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台灣廠商追逐 iF 獎背後的另一層意義

小弟在Blog上寫了一篇關於台灣廠商追逐德國 iF 的想法,想跟 Mobile 01 的各位前輩分享,由於裡面提到的數位商品不只一種,想來想去,乾脆貼在數位生活討論區好了,還請不吝於指教。

這是一篇純文字,所以沒有圖,抱歉了
----------------------------------------------------------------------------------------------------
全球最大資訊展 CeBIT 正在德國漢諾威展出,台灣當然仍是參展大國之一,而最近一些報導在關注台灣廠商在同樣是德國主辦的 iF 工業設計大獎的得獎情況,特別是明基 BenQ 的獲獎內容。

根據媒體統計,BenQ 在今年共獲得 13 項 iF 獎,跟 SONY 並列全球第三,前兩名廠商分別是 Samsung 的 21 項以及 Philips 的 17 項,而第五名是 LG 的 11 項,能夠超越 LG 而跟SONY 並列,就 iF Award 這個號稱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獎而言,當然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對於過去大多以代工及生產,還有降低成本為主的台灣電子廠商,可說是很正面的轉變。

稱讚完了,再來要講一些殘酷的現實 ...

首先,台灣廠商開始能夠拿下 iF 獎,代表的是一種產業型態的逐漸轉變,但別天真的以為拿 iF 獎能夠幫助產品帶來更多的銷售。過去台灣廠商也有在參賽,只是拿不到獎,開始得獎之後,我在一些得獎產品的型錄或是廣告上,有時可以看到 iF Award 的 logo ,但說句殘酷的話,沒有多少消費者會因為你的產品有得獎,就提高了購買的意願。如果消費者看中一支得了 iF 獎的手機,覺得設計得很棒而決定購買,多半是因為設計本身所帶來的吸引力,跟得什麼獎沒太大關聯。特別是在台灣的光華跟 NOVA 等商圈,你往往是已經要掏錢了,才看到店家把完整包裝拿出來,至於自己買的產品是不是有得什麼獎,真的沒那麼重要 ...

舉兩個最廣為人知的品牌,SONY VAIO 跟 Apple iPod,你幾時看到這兩個引領工業設計的大廠在宣傳產品時,會去描述得了什麼獎? 就我的經驗,幾乎沒有,以一些電視廣告跟平面廣告而言,說話的都是產品本身,而不是一些什麼媒體或競賽給了什麼樣的評鑑,對 SONY 跟 Apple 而言,獎項根本是多餘的。拿一台 VAIO 跟其他廠牌的筆記型電腦放一起,以及拿一台 iPod 跟其他廠牌的 MP3 隨身聽放一起,就算是兩個對照組都是 iF Award 的金獎得主,恐怕多數的消費者仍舊是選擇 VAIO 跟 iPod,這才是設計帶來的真實力量。

前面提到 SONY 今年也得了十幾項的 iF,數量跟 BenQ 一樣,但我相信不會有多少人認為 BenQ 的設計能力跟 SONY 並駕齊驅 (並非要酸 BenQ,只是拿來舉例),重點在於 SONY 已經無須靠什麼樣的獎項來證明設計能力,Apple 也是一樣的道理。

去年美國商週所做的品牌價值調查裡,Samsung 以 149 億美元位居全球第 20,首度超越 SONY 的 108億美元 (第 28),台灣許多媒體都對此做了報導,標題不外乎是「三星品牌超越新力」、「三星品牌價值上升,連新力也不敵」之類的標題,內容則是說 Samsung 這幾年品牌經營有成,相對之下這幾年營收跟獲利狀況不甚理想的 SONY 似乎成了落水狗。不過,要是你去 Mobile 01 之類的敗家網站,大概每一個網友都會告訴你 SONY 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仍然遠高過於 Samsung,至於品牌的價值,那不過是個數據罷了。這並非單純的因為國內消費者較排斥韓國品牌,事實上 Samsung 在台灣應該算是相當受喜愛的品牌了,只是,跟 SONY 一比,差距相當明顯,主要原因仍然是在設計。

每次我看到 Samsung 發佈新聞說他們又得了哪些設計獎項,便有一種感覺:只要 Samsung 還得跟消費者說他拿了什麼獎,那 Samsung 的地位便永遠追不上 SONY,同樣的道理在 MP3 隨身聽界的 iPod,手機的 NOKIA、MOTOROLA 以及 SonyEricsson ,遊戲機的SONY PSP也一樣,這些廠商已經超越了爭取工業設計獎項的境界 (台灣剛晉級到這個境界),早已不必拿這點來說服消費者。NOKIA 每次發表新的設計,iPod 每次推出新的產品,MOTO 全球狂賣的 V3 系列,SonyEricsson 一推出就賣翻天的 Walkman 系列手機,還有隨身遊戲機的王者 SONY PSP,幾乎都靠著產品本身的優異設計就擄獲了消費者的心,我們不會在這些產品的包裝上看到任何得獎的訊息,而這個動作卻是台灣廠商普遍會做的。

