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各家中文系統(倚天, 零壹, 宏碁)各自為政….
最後統一為big-5(好像由五大家開會合并)….才完成統一….
當時大陸還在用字盤(如同中華電信早期的字盤輸入法)…一個一個選…
一張字盤…不够…故有數十張~~十數張之多…….
後全世界….除了類似英文(單碼8-bit字母)國家外..
還許多象形字國家…才發明雙碼16-bit字母…..
而同樣中文…就分台灣big-5, 大陸簡碼, 新加坡簡碼, 廣東香港話碼, 廣東國語碼,
加上亞洲日韓等包括其他……真是洋洋灑灑………………
後來才發展出uni-code…來統一這些字碼&轉換碼….(如繁簡轉換)
現在的輸入法…連<倉頡><注音>都可以輸入簡字或注音符號,
大陸的輸入法…也可以輸入繁體字..等…..
其次….以BIG-5來說……
有常用字5000,加次常用8000,或再加非常用15000或全部30000或全50000等等)
所以<廍>這個字…
在台灣應屬於次或非常用字範圍…倉頡可以輸入…注音則否….
繁體字要查…得查大一部的字典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