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正式登場,GIGABYTE 技嘉也同步為旗下電競筆電產品線注入動能,推出旗艦定位的 AORUS MASTER 新系列,從型號中的 MASTER 就不難看出,這次的鷹神不只是單純的硬體升級,而是一次全面進化。本次 JB 評測的 AORUS MASTER 18 採用 Intel Core Ultra 9 275 HX 處理器與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獨立顯示卡的頂規組合,並搭載 18 吋 miniLED 螢幕、同級最強 270W 解熱能力的 WINDFORCE Infinity EX 散熱技術,硬派氣勢一覽無遺
除此之外,AORUS MASTER 18 也導入全新 AI 助理 GiMATE,打造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個人化體驗,而因應 AI 創作風潮,《GiMATE Creator》更整合多種主流 AI 模型,讓創作更直覺輕鬆。為了符合電競機皇定位,AORUS MASTER 18 首度採用 18 吋 miniLED 螢幕,其擁有 2560 x 1600 解析度、240Hz 更新率、100% DCI-P3 廣色域及 1200 尼特峰值亮度,不僅讓遊戲對戰保有視覺優勢,更能從事要求色準的高品質創作,該機並配置 6 組雙振式喇叭單體,透過杜比全景聲和杜比視界技術帶來劇院級的沉浸視聽體驗。而在外觀設計上,除了保留尾端的 AORUS 投射燈之外,機身前端亦增設環形 RGB 燈飾,搭配 NIL 工藝打造的斜紋光影上蓋,展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旗艦霸氣!究竟這台 GIGABYTE AORUS MASTER 18 是否配得上機皇之名?以下就跟著 JB 一起深入了解吧~
▌外觀介紹 ▌
- 筆電上蓋

- 文字雷雕

- NIL 奈米壓印微影技術

- 神鷹 logo

- 筆電前端

特別的是,AORUS MASTER 18 全機採用「5 度極黑」漆料,其能吸收超過 99% 的光線以達純黑質感,不過 16 吋的 AORUS MASTER 就不是使用 5 度極黑,相較之下容易反光得多,不過 JB 自己更希望能夠導入防指紋塗層啦!至於機身尺寸則是 400.76 x 287 x 30.9mm。
- 環形燈飾

- 狀態燈

- 筆電尾端

- 尾端燈效

- AORUS 投射燈


- 筆電底蓋

- 立體浮雕設計

- 筆電重量

乍看之下是真的挺有份量感,但它卻「不是」目前 18 吋 RTX 50 電競筆電最厚、最重的一款,這點值得給個讚!- 筆電左側 I/O

- 筆電右側 I/O

不過,由於要讓位給風扇散熱口的關係,這些連接埠的位置是稍微靠前了些...- 顯示螢幕

- 顯示更新率

- 螢幕轉軸(前)

- 螢幕轉軸(後)

- 最大開闔角度

螢幕規格方面,則具備 WQXGA (2560 x 1600,即 QHD+) 解析度、240Hz 可變更新率、3ms 反應時間、100% DCI-P3 廣色域、1,000,000:1 超高對比度、1,200 尼特峰值亮度,同時通過 Pantone 彩通認證及 TUV 德國萊茵低藍光認證,並支援 NVIDIA G-SYNC、Dolby Vision 等技術。- 視訊鏡頭

- 偵測警告

- 無人狀態啟動

使用者可在 GiMATE 的「AI Privacy」選單自訂偵測頻率、無人狀態下自動保護隱私的模式等。- 色域測試

- 詳細資訊

- 筆電鍵盤部

- 電源鍵

- 獨立數字鍵

- 鍵盤部雷雕

- 觸控板

鍵盤部上緣新增了一個金屬飾板,中央為電源鍵,兩旁則有水滴般的斜紋開孔設計,而筆電掌托處連同觸控板都導入 AORUS 斜紋雷雕,工藝較去年高階機種升級,視覺層次也豐富不少。另外,該機採用包含獨立數字鍵的完整尺寸筆電鍵盤,具備 Per-key RGB 背光,鍵程則是 2mm,敲擊手感 Q 彈、回饋感佳,此鍵盤亦支援 N-Key 功能,可防止按鍵衝突或訊號遺失的狀況。- GiMATE 鍵

