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們一般的認知,應該可以說:
AP是點對點用。
Router是跨網段(分內、外網用)。
Switch是交換器,也可以說是集線器(Hup)。
不好意思,小弟非專業出身,只因在公司有接觸,這不應該是標准答案,但應該較容易分辨。
這些全都是商品的俗稱,
以網路工程學的角度來說,
對一個設備最精確的描述法就是「Layer XX Switch/Bridge」。
Switch 和 Bridge 的分別,就是看兩邊是不是採用相同的傳輸媒介/通訊協定而定。
只是近年來因為設備本身的多功能化,Bridge 和 Switch 這個界線越來越模糊,
現在已經比較少人用 Bridge 這個字了。
所謂的「Layer」就是把網路功能分成數個彼此獨立運作的層級,
從最低階的纜線規格&電器訊號(例如 Ethernet),
到最高階的應用服務協定(例如網芳)。
當然不同的公司/組織會用不同的標準來分層,
工程師之間最常拿來當做參考依據的是一個叫做 OSI/ISO 的標準,
在這個標準中,
Layer 1 是指纜線電器訊號 or 無線訊號
Layer 2 是指多個設備同時使用同一條纜線/無線頻道時,如何避免兩個人同時發出訊號,導致接收端無法分辨。
Layer 3 是指網路上的設備如何透過中繼點,將訊號轉發到真正的目的;以及中繼點如何探查訊號該往哪邊送。
Layer 4 以上暫時不解釋,因為和你問的那些設備無關。
Router:
網路工程的習慣用語中,「Router」專指一個具有「Layer 3 封包交換功能」的設備。
這種設備會具有搜尋資料轉發路徑的功能,稱為「路由」。
在消費市場中,「Router」則泛指一種作為區域網路與網際網路分隔的閘道,
這種設備的真正名稱應該稱為「NAPT」,亦即「網址及通訊埠轉換器」。
一個 NAPT 可以讓多台不同的機器,共用同一個對外的網址進行連線。
「Router」這個名詞最早是美國消費市場在用,近年來台灣市場也開始這樣稱呼。
不過真正講起來,早期台灣市場的稱呼比較接近他的真正功能:「IP 分享器」。
AP:
AP 的意思就是「Access Point」,泛指無線通訊裝置與實體有線網路交界的設備。
網路工程中通常不會用「AP」,通常都用「BS」「MS」代替,亦即「Base Station」「Mobile Station」。
基本上凡是具備有無線通訊協定 Host 端功能的設備都可以稱為 AP,沒有限定一定要具備第幾層的交換功能。
所以近年來有很多具有無線基地台功能的 IP 分享器,商品名稱就直接套用 AP 兩字,造成混淆。
Switch:
網路工程的習慣用語中,「Switch」專指一個具有「Layer 2 封包交換功能」的設備。
這個設備本身除了 Layer 2 封包交換以外,同時還具備封包管理、避免產生迴圈等功能。
網路工程使用的 Switch 除了大家熟悉的 RJ45 Ethernet 線以外,通常還可以連接不同媒介的網路,
例如 10Base-5 和 10Base-2 的同軸電纜。但在一般消費市場中,「Switch」通常就只有 RJ45 Ethernet。
在消費市場中,「Switch」通常是功能比較簡化的版本。
這些裝置不具備通訊埠管理、通訊埠封鎖、迴圈探查等功能,就只能很簡單的交換封包。
不過這些設備還是比單純的「集線器 Hub」稍微高階一點,
一台消費型的 Switch 至少必須具備封包佇列管理功能,可以降低碰撞產生的機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