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寂夜空 wrote:
哈哈,樓主真可愛。
一、promotion
以行銷角度來說,產品都是有生命週期的,尤其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都非常短(人的生命周期70年吧 ),如果想要獲得高利潤一定得不斷推出新的手機,創造新的生命週期。
樓主所使用的K750其實早就已經是生命周期末端的產品,您現在去買K750,SE並不會得到什麼利潤,所以也不要怪各廠商狂推出新機(機海戰術)了,我高中的時候不懂事也以為機海戰術不好,事實上這個戰術不但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也能夠保有自己的利潤,機海戰術的使用需要有大量的產品線和產能,具備以上兩條件的廠商並不多....。
MOTO為何利潤短少,市占率降低:就是因為MOTO不懂行銷。他們手上的V3的款式,產品生命周及早已經過期,再改版發表新產品根本無法吸引消費者以及廠商高利潤的需求 (了無新意的設計定價如果很高根本無法吸引消費者) ,導致MOTO的設計成本和較好的製程去製造這隻手機所花的錢,根本無法回收。
還以為手機價格低就會有人買,殊不知有些東西定貴一點反而更能吸引消費者。
MOTO早該跳出V3迴圈,多發表一些能創造新生命週期的產品。(我幹嘛提醒MOTO呢?讓他去不就好了)
例如SE的K750、K800、K810,外型大不同,就是生命週期替代的典範。
而SE推出新機T650,重新推出T系列,除了有擴張產品線的功能也算是推出"一系列"的新生命週期,未來的T670等等新手機,都會有新的生命週期,為SE帶來高利潤
二、功能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發現,手機功能進步是從何時開始趨緩的?為何數位相機在800萬畫素以後就很少有進步了呢?
因為功能已經夠了,再進步的意義不是很大。
SE再2005年的時候,功能領先業界,開始拓展版圖,其他廠商當然會慢慢的追上來,當其他廠商追上來以後應該怎麼辦呢?再進步??還有意義嗎?
QVGA螢幕=對螢幕要求較高的人會需要,但是如果大量使用此螢幕成本會大增。普通解析度的螢幕也堪用於顯示訊息(螢幕的目的就是告訴消費者訊息的不是嗎),因此大部分摳摳比較不多的消費者並不會花大錢去買高解析度螢幕,彩色螢幕解析度足夠也堪用了。
相機畫素=這個功能僅能代表能夠洗出多大張的相片,基本上300萬畫素就足夠洗出4*6,真正重要的是變焦、雜訊抑制、白平衡等等,但這些無法在行銷上當廣告詞,僅能讓消費者自行感受(變焦可以)
26萬色和1670萬色的螢幕??人類最高能夠分辨的顏色數量大約是600萬色左右,電腦螢幕你將他開16位元和32位元基本上只有記憶體的使用量不同,人眼根本無法察覺這麼多的顏色!!1670萬色基本上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其實手機的螢幕從65000色開始,就已經能夠滿足顯示資訊的用途了,1670萬色的螢幕基本上只有增加手機耗電量的用途。真正能夠讓畫面變細膩的是解析度(QVGA等等),這點SE的確進步的比較慢~也許是製程的關係。
講到這裡樓主發現了嗎?在普遍性功能上的進步已經愈來愈無法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功能基本上都已經堪用並無進步所需的意義,廠商都在積極用別的方式來領先業界,讓自己的產品在消費者的記憶中占有一席之地,SE使用的方法是外型design,還有介面的進步,這些才是能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的進步吧?NOKIA也正在努力這一步,出了許多設計感極佳的手機,但是"整體手機"的設計感似乎還輸給SE(也許是SE比較適合東方人口味)。
普遍化功能性進步的戰場將會轉移到PDA手機之上,消費型的手機功能進步將會趨緩,接下來廠商要比的是設計功力。
這也是MOTO敗筆的原因之一,沒有驚覺到這一點,NOKIA已經推出許多ART外型以及不同style的手機,MOTO還在V3(糟糕,一不小心又提醒MOTO了~讓他去啦!!)
總而言之,廠商在做什麼?為何這麼做,應該要細心的去思考,不要一不小心成為了井底之蛙還「不知不覺」
SE市占率的進步在2007下半年開始將會趨緩,因為手機市占率主要提升的來源是新興國家,SE的市占的增加則幾乎都在歐洲,因此SE也積極開始推出低階手機,狂打新興市場,但是利潤也要照顧到,如果賣手機並沒有賺錢也只是賣面子而已。
上面不知到幾樓的人所PO的市占率嚴重錯誤,大約是2007年初的市占率了,現在國際市占的情況大約是...
NOKIA將近40%、三星第二名13~15%、MOTO大約12%、SE則是9-10%、LG大約6-7%左右
在台灣呢?
2007年11月市占率(其實我不太喜歡看各月的市占率,季市占率和年度市占率比較有指標性)
NOKIA33.2%、SE20.1%、SAMSUNG14.8%
至於銷售金額市占率呢?
NOKIA33.8%、SE29.2%、SAMSUNG9.9%
現在你知道SE多會賺錢了吧,哈哈。其實只要拿出水準,錢給他賺是沒關係
(恕刪)
可惜未到評分資格,不然就+分,面對這種鳥文章,想必夜空兄真的花很多時間想教育開板吧

