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台灣廠商追逐 iF 獎背後的另一層意義

SONY這個品牌,長期靠少數幾樣產品撐起一片天:
1.隨身聽
2.電視
3.PS2

APPLE這個品牌也只靠幾少數產品撐起來:
1.電腦
2.iPOD

仔細檢視上述產品的發跡,主要都不是靠ID的力量,最主要仍在產品本身的創新功能
當然某部份也要靠ID的堅持及努力,不過若沒有堅強技術做後盾,創新不可能實現.我想IF的意義應在於鼓勵包括電子機構生產等在內的設計團隊.應不光是設計師而已.可是大家似乎習慣將榮耀歸於ID人員.

我想國內和國外品牌得獎的最大差別,國外是把參賽作品和量產品幾乎等同在一起的.通常得獎產品也在市面可以看到購買.但國內獲獎產品品牌卻老是玩一些花樣,但不見得能深入市場,甚至有些是純為參賽而參賽.買也買不到.不是賣太好買不到而是根本沒量產.
個人認為國內品牌這種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沒有技術創新成份在內的ID也只是耍耍花槍而已
沒有獨家技術創新成份在內的SONY/APPLE也只是一沱XX而已.
dean.C wrote:
其實Apple也是有...
....像這個電視盒。這就是不做造形的結果。並不是東西不好用,而只是東西不好看罷了。但是你會買嗎??
我相信有iF加持並不代表著產品的未來,但不加以設計的產品卻更難看到未來。
(恕刪)

相當贊同dean.C大大的意見
外型做的爛 根本就吸引不了消費者的眼光
連第一階段初試就被淘汰了
更遑論之後的複試(spec,品質,內容...等)
在ID這塊領域建起小小的基礎後
後面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有做品牌這幾家廠商一定要聽進去

題外話:那個電視盒 我猜八成是機構工程是自己畫的外型
也就是沒有ID的意思....
認真一點的話一個星期內就可以出圖了....
得獎只是一個開始吧,我相信那些努力在iF 等國際競賽參加比賽的台灣大廠員工或是老闆心裡面也是很希望能夠不用靠那個獎項就能得到全世界的掌聲,現實面是我們的那些大廠Asus, Acer, BenQ出了台灣的知名度還是有限,不能不靠這些獎項來背書,就像很多廣告也會找名人來代言一樣啊
我覺有得獎..表示台灣廠商也注意到工業設計
多數人買東西還是外貌協會的
不過怎還是很多人都以外國貨做第一考量
如果自己人都不支持...外國人怎會支持
這點日本人就我們好很多
設計和產品技術
是不能分不開

設計就包含在產品技術裡面
不要說什麼sony和apple
是什麼什麼樣東西走紅的
因為是產品發源到上市整體的考量
才能帶來所謂的質感
人家的id並不只是id.

如果只有if的大獎..但是沒有好的使用者經驗
那些所謂有得獎的notebook永遠都是
"長的不錯"的cp值代表

但是有些別的產品..例如lcd螢幕
台灣廠商的表現就很好.....
精闢的見解與看法卻中在下的論調
只是在下資質愚魯不能夠像閣下這樣明顯扼要地表達出來

加油!我支持你!
還我365塊!!!
參加 iF 得獎,對得獎的品牌和設計而言,老實說優點還不少:

1. 增加品牌免費新聞曝光機會
2. 對於產品形象有加分作用
3. 有機會提高產品定價,免於落入價格戰
4. 對提高銷售量有正面幫助
5. 肯定設計團隊,鼓勵團隊成員,激勵新進仿效
6. 對股東、高層老闆有所交代
...

對於原PO的文章則有幾點邏輯推論上謬誤想要指出:

1) 文中對於「品牌價值排名」與「設計」之間的關聯性,說實在的,還真看不出您的邏輯和推論是?

首先,品牌價值排名的計算方式,並不等同消費者心中價值或設計。BusinessWeek / Interbrand 的品牌價值排名有其一套計算方法,並沒有把「設計優劣」列入其中。反而是營業額和品牌所能帶來營收提昇的部份被列入,這恰好呼應前面許多回應的朋友提出「設計得獎不等同於銷售量」的概念,設計和品牌價值排名也無直接關聯。否則品牌價值排名的第2名的Microsoft和第41名的Apple怎麼說明?

