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剛搬到新家,也建置了新的家庭劇院。設備上其實換湯不換藥,空間方面卻升級了許多。
算不上發燒等級,在這裡野人獻曝一番。
首先新的客廳兼家庭劇院空間是這樣。
先言明我是屬於All-in-One就能打發的那一類,所以客廳的美觀對我來說,比發燒程度要來得重要一些。
這是客廳平常的狀態,可以看到沙發還是沒有出現,不過添置了一個極細保麗龍顆粒的懶骨頭:這懶骨頭體積比無印良品的那款方型的大多了,不會有像是坐在地上、背部又沒有支撐的感覺,坐感蠻舒服的。
電視是Panasonic最近號稱Full HD (1080p)的37吋液晶電視,幾乎所有訪客第一個反應都嫌這電視尺寸太小。壁掛在粉刷的牆面上,表面上看起來乾乾淨淨,其實電視背後到下方矮檯面之間留有一條穿線孔道,截面約4cmx8cm,要穿過像DVI這樣大型的接頭都沒問題。
矮檯面是從前在IKEA買的,現在已經絕版。結構強度與尺寸都還理想。檯面下方右邊格子有一台Pioneer 300片CD播放機、八年前Pioneer All-in-One劇院系統HTZ-55DV的重低音,左邊是Wii主機、劇院系統的主機暨DVD盤、還有收看日本BS衛星電視用的Sharp HRD2。檯面上則有劇院系統的訊息顯示與紅外線遙控接收部、劇院系統的中央聲道喇叭。
左右聲道本來也放在檯面上,但是後來因為投影布幕的關係,被我拉開擺到兩側,左側剛好有木作矮櫃可以擺,右邊竟然就用無印良品垃圾桶墊高。其實原本計畫升級整套環繞系統、改擺落地的左右聲道喇叭,連位置都已經留好,可惜暫時沒有預算。不過這樣剛好可以看出All-in-One的好處:小型化的機器與喇叭,幾乎可以隱身於空間之中。如果客戶也喜歡採用這種方案,室內設計師應該會再高興不過了。
<待續>
只想優雅轉身~不想華麗撞牆..
矮檯面並沒有任何儲物功能。那是因為儲物空間就在左邊這排座椅兼矮櫃裡:包含播放DVD用的老PC電腦,都收納在內。這樣安排一方面可以隱藏龐大而裸露的老PC,一方面也可以就近在座位上取換DVD片。從這PC的位置到前面機器與電視一樣有穿線孔,埋設在地下。為了方便操作PC,還買了一套Logitec無線鍵盤與滑鼠。
後面兩側環繞聲道,因為美觀與吸頂裝設的考量,特別找來一對Mirage Ominisat。
市面上大部分的環繞喇叭都必須用壁掛架、或者埋入天花板裡。但是這邊因為天花板已經不高,並不想多做一層木作天花,所以根本沒有地方可埋。好在請教專家後,找到這款特別的喇叭,既可以簡單漂亮的吸頂,發聲角度又比一般埋入式理想,而且聲音表現也有一定水準。
此時了解音響的朋友,一定會發現這對後環繞比前方三支喇叭高級得多:這種貽笑大方的行為,已經被某音響雜誌主編指正過。只待日後真有預算升級喇叭系統,這一對應該還可以沿用一陣子。
接著抬出投影機:因為天花板有一根大樑位置不佳,硬要固定天吊恐怕影響美觀,所以採取移動式設置。投影機位置在客廳中央,所以地面上做了地插座及各種接線出口:這出口也經由地下埋設的穿線孔道連通PC位置。也就是說前方電視機器位置、PC位置、還有這個投影機位置是經由地下連通,而且可以更換線材的。這樣做工事雖然麻煩,但是卻留給系統升級很大的彈性。
投影機還是曾祖父級的Panasonic AE100:想當年它可以說是第一台兼具優秀工業設計、出色影像效果與低廉價格的家用投影機。換過一次燈泡,投影畫面中央部份區域也已經老化泛黃。但是856x480點的規格,至今還是足以擔當觀賞DVD的任務。
投影布幕拉下之後的樣子。咦?這投影布幕藏在哪裡?原來是埋在前方假樑兼燈箱裡面,只留下一道約莫3公分的細縫,讓布幕可以穿透拉下。是電動升降的嗎?不,只是便宜的手拉布幕,4:3、120吋。
先看DVD畫面,顏色還是蠻鮮活的。PC調整顯示解析度與投影機1:1對應,出來的畫面是原汁原味的DVD訊號。
再看看日本BSD衛星電視。這是我每週必看的日本小住宅建築介紹番組,叫做"渡邊篤史的建築探訪"。
1080i的訊號用480p投影機投出當然不足,但還是可以享受一下那種高畫質感。
最後是Wii遊戲畫面,大畫面打game就是爽快!
因為Wii操作的特性,若再有大空間就更佳:打網球可以滿場飛奔的空間,真是Wii趴絕佳地點。
以上就是自家劇院,相信對一般家庭來說,幾乎看不見的All-in-One環繞音響系統+平價大畫面投影機+乾淨寬敞的空間,已經到達內外兼備的水準。
更多圖文可以移架我的部落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