- 對話視窗


按下 Fn + 空白鍵可切換四段 RGB 背光亮度,燈效則能在 GiMATE 個人情境設置的「RGB Fusion 2.0」去調整,此處可個別設定四大區域(鍵盤部、鷹神 Logo、環形燈飾與 AORUS 投射燈)的顏色、亮度與速度,燈效提供單色恆亮、呼吸、彩虹波浪、彩虹呼吸、互動反應、跑馬燈、漣漪,以及多色循環等 8 種模式,當然你也能同步所有的燈效並儲存為設定檔。

AORUS MASTER 18 內建 6 組喇叭並透過雙振式設計有效減少共振和失真,帶來更真實的音效展現,其並配備強大 DSP 晶片的雙通道 Smart AMP 智慧擴大系統,可為帶來 1.58 倍的音量增強與低音加重,動態範圍亦能提升 1.67 倍,透過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的 5.1.2 聲道環繞音效,能增強音訊的空間與定位效果,進而讓玩家在遊戲中獲得更敏銳的感知能力。JB 實際聽下來聲音十分紮實飽滿,沒有我前一款測試的 ROG Strix SCAR 18 (2025) 的空氣感。
- 拆機示意

- 底蓋內側

- 筆電內部組件

- 四風扇

- 3D VortX 風道設計

- 降噪壁

均熱板較過往導熱管設計提高 50% 的面積,能將 CPU、GPU、VRAM 的熱量導至出風口,確保高負載運行下保持穩定;「3D VortX 風道」由四個散熱出風口和位於鍵盤上方、底部的超大進氣口,構成四向出風散熱的立體氣流通道,進而大幅強化散熱效率,即便在高效能負載下都能保持機身不過熱。至於上圖四,大風扇內側則是 GIGABYTE 稱為降噪壁的設計,借助波浪造型能幫助消散聲波並降低噪音,而在低耗電下,AORUS MASTER 19 亦能帶來 0dB 的靜音體驗。
- 記憶體

- SSD 插槽(上 Gen5 / 下 Gen4)

- SSD 插槽 (Gen4)

- 鋰電池

- 揚聲器


- 專用變壓器

- 變壓器與充電線重量


▌GiMATE 應用程式 ▌
- GiMATE 首頁

- GiMATE 對談

- 系統設置

- 充電模式

- 儲存裝置


《GiMATE》首頁可即時監控 CPU、GPU、RAM,上方並可切換平衡、遊戲、創作、省電以及線上會議等 5 種模式。「系統設置」可設定充電模式(即充電上限),包括 100% 的長效模式、80% 保養模式和 60% 最佳化壽命模式,此處也可開啟杜比全景聲、以及 NVIDIA 控制面板 (Control Panel) 等應用程式,藉由後者可切換 Optimus 或獨顯直連的模式。
- 個人情境設置(一)

- 個人情境設置(二)

- AI Power Gear II

- 智慧散熱

- AI Privacy

「AI Privacy」隱私功能上面 JB 已有提過,這邊就請各位直接看圖了。- NVIDIA Broadcast 視訊(補光後)

- NVIDIA Broadcast 視訊(補光前)

- NVIDIA Broadcast 音訊

- AI Voice

- AI Voice 收音輔助

- AI Audio

目光接觸我自己是覺得算得太強、好像我直盯著鏡頭般,這些功能主要仰賴 GPU 運算,如果重複選太多或許會對筆電效能造成影響吧!NVIDIA Broadcast 的音訊部分則可針對麥克風和喇叭進行噪音和回音的消除。AI Audio 的「聲效校準」是首見於筆電的功能,G-Cell 可依據不同擺放環境如硬材質桌面、軟材質桌面、超軟材質桌面、懸空效果(使用筆電散熱架的情境)去最佳化音效輸出,無論是擺放在堅硬的木桌、柔軟的織物上,都能校準出一致清晰的聲音體驗、進而杜絕沉悶感。
這邊就以先前記者會的影片來示意(雖然那台是尺寸較小的 AORUS MASTER 16),因為要放在抱枕上使用,其聲效校準選擇的是「超軟材質桌面」,在啟用此 AI Audio 功能後,聲音就校準得跟在堅硬平面差不多了,各位可以親自聽聽看,JB 是覺得差蠻多的

