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先進,到底這台的列印設定怎麼樣才是最佳的呢?我現在最困擾的問題就是覺得疊層時好像太熱所以會塌陷的感覺。就好像冰塊放到桌上溶解又再凍起來那種樣子。所以很多小細節像是縫隙就被吃掉了。還有就是列印如懸臂的部分,雖然可以不用到支撐,但是列印圖中,就看到印好的部分會翹起來,所以總是有焦痕。更糟糕的情況就是翹太高於是整個黏到噴頭。
所以,幾個疑點
列印速度的影響是甚麼?
支撐與底座的取捨
厚殼、薄殼還是標準?
0.1mm會比0.2mm好嗎?(整體來說)
心中還有好多疑問,是不是有些這台就是根本無解?或是有些撇步可以小改善呢?
Photogps wrote:
請問各位先進,到底這台的列印設定怎麼樣才是最佳的呢?我現在最困擾的問題就是覺得疊層時好像太熱所以會塌陷的感覺。就好像冰塊放到桌上溶解又再凍起來那種樣子。所以很多小細節像是縫隙就被吃掉了。還有就是列印如懸臂的部分,雖然可以不用到支撐,但是列印圖中,就看到印好的部分會翹起來,所以總是有焦痕。更糟糕的情況就是翹太高於是整個黏到噴頭。
所以,幾個疑點
列印速度的影響是甚麼?
支撐與底座的取捨
厚殼、薄殼還是標準?
0.1mm會比0.2mm好嗎?(整體來說)
心中還有好多疑問,是不是有些這台就是根本無解?或是有些撇步可以小改善呢?
依我玩這台一個多禮拜的經驗
1.最好不要開底座,因為有時很難拆開,模型底座會有一條條的印子
2.能不支撐就不用 ,理由同上 難拆 ,除非真的是完全懸空的
3.厚殼薄殼的差別我沒比過 , 我都使用標準的, 3D密度一般都用10%,但如果是印圓弧碗狀的,最好用30%以上
因為容易向內凹陷
4.0.1當然會比0.2,0.3來的好,但就要用時間去換取了,所以除非很在意精細度才會用0.1,印一般工件就用0.3
5.列印小而尖形的物件時,因為單層只印出一點點,還沒完全冷卻馬上又印下一層,就會變成一整坨,解決方式是一次印多點物件,增加冷卻時間, 但缺點是因為來回再多個物件列印,容易產生拉絲跟凸點, 另外是用風扇加速冷卻,但我感覺成效有限,再者就只能利用暫停功能,印完一層停一下再印下一層,不過這方式應該會累死... 根本解決之到還是要從軟體改進,能夠修改列印溫度以及暫停時間
6.如果發現物件印完很難拔起,或是底部完全黏成一個平面,很有可能是平台跟噴頭過近,可以參考我另一篇的分享心得,只要一個膠布就能解決(傳送門)
其實有點後悔買2.0版,真的要追求CP值應該買1.0,雙噴頭並沒有比較好,反而帶來問題,例如兩個噴頭容易互相黏到,列印面積變小,兩個噴頭故障一個就不能印..等等
Photogps wrote:
感謝回覆。
原來Z軸的距離可以這
maker faire機器人我也有印,也是整個黏死,後來是把所有關節全部切開列印,然後用挫刀調整間隙,最後再黏起來,一隻就花了我整天的時間



我那個調整z軸的方式,只能改善底部黏著現象,如果關節部分精細度不夠,應該還是會黏在一起,這週末再用調整過後的機器印一隻試試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