連PLM(product life manage)都能扯出來,也算頂強,可惜沒有分析道PI的部份(Product identity),如果不是企管就是做市場的人吧

話說小弟念高職三年級時,CPU有P3 500就很邱,有PS2比有8250還屌,CS每每把同學爆頭才有人氣,當時一少部份人辦手機根本沒幾個人常常在打

2005年有次與英業達手機PM兼PL(product leader)談過,中階以上,最高以下這塊市場就是給青少年族群的大宗市場,特別是針對台灣以及歐美區域

還在買中高手機的可以想想為何手機過沒多久價錢可以30%~50%跌,就因為本身成本就是可以這樣殺,而且等熱潮過早就回本,趕快小作改版出來又能邁與當初相當的錢,這些大廠就是這樣賺的,反正In house跟設計公司要生一隻手機的外觀只要7天,還不需要包到設計,設計大可以由自己的ID來做,厲害的接案ID還包含拆件可生產模型檔案都可以搞出來
,自家韌體部分只要前腳推出產品,後腳馬上殺來改,只要3個人一週5個工作天馬上就可以發測試機
而N牌換湯不換藥的作法又比SE更勝
,但這是正確而且賺錢的手法,沒這樣做只會讓自己的產品凋零,MOTO就在前文舉例過,沒有推出新產品增加曝光率,很快就會被其他新出來的造型給沖淡,況且目前在市面流通的產品根本是1年前或半年前早就定下來的東西,中高階市場可以作為基本的趨勢指標,讓產品規劃與推出可以有更即時的反應,不管事N牌M牌SE,都是如此,銷售數字本身不會說話,是經過比較分析以及精煉過的資訊才能針對市場狀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讓這個事業部/群繼續賺錢。商人本來就是要賺錢,新產品的推出表象上是要替代舊產品提供新選擇。實際上是不斷的包裝以及不斷推出所謂"最新產品"讓難以滿足的虛榮心以及對科技的需要或者渴求有暫時性的滿足,根本上要讓消費者乖乖把錢拿出來,賣掉這些上市的舊東西繼續賺錢來開發新玩具,而且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很買帳,所以手機市場雖然殺紅眼,但仍有相當的商機。
買最適合自己的手機用久久會是比較睿智的作法,然而這種人消費比例在市場分析以及設計族群討論中是被遺忘的10~20%之中的一小部份,只要70%~80肯買帳,東西就很好推

微利時代光不斷推出產品這種老策略遲早成為長江沙灘上的前浪,各廠都不斷走容易更新並增值的軟性收費服務,試圖在這片尚未被過度消費的桃花源有所作為,目前還是沒有看到什麼特別突出的變革,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與成見,如何尊重他人以及有容人之量以及適當的表達才是慧眼獨具的表現

引濠粱之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不是我又如何知道我在想什麼?每個人的需要以及價值觀乃至社會期待/認同都有所不同,何必要求他人賞鳥而不管他所欣賞的窗外風景,最後引據巴哈名言:你的王道不等於我的王道

一個以產品開發設計為業的小小ID留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