▌GiMATE Creator ▌
- GiMATE Creator

- 使用者設定

- 預載模型

《GiMATE Creator》預載的模型以 FLUX.1 和 StableDiffusion 3.5 為主,作為對比,去年的 AORUS 16X (2024) 則是使用早期的 StableDiffusion,生成的品質可以說是天差地遠...是說光是第一個 FLUX.1-dev 模型就要 53.91GB 的安裝容量,JB 一拿到這台筆電才好奇 C 槽容量怎麼這麼少,原來是裝了一堆 AI 模型啊!- FLUX-1.dev 圖像生成

- 圖像生成設定

- 儲存圖片

- 微調關聯度

- 添加預設指令

- 提示詞

從上圖二開始,我將指令調整為「cute japanese girl wearing cyberpunk armor with rabbit ears, wielding an plasma gun」,將關聯度 4 的設定下就往卡通風靠攏了
將關聯度調高再生成,結果可參考上圖四。再來添加動態陰影、月光、鏡頭光暈等預設提示詞,畫面的質感就更上層樓了,與此同時,指令欄也會更新上正反向提示詞的 tag 上去,方便使用者隨時更改,就結果來說,FLUX.1-dev 模型在人體骨架、手指數量等「AI 雷區」上都沒有出包~- StableDiffusion 3.5 Large 圖像生成

- 圖像生成設定

- 添加預設指令

- 成品(一)

- 成品(二)

- 成品(三)


JB 認為 GIGABYTE 打造了一個市面最優秀的 AI 圖像生成應用,透過對接 Hugging Face,能夠輕鬆切換最新的 AI 模型(以 StableDiffusion 為例,3.5 版本就比《Lenovo AI Now》的 Stable Diffusion 3.0 先進),是目前勝過對手的地方,不過這些 AI 模型真的蠻占空間就是。看下來 GIGABYTE 把能力都點在 AI 圖像生成上了,裝置端(地端)的對談式 AI 應用還有努力的空間,若能整合「個人知識庫」這類知識與資訊彙整功能,體驗無疑會更臻完美吧!
GIGABYTE AORUS MASTER 18 AM8H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基礎時脈 2.7GHz,最高時脈 5.4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90 with 24GB GDDR7 VRAM (圖形效能 175W)
儲存裝置:2TB (三個 M.2 SSD 插槽,最高可擴充至 6TB 並支援 RAID 0)
1x M.2 PCIe Gen5 插槽
2x M.2 PCIe Gen4 插槽
記憶體:64GB DDR5-5600MHz (四個 SO-DIMM 插槽,最高可擴充至 128GB)
顯示螢幕:18 吋 Mini LED 面板 (2560 x 1600 解析度 / 1200 尼特亮度 / 240Hz 更新率 / 3ms 反應時間 / 100% DCI-P3 色域 / 1,000,000:1 對比度 / 支援 G-Sync 與 Dolby Vision)
I/O 埠:
2x USB 4 Type-C Thunderbolt4 (支援 DisplayPort 1.4 與 PD 3.0)
3x USB 3.2 Gen2 Type-A
1x HDMI 2.1
1x SD 讀卡機 (UHS-II)
1x RJ45 乙太網路端子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1x DC IN 電源輸入埠
揚聲器:4x 2W 揚聲器 + 2 高音揚聲器
通訊:Wi-Fi 7 (802.11be 2x2) / Bluetooth 5.4
電池:99W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400.76 x 287 x 25.3~30.9mm
重量:3.5Kg
售價:139,900 元 (另有 RTX 5080 版本的 AORUS MASTER 18 BYH)

