家寡人,儘管美國並不以此來盈利,但它在太空以及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無疑將大打折扣。“伽利略”與GPS相比,有較大的不同和優越性。例如,“伽利略”系統的衛星數量多、達到30顆,美國目前還只有24顆;“伽利略”的軌道位置比美國的GPS高、軌道面少;“伽利略”更多用於民用,可為地面用戶提供3種信號,且定位精度都優於GPS。
這三種信號是:1)免費使用的信號;2)加密且需交費使用的信號;3)加密且需滿足更高要求的信號。“伽利略”的用戶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三種信號中最高精度比美國GPS高10倍,比如“伽利略”確定物體的誤差範圍將在1米之內,遠遠要強於美國GPS系統誤差10米的性能,因而更能準確地測出物體的位置,甚至還能提供即時的定位資訊,即使是免費使用的信號精度也達到6米。不少專家形象地比喻說,如果說GPS只能找到街道,“伽利略”則可找到車庫門。此外,“伽利略”系統的運作將十分安全、穩定,非常適合安全要求極高的使用者,如引導飛機安全起降或火車行駛等。
鑒於“伽利略”這些優勢,以及無法阻止“伽利略”的崛起,美國認為與歐洲進行衛星定位合作可能更為划算,因為這利於GPS繼續穩定發揮作用。況且,歐盟在簽署合作協議後已明確表示,“伽利略”系統啟用後,其衛星將避免擠佔美國GPS的衛星軌道位置和頻道,對於雙方來說,都等於使對方的衛星數目增加了一倍,歐盟的“伽利略”也借此提高了影響力,雙方的合作何樂不為?
對中國,負面影響不算太大
中國2003年也積極參加了“伽利略”系統計劃。美國與歐盟的合作目前來看對中國影響不大,相反積極作用可能更大。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只許可一些低水準的對華技術轉讓,而對直接涉及軍事用途的技術則採取對中國完全“封殺”的態度。同時,在所謂可能被“軍民兩用”的技術項目上施加惡意的、苛刻的審查制度。美國這麼做,實際上是打著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旗號,從技術上竭力拖慢中國工業和科技力量的現代化的步伐。因此中國與歐洲雙方都把“伽利略”系統視作與美國壓倒性技術優勢相抗衡的另一種手段。
當然,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非常有利於美國重新評估中美在太空開發領域進行合作的重要意義,放棄短視的“技術封鎖政策”。現在,美國迫不得已與歐洲的衛星定位系統進行合作,實際上也就是間接地與中國進行了技術合作。
此外,美歐的合作不會直接損害中國的利益,因為美國與歐洲的合作主要是雙邊的,即美國利用GPS系統與“伽利略”進行相容,並在公共服務信號標準、系統相容性和衛星導航產品及服務等問題進行協作。美國並不直接參與“伽利略”計劃的設計和承擔部分經費,因此不能算作真正“伽利略”計劃研發的成員,而中國是“伽利略”計劃的正式成員,因此美國對中國參與“伽利略”系統不會有過多發言權。
實際上,透過共建全球定位系統,中國將獲得更多航太方面的技術,歐洲則得到所需建設資金,美國則維護了GPS的地位以及政治影響。
定位系統,效益巨大前景廣闊
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包括繞地球運行的24顆衛星,它們均勻地分佈在6個軌道上。每顆衛星距離地面約1.7萬公里,能連續發射一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只要持有攜帶型信號接收儀,則無論身處陸地、海上還是空中,都能收到衛星發出的特定信號。接收儀中的電腦只要選取4顆或4顆以上衛星發出的信號進行分析,就能確定接收儀持有者的位置。GPS除了導航外,還具有其他多種用途,如科學家可以用它來監測地殼的微小移動從而幫助預報地震;測繪人員利用它來確定地面邊界;汽車司機在迷途時透過它能找到方向;軍隊依靠它來保證正確的前進方向。
歐盟的一項研究結果估計,發展“伽利略”衛星定位及導航技術僅在歐洲就可以創造出約14萬個就業崗位,每年創造的經濟收益將會高達90億歐元(約合109億美元),僅出售航空和航海終端設備一項,就可在2008年到2020年收入150億歐元(約合182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伽利略”計劃的經濟收益將達到740億歐元(約合903億美元)。目前,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為它的經銷公司每年創造的銷售額高達80億歐元(約合97億美元)。美國聯邦航空局預計,隨著衛星定位及導航應用的日漸廣泛,這一行業的銷售規模在未來兩到三年中還將會再翻一番。“伽利略”計劃還將為歐洲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作為未來交通管理和測量系統的核心部分,將是降低有關成本、產生宏觀經濟效益的關鍵。在公路導航系統應用階段,旅行時間、交通堵塞、大氣污染和交通事故每減少1%,就會節約2000億歐元(約合2432億美元);在民用航空方面,相應的數位為大約5億歐元(約合6億美元)。金羊網/羊城晚報 ·楊駿·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