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自由時報新聞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n/27/today-int7.htm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國紐約時報二十六日以台北市努力建置無線寬頻,但卻叫好不叫座為例,提醒美國其它城市在投入寬頻建設時應該審慎。 使用台北市政府委託建置的無線寬頻(WiFly),每月僅需支付幾百塊台幣的連線費。在這個人口有兩百六十萬的都市,無線接收盒的架設熱點達四千一百處,涵蓋\面達九成人口,雖然無線寬頻看似無所不在,但自一月以來,願意付費使用的台北市民僅為四萬人,建置與經營無線網路的安源資訊一度預測今年底前的用戶達二十五萬人,不過現已下修至二十萬人。 紐約時報說,如此價格合理、涵蓋\範圍廣大的無線網絡叫好不叫座的例子,值得讓汲營於佈建自己無線網絡的芝加哥、費城與十餘座美國其他城市的領袖三思。 就像台北,這些城市希望利用無線網絡讓較不寬裕的人得以上網,同時,也營造出有利商機的氛圍,然而,台北也發現,硬體的建置不足以保證民眾的使用,因為市民多能在辦公室或家中上網。 也如同安源資訊,歐美與亞洲的資訊服務業者渴望佈建都會網絡,但他們也窮於應付政治人物加諸其上的高期待。六月上旬,MobilePro撤出加州沙加緬度的無線網絡發展計畫,其宣稱因為市府要求他們提供免費連線,並從廣告,而非用戶收回成本,其他城市也希望採用該方式。 加州奧克蘭的科技顧問塞托斯認為,相關討論欠缺的是了解,什麼是民眾心甘情願支付的?一九九八年,台北市長馬英九醞釀出「無線城市」計畫,以與首爾、香港及其他亞洲都市競爭高下,如今,許\多政府部門仰賴線上溝通,數十萬個免費電郵帳號、電腦課程也提供給市民。然而,要一般市井小民申請使用無線寬頻則是另一回事。 美國布朗大學公共政策教授韋斯特說︰「只有基礎建設還不夠,你必須給人民使用科技的理由。」 WiFly無線寬頻的主要訴求是能在捷運站使用,然而,就如一位捷運通勤族反映,他難得在捷運站裡使用手提電腦,因為實在太擁擠嘈雜,如今還要收費,更無使用意願了。 |
個人覺得……
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於上網機器的普及度
一般人走在台北街頭
會上網的 應該還是以拿PDA,或PDA手機或可上wifi的手機 最多
扛著一台NB………怎麼想都不方便
但是問題就在於 拿著手持可上網的機器人口實在不多
也難怪wifly推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