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在我學電磁學的時候,教授就用很嚴謹的口氣對我們說:
國外的研究證實電磁波確實會影響人體,但是這是一個不可說的事實。
為什麼不能說?
因為在電力發明後,人類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了。
日常生活的用品可以用電來驅動的,幾乎都被取代光了,
現在只要停電或網路不通,大概沒有人受得了。
回到無線分享器讓人體不舒服的話題:
如果您的手機或電腦有裝WiFi掃瞄程式的人,隨時一開,
相信一定會掃到一堆密密麻麻的頻率頻道,圖形都相疊在一起。
像我住公寓二樓,就經常會掃到四樓甚至七樓的SSID訊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無線分享器的輸出功率是可調整的。
我家的分享器,我盡量把它擺在距離各個無線連線裝置的正中間,
然後將輸出功率調到只有25%,這樣在全家人的活動範圍內,
都能順利的傳送、接收訊號,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對人體的影響。
而在住家範圍以外,幾乎就搜尋不到這顆WiFi分享器的 SSID 了。
WiFi分享器的輸出功率預設是100%,可以傳得很遠,可是在遠方的手機或筆電
或許收得到訊號,但因本身的輸出功率較小,其實是無法回傳訊號到分享器,
結果就是無法連線!只是更浪費電,也會讓WiFi分享器過熱,使用壽命變短、
更造成無線電波的互相干擾。
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試試看,登入WiFi分享器的管理頁面,
一般是在無線設定網頁的「進階」或「高級」裡,
將輸出功率慢慢調低測試,在您家的範圍內可以順利收發就好了,
這樣一來不僅省電,機器也會稍稍降溫,與鄰居的分享器之間的干擾也會變少,
最重要的是減少對人體的影響。
tamasa wrote:
其實樓主點出了一個大(恕刪)
最近有研究表明神經脈衝是以真正的電磁波形式存在並傳播的(以往的定義是電流,但這個說法實在是站不住腳,有學過Drift Velocity的人應該都很清楚)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0447919301522
所以可以理解成活着等於慢性自殺嗎?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