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月在攝影圈最夯的話題產品,毫無疑問的絕對是 Fujifilm X-M5,其實就連吉姆自己也很意外 X-M5 居然會掀起如此大的風潮,年初的 X100VI 之亂或許還可以理解,但在上半年同屬可換鏡相機的 X-T50 儘管也不容易買到原價,但卻沒有同等量的聲勢。
X-M5 之所以能竄紅主因除了規格與中高階機型相比毫不遜色之外,內建完整 20 項軟片模擬色調、高顏值且質感不俗的輕巧機身、另外就是相對友善的價格;不過最後一點的優勢已不存在,因為經銷商漫天喊價的進行販售,現在公司貨單機身少說 3 萬才搶得到,Kit 鏡組則是 3.5 萬起跳...平均都比原價要貴了 3~5 千元不等。
▲X-M5 的開箱與初步介紹!特別感謝|後製剪輯:Monica
/// Fujifilm X-M5 開箱與外觀介紹

也因為 X-M5 實在太夯了,原廠也表示等待借測的人數實在太多,短時間內無法提供...但為了不讓 01 廣大的讀者失望,編輯部這邊還是想盡辦法上電商搶到了一台銀色的 Kit 組,重點是沒有被強迫綁一堆垃圾贈品(...背包、擦拭紙、濾鏡)來提高售價,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目前有現貨的幾乎都是配那種賣不出去的副廠鏡,整組給你賣 4 萬元以上,你真當大家都是「富」家子弟啊?!

好久沒有開箱全新相機了...X-M5 拿在手上的感覺好不真實 XD,原來這就是目前最搶手的期貨機啊!講實在的 X-M5 的機身質感比我想像中的要好上許多,甚至比我過去測試過的 X-E4 更優一點,當初摸到 X-E4 的塑膠感真的超重;X-M5 銀機的頂蓋為鋁合金材質,正面看似塑膠的機身蒙皮其實還是帶有點彈性,並非那種死硬的的塑膠射出。

這次 Kit 鏡的唯一選擇就是 XC15-45mmF3.5-5.6 OIS PZ,其實過去測試相機我都會排除搭配這 Kit 鏡而是選擇鏡皇或大三元的鏡頭,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壓榨出感光元件該有的畫質水準。不過初步體驗後 XC15-45mmF3.5-5.6 OIS PZ 的表現比我預期還要好,而且採用電動變焦結構有利於錄影操作。

X-M5 搭載富士已相當成熟的 X-Trans CMOS 4 背照式感光元件,有效畫素為 2610 萬,跟 X-S20、X-T30 II、X-T4、X-E4 均為同一片,對於未用上 X100VI 及 X-T5 的 40.2 MP / X-Trans CMOS 5 HR 感光元件,這可說是相當明智的抉擇,因為這不僅可能提高成本及售價且高畫素也並非攝影新手所必需的。

X-M5 加上電池和記憶卡的重量也不過 355 公克,體積則是 111.9 x 66.6 x 38.0(mm),上圖從左到右依序是 GR3X、「X-M5 + XC15-45mmF3.5-5.6 OIS PZ」、「X-T2 + XF18-55mmF2.8-4 R LM OIS」、Leica Q。其中唯有 Leica Q 是全片幅,其它三款都是 APS-C 片幅,但可以看得出來 X-M5 的體積與 GR3X 還真的很接近。
- 機頂(俯)
- 握持(背)
- 握持(側)
過去這類入門機或緊湊型的相機,左肩通常都是空蕩蕩的,壓根沒想到富士居然會將 X-T50 的軟片模擬轉盤下放到最入門機的機型,各位可以留意吉姆握持 X-M5 的各個角度,基本上都是「捏著」機身而非「握著」機身,因為這樣比較好操作機頂及機背的按鍵、轉盤及搖桿。
- 軟片模擬轉盤
- 曝光模式轉盤
左肩的軟片模擬轉盤真是太讚了,將幾個主打的軟片模擬風格設為常規,剩下的幾個項目再提供 FS 自訂這點真的很聰明,不像過去得要自訂快捷鍵再搭配方向鍵去選擇,在切換軟片模擬時更直覺也直觀。
右肩上維持跟 X-S、X-T 系列同樣的曝光模式轉盤,快門鍵也提供螺牙可用來安裝機械快門線或快門增高鍵;另外還有獨立錄影鍵與 Q 快捷選單,只不過那個 Q 鍵過淺且按壓面積太小,操作上並不是很順手。