2) 我們個人的採購決策模式並不能藉此推論所有的消費者,廠商藉由 iF 或其他獎項往自家產品上貼金,是否能左右消費者選購結果? 該項產品定位的消費族群是?這種行銷手法是否對該族群有效?相信其中都還有研究和討論的空間。更何況青菜蘿蔔各有喜好,否則怎有人手上拿的仍是Samsung, Sony 的 MP3 player,而不是人人都擁 iPod ?

另外開個小玩笑,套句BBS上常見的說法,您這篇文章『虛是貼文共賞,實則廣告』(廣告您的blog)
其實我是部份贊同樓主的觀點的
不過部份又有點不贊同...

首先iF Award評分項目並不是只有針對外觀或是功能
也有評分項目是實質使用價值跟所謂市場可行性評估

也如同樓主所說的拿到iF並不代表賣的就一定好
就跟奧斯卡獎一樣
票房跟拿獎是兩回事

如果消費者看中一支得了 iF 獎的手機
那麼我認為他會先判斷自己是否喜歡,或者是需要這隻手機
然後參考價格判斷自己是否真的要購買
這都是正常消費者會自行判斷的
iF這個貼紙大概只能給消費者當作參考購買的因素之一吧

至於拿Apple,SONY來跟BenQ比
實在是大可不必 (我想應該也不用多說什麼...)
因為這兩個品牌很特殊
特殊到某些族群不是這兩個品牌不買
(我身邊就有這種朋友...)

沒錯
拿到iF獎項是沒什麼好炫燿的
但是我想這些廠商是需要這些得獎貼紙來證明自己的品牌有其設計競爭力的
(如果今天很多東西沒貼那個標籤, 我相信銷售量一定更差...)

也如同樓主所說
iF這個標籤到了商業設計這邊
大概也只是所謂宣傳跟增加銷售量的一個工具罷了吧...

工業設計的能力提升,絕對是未來在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要獲勝的關鍵,台灣廠商在德國 iF 大獎的斬獲,只能說是個開始,未來的路仍然很漫長。

>>我喜歡這句話
看到好文推一下~~~雖然說得IF不代表銷售量,但是得獎就是一種肯定,我覺得對商品是有加分的效果的.

至於說是品牌忠誠度,倒不如說是商品忠誠度,品牌是由商品以及服務堆砌而成的,消費者或許會被品牌價值影響他購物的決定,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商品.

上面有人描設Shuffle如果不掛蘋果牌不可賣的這麼好,這點我完全同意,反過來說,如果今天白牌mp3掛蘋果牌也同樣會熱賣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Sony之所以是Sony,蘋果之所以是蘋果,不是因為他們的logo...而是因為他們的商品,他們有自己的風格...

蘋果-簡單/感性,SONY-複雜/理性...我覺得Banq(三星好像也是...不知誰先?)走的理感合一(兩極融合)路線是正確的,因為只有開創新的道路才有發展的空間,要拼$跟A牌太難了,他們已經利用商品養了一群忠實客戶,只可惜Banq的風格還沒有非常突出,而且設計力與執行力好像有點脫節...品質的問題也不小.

至於台灣雙A,我覺得還是走不出工程師思惟的模式,質感是有...但是還沒有自己的特色,這可能有跟企業發展的路徑有關...總之台灣加油!!!
其實得獎是一種品牌資產和形象的經營,這需要一段長時間的累積。就好像AMD 和 INTEL互相研發能加快幾分之一秒的CPU一樣,其實消費者對這一點電光石火般一點速度的加快根本感覺不到,可是這就是品牌形象的象徵意義。得IF獎的產品通常價位較高,所以沒有實質業績貢獻。可是IF獎可協助品牌曝光,並且可把相關研發實力的入門款運用在熱門的銷售量產品上,所以其實還是有其得獎的貢獻度。
品牌在會計學上也被視為一種資產,是可以論價出售的。但品牌的經營需要長時間努力,透過研發、得獎、市場口碑、銷售、通路......等的完整行銷策略,在移動時間後才能看的到成果。希望幾年後台灣的雙A一B(華碩、宏碁和Benq)也能像日系Sony一樣擁有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到時候當然就不再需透過得獎來肯定自己了。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