▌硬體效能測試 ▌
▓ 處理器效能測試:
再來介紹硬體部分,AORUS MASTER 18 採用最新代號「Arrow Lake」的 Intel Core Ultra 9 275HX 筆電處理器,其具備 24 核心(8 個效能核心與 16 個效率核心) 24 執行緒架構,搭配 3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基礎時脈 2.7GHz,最大渦輪加速時脈則是 5.4GHz,處理器的基礎工率則是 55W。其搭配的內顯為 4 個 Xe 核心的 Intel Graphics,神經處理單元 (NPU) 為 Intel AI Boost,算上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獨立顯示卡的總 AI 算力有 1824 TOPS。
- CPU-Z 效能

- CINEBENCH 2024 效能

- CINEBENCH R23 效能

- CINEBENCH R20 效能

- x264 FHD Benchmark


筆電生產力效能上,AORUS MASTER 18 在 PCMark 10 綜合效能測試取得 8434 分,進一步看,常用基本功能獲得 9992 分、生產力獲得 9595 分,數位內容創作獲得 16985 分,整體超越 94% 的受測裝置。
▓ AI 效能測試:
- WindowsML 推論 (CPU/float32)

- WindowsML 推論 (GPU/float32)

- OpenVINO 推論 (CPU/float32)

- OpenVINO 推論 (iGPU/float32)

- NVIDIA TensorRT (GPU/float32)

- NVIDIA TensorRT (GPU/float16)

- AI 圖像生成 SD1.5 (FP16)

- AI 圖像生成 SD1.5 (INT8)

- AI 圖像生成 SD XL (FP16)


最後則是使用 ONNXRuntime-DirectML 作為推論引擎的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 文字生成測試,AORUS MASTER 18 在 PHI 3.5、MISTRAL 7B、LLAMA 3.1 和 LLAMA 2 的跑分依序為 3949、3927、3623 與 3832 分,每個分數下面為平均 TTFT (從輸入到輸出的首 Token 延遲)、每秒花費的 Token 以及載入時間,詳細數據就請參考上圖。
▓ 創作效能測試:
- V-Ray 6 渲染效能

- V-Ray 6 GPU CUDA

- V-Ray 6 GPU RTX

-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 UL Procyon 影像編修效能

- UL Procyon 影音編輯效能 (GPU 加速)

▓ 記憶體與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AORUS MASTER 18 配置 64GB DDR5 記憶體,其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分別為 72904、72882 及 73855 MB/s,延遲時序為 131.7ns;至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則是跑出 700.28 / 647.53 / 876.57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為 32.6ns。
- 硬碟資訊

- 讀寫效能測試

-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另外看到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的 SSD 效能測試,AORUS MASTER 18 最終跑出 1941 分的成績,此測試主要模擬三款 AAA 遊戲的載入,以及遊戲的錄製、安裝、儲存與移動等動作,其 SSD 硬碟平均花費時間為 93μs,頻寬則是 334.49 MB/s,整體硬碟讀寫效能表現中規中矩,JB 是覺得作為頂規電競筆電可以直上 PCIe Gen5 規格,對玩家來說會更有感啦!
▓ 續航力測試:
- 鋰電池資訊

- 續航時間

- 充電時間


▌圖形效能與 DLSS 測試 ▌

AORUS MASTER 18 搭載最新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90 筆電顯示卡(搭配 24GB GDDR7 VRAM),從《GPU-Z》軟體可以看到具備 112 個 ROP 光柵化處理單元、328 個 TMU 紋理映射單元,至於 CUDA 核心則有 10496 個,其最大 TGP 在 Dynamic Boost 加持下可達 175W,此外,此 RTX 5090 筆電顯示卡也具備最新的 DLSS 4 技術及多畫格生成等功能,能進一步提升玩家的 AAA 遊戲體驗。至於其搭配的內顯則是 Arrow Lake 的 Intel Graphics,本身亦支援光線追蹤功能。
- Fire Strike