工業設計的能力提升,絕對是未來在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要獲勝的關鍵,台灣廠商在德國 iF 大獎的斬獲,只能說是個開始,未來的路仍然很漫長。
2006-03-14 0:22 發佈
這一篇寫得相當用心. 也真的是針針見血. 文中提到BenQ有得奬的產品似乎都沒有真的在市面上賣. 我曾為此問過BenQ的PM. 答案有點好笑. 我們是他們的合作廠商. 不便回答真實答案. 不過反正那些產品與SONY比起來,我還是會買SONY. 事實上,我連自家公司生產的我都不會買. 因為多數台商對於設計這二字的認知實在還不夠. 但對於拆開研究降成本倒是很在行.

我本身是SONY Fan. 朋友都知道我喜歡上面有VAIO或SONY的東西. 我個人喜歡有設計感的東西. 若要說IF奬的東西好. 我倒覺得日本的G mark更實在. 日本的細膩全在G Mark表現出來.

本文的主旨在說明台灣產品的用心. 這是好事. 我也肯定得奬事實. 只是如果能加強將這些產品都真的量產且鋪到通路上. 比如BenQ的八爪章魚螢幕我就從未看過實體在賣. 到時一定開始買一些國產貨.

蠻認同的...BXXQ拿了獎並不代表該產品賣相好.更不代表是市場上銷售的保證!
這篇寫的真好~!
台灣人實在太容易自滿了~!
這篇可讓正在努力經營品牌的廠商認清現實狀態......
真的只是剛開始而已~。
IF得獎的二種意義:
1.錦上添花(2%左右吧)
2.票房毒藥(90%吧)

仔細統計獲獎產品的獲利率應該是負的
只有那個位數百分比是賺錢的

不過能得獎還是不容易啦!起碼代表人類文化又前進一步.
創意未必是可以立即變現的產物.
跟去面試一樣嗎? 會強調自己是名校畢業, 或者是博士的人
就往往是不行的人嗎?

........? 不一定吧
看來看去就是要有賣點. 品牌大廠賣的是信譽以及風格, 而要追的人只能多靠媒體曝光, 得獎也是曝光手段之一.

感覺就像認證一樣, 要有認證才有保障. (不過, 很多是砸大錢就可買的認證)
也像證書一樣, 不知道品質好不好, 先看別人 qualify能不能過, 有證書好談.
也像學歷一樣, 至少你考的進去, "應該"有些水準(但不見得準)

不過也得鼓勵一下國內廠商, 至少有在做自我品牌的行銷, 而非純代工. Acer/Asus不也做的不錯. 至少便宜又大碗吧.

My blog : https://chujy.pixnet.net/blog
其實在我來看...

設計大獎不等於銷售數字!! 但是卻對產品銷售有一點幫助
ACER 有一台寬螢幕的LCD (AL2032W),也得到IF大獎,小弟本來也想敗這一台螢幕
但是...我又有點猶豫了 !!
既然號稱得獎,為什麼保固條件那麼奇怪 (三年保固,面板一年)
是ACER對自己的面板沒信心嗎??
還是成本考量??

品牌價值還是大於設計 !!
就算SONY沒有得獎,大家還是一樣捧場的!!

以NB來說,就算ACER 或ASUS得獎,對於內外整體設計以及品牌價值來說
應該沒人敢說可以擊敗SONY或IBM吧??

台灣品牌目前已經開始重視工業設計固然是好事,但是..內涵也是很重要的!!



bruce-lo wrote:
其實在我來看... ...(恕刪)

我覺得sony並非無敵.嚴格來講sony在NB品牌上的經營是失敗的.從銷售數字來看既可說明一切.或許還是有很多人很hot VAIO. 但是我相信有更大多數的人想買NB會想到的還是acer.DELL.ASUS.IBM...
2ujil wrote:
我覺得sony並非無敵.嚴格來講sony在NB品牌上的經營是失敗的.從銷售數字來看既可說明一切.或許還是有很多人很hot VAIO. 但是我相信有更大多數的人想買NB會想到的還是acer.DELL.ASUS.IBM...


VAIO 的成敗看銷售數字並不準確。
打從一開始,VAIO 就以高價位筆電定位進入市場。並鎖定可認同此價位與 Sony 產品品質的目標對象。利用優異的工業設計與產品軟硬整合來說服消費者。如此一來,當然無法以銷售機數或市佔率來論斷~。
但如果說他失敗....,這可能會失準頭喔~。至少 VAIO 在該階市場上是得到認同的。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