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製作者辛苦了。您下的苦心真令人感動。

2.建議還是應稱為「閩南語」或「河洛話」。

畢竟台灣是大家的台灣,若我們「閩南語」再獨大為「台語」,
對於「客家」及「原住民」都是很傷感情的。
3.我認為我們閩南語仍然應該用原本的漢字來表達。(當然外來語部份如KTV是例外。)
這個部份就真的很學術了~~~~~

我的伯父在日據時代讀的是私塾,學的是閩南語的發音,用的是正港的漢字,
從前,我看著我伯父可是用閩語邊念邊寫出漢文,一點都沒有問題。
4.至於有多少人願意學「母語」或在家講「母語」,
這個原因就更複雜了.........。
舉一個不同的小例子給大家反思、參考: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客家」同學和我談論「台語」時,所說的經驗,
「為了避免被閩南同學(同梯)排擠,家長要他們不要講客語~~~~」,
每次一想到這個,都讓我感到難過。
5.對於不同意見者,小弟呼籲互相尊重,
畢竟焦點應是「字」「音」如何呈現的問題。
若像政客動不動就要不同意見的人「滾回中國」云云,這樣實在是撕裂了同胞的感情~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