- Fire Strike Extreme

- Fire Strike Ultra

- Time Spy

- Time Spy Extreme

- Port Royal

- Speed Way

至於驗證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則斬獲 15225 分,而採用 DirectX 12 Ultimate API 開發、主要用來測試即時光線追蹤全域照明、光線追蹤反射等繪圖技術的 3DMark Steel Nomad,最終則是獲得 6188 分。- 2x DLSS 多畫格生成

- 3x DLSS 多畫格生成

- 4x DLSS 多畫格生成

支援 DLSS 4 技術的遊戲多具備 2x、3x、4x 的多畫格生成能力,這邊也先以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進行測試,AORUS MASTER 18 在 DLSS 關閉的情況下幀率約 69.9~70.3fps 之間,而在啟用 DLSS 2x 多畫格生成後,幀率則來到 224.83fps,換到 3x 多畫格生成則是 295.9fps,在最高的 DLSS 4x 多畫格生成模式下,幀率最終來到超高的 352.08fps
實際能否跑到這麼高?容我先破梗,後面實測環節的第三人稱射擊新作《漫威爭鋒》就飆到 334.29fps,對競技類遊戲來說幫助甚大。- NVIDIA App 圖形設定

- DLSS 覆寫

- 模型預設

▌遊戲效能測試 ▌

目前支援 NVIDIA DLSS 4 以及 Multi Frame Generation 多畫格生成的遊戲已有超過 100 款且陸續增加中,詳細名單可參考 NVIDIA 官方網站。JB 這次一樣挑出《心靈殺手2》、《印第安那瓊斯:古老之圈》、《星際大戰:亡命之徒》、《電馭叛客 2077》以及《漫威爭鋒》等 5 款作品來測試 DLSS 畫格生成的效能,同時,也將測試《刺客教條:暗影者》、《魔物獵人 荒野》、《黑神話:悟空》與《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在內的熱門 AAA 大作。本次的測試均使用獨顯直連、遊戲模式,搭配 2560 x 1600 原生解析度及遊戲內最高的圖形品質設定來驗證 AORUS MASTER 18 的效能表現。
- DLSS 多畫格生成設定

- 圖形設定

- 遊戲測試畫面

在未啟用 DLSS 時,AORUS MASTER 18 的平均幀率為 56.66fps;使用 2x DLSS 多畫格生成再跑一次,在 AI 補幀後平均幀率則是來到 100.15fps,無論移動角色或鏡頭都明顯流暢得多,再來跳過 3x、直接跑 4x DLSS 多畫格生成,最終得出 178.78fps 的平均幀率,是未啟用 DLSS 的 3.15 倍之多。另外根據 NVIDIA FrameView 的記錄,1% Low FPS 在三種設定下都落在 40~45fps 之間。
- DLSS 多畫格生成設定

- 影像設定

- 圖形設定

- 遊戲測試畫面

在未啟用 DLSS 時,AORUS MASTER 18 跑出 58.23fps 的平均幀率,雖然幀率較我前一款測試的 ROG Strix SCAR 18 (2025) 高出 10 多幀,但可能跟我當時使用 DLAA 有關
而《星際大戰:亡命之徒》主角 Kay 在奔跑時,多少還是看得出一點殘影;不過在啟用 2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平均幀率瞬間提升到流暢的 102.33fps;切到 4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平均幀率則提升到 183.849fps,即便奔跑或戰鬥都完全不顯卡頓了!而三種測試模式下的 1% Low FPS 則是 38~41fps。- DLSS 多畫格生成設定

- 顯示設定

- 圖形設定

- 遊戲測試畫面

在未啟用 DLSS 時,AORUS MASTER 18 的平均幀率為 61.08fps,啟用 2x DLSS 多畫格生成則提升至 109.76fps,最後在 4x DLSS 多畫格生成之下平均幀率則飆至 189.41fps,是未啟用前的 3.1 倍,至於 NVIDIA FrameView 所記錄下的 1% Low FPS 則是落在 41~48fps 之間。
- DLSS 多畫格生成設定

- 4x DLSS 多畫格生成

- 2x DLSS 多畫格生成

- DLSS 關