「前轉盤」單次下壓的預設功能分別可用來切換「光圈、軟片及 ISO」的參數,聽起來好像很便利但對於 X-M5 的用戶來說其實很擾人,因為體積過小導致握持方式受限,很容易會誤觸而改變前轉盤功能,但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從選單內「指令轉盤設定」來取消或重新自訂下壓功能。
- 機背一覽
- 翻轉螢幕
- 麥克風孔
- 搖桿及按鍵
- 可外掛散熱風扇
X-M5 最可惜的部分莫過於未內建電子觀景窗,其實它的定位跟 ZV-E10 II 很接近,就是走攝錄雙棲的路線,只不過錄影規格這部分 X-M5 的 6K 30p 似乎更有誠意一些;言歸正傳 X-M5 機背搭載 3 吋 104 萬點的側翻式觸控螢幕,解析度普普、遇到戶外豔陽天時亮度會略顯不足。機背左上設有「3.5mm 的麥克風孔」,設在這位置的好處就是避免左側走線會影響到翻轉螢幕作業。
刪除鍵及播放鍵都位於最上層,這意味著操作時須改變握持姿態,吉姆的建議是善用機背的「滑動螢幕」快捷功能,例如上滑就是「播放」、下滑就是「刪除」,操作上會更有效率。側翻螢幕是必須的,為了能應付長時間錄影又不過熱,X-M5 亦提供了「散熱風扇FAN-001」的選配方案,真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再添購。超迷你的搖桿依舊是富士的傳統,長時間操作下來還是會有不適感,這點倒是無解...
- 耳機孔/USB-C/HDMI
- 機身右側
X-M5 機身右側提供了3.5mm 的耳機監聽孔、USB-C 充電/傳輸孔、Micro HDMI 輸出埠,整體來說傳輸埠還算完整,只不過 Micro HDMI 的線材故障率較高,特別是頻繁使用時更容易發生這類狀況。
- 記憶卡/電池
- 機底一覽
X-M5 機底螺牙的位置偏離光軸,如果有搭配腳架的需求或許會感到困擾,另外如果裝上原廠自拍棒或快拆板的時候,要更換記憶卡、電池時底蓋就會被擋住...稍嫌不便。記憶卡規格支援 SDXC UHS-I 而非 UHS-II,看來 UHS-I 就能餵飽 6K 30p 與 4K 60p 的流量,而這對消費者的負擔也較低。
搭配的電池型號依舊是我們熟悉的 NP-W126S,官方標榜續航力在標準條件下可拍 330 張,但我想實際操作下來數據應該更漂亮,因為我前天去淡水拍了一趟 285 張加上少量 6K 30p 影片只掉了一格電。
/// Fujifilm X-M5 初體驗心得

說真的吉姆在公司與它相處的時間比帶出門還要多,從取機到現在幾乎天天都在下雨,唯獨前天台北有曇花一現的陽光,但沒幾個小時後又是烏雲密佈的天空,但總算是有機會跟 X-M5 來個親密接觸,本篇搭配的鏡頭全程都是 Kit 鏡「XC15-45mmF3.5-5.6 OIS PZ」。
首先 X-M5 的機身真的超小一台,雖然不像 GR 系列屬於口袋機的範疇,不過這樣一機一鏡的組合其實 3L以內的小廢包都裝得下,續航力出色之餘 X-M5 的規格與中高階機種相比,以 X-T50 為例,除了畫素略有差異之外,其實像是對焦表現、內建的軟片模擬種類幾乎是平起平坐,但牌價可能只需要一半再多一點就能入手,前提是買得到原定價,剩下你要考量的就是自己是否需要「電子觀景窗」與「機身防手震」,因為這是 X-M5 最明顯的兩個缺憾,只要能接受的話就可以乖乖去排單了。

X-M5 能同時受到資深玩家與新手小白青睞的關鍵就屬「軟片模擬」了,內建齊全 20 種軟片模擬效果「NC、CC、REALA ACE」這些主流濾鏡一應俱全,對於多數人來說能省下修片時間直出就能取得相對討喜的照片,更不用在分享 IG 前還要一張一張的套濾鏡、調參數,我想這也是富士 X-Mount 與 X-100 系列會在近年極速竄紅的最大原因吧!
本篇先以開箱及少量實拍來總結,之後會有更完整的評測及搭配 Viltrox AF 35mm f/1.7 這顆超值大光圈副廠鏡頭的表現~敬請期待!最後還是想呼籲一下原廠能管管經銷商的溢價銷售方式,這讓真正想入手的消費者只能被迫買貴,但官網卻遲遲不補貨就跟 X100VI 的情況完全一樣,想買只能選被迫選擇那些無良經銷商,只能說「期」貨可居、想當富家子弟談何容易?!
▲X-M5 的開箱與初步介紹!特別感謝|後製剪輯:Mon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