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氣看完12篇文章
絕大說數是批判樓主的'差不多'觀念
個人想說的是
也許,現實中QC單位會為了訂單,為了交期,為了衝現金妥協,
不過,何妨自己設立一個終極目標,朝那個地方努力,沒成功至少盡力了
不要一開始就輕言放棄
提到見影放槍這句話,
反過身來請樓主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消費者花了錢本來就要得到滿意的產品
無關是否是3C,更無關品管作業什麼一堆的
您覺得無關痛癢,不過看來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有關痛癢喔
放大問題也只是希望提昇產品品質,
沒什麼不對吧
也許吧,我們算是正義魔人,不過這世界有那麼多的妥協,
何妨換個立場,儘量的讓世界更臻完美不是更好?
Nokia 這問題我個人倒是認為有可能是材料出的錯,該有的添加劑比例錯誤
或是射出時就用錯料,縮水比例不對,卡扣沒起作...材料供應商偷料.........
最後被不知道什麼鳥原因的被系統廠錯誤允收
應屬於原材料供應商管理的缺失,而不完全是機構設計的問題
這樣大縫隙的產品工程樣品時就該被打槍打到變蜂窩了,
MD也早就被釘在Lab 門上供人警惕或當飛鏢靶
大家覺得試產階段,所有人都瞎了嗎?產線與IPQC的對立早在生產會議上就出現了吧,那能容到量產?
是否有人買到沒縫隙的,請出來發個言,我想小弟的論調便能有所證明
怪品管沒驗出來,QA會叫說,我們只能按照AQL去驗,按比例抽驗而驗不到的不關我的事情
任何人設計的流程與系統制度永遠都會有漏洞,其實本來就很難靠QA 卡住所有的不良品
所以站在各單位的人,都需要把自己手邊的工作做到僅可能的完善,
儘量的替下遊單位著想,多做一步防呆
東西出來,才會有完美的可能
說這樣品質也能接收的觀念,其實跟產線的operator 應該是同道中人喔
QC人才不會這樣想,RD就更不用講了,自己生的小孩,那個不希望大賣
很高興寶島台灣有這麼多人的品質觀念都正確
無論怎樣都 Made in Taiwan
裡面內容有這一段:
第2波抽檢200支產品,發現右上角的縫及透光狀況,與上述的上市機狀況接近。那樣的程度屬於正常狀況。
哀樓上的大大們辛苦了.....哈哈
(開始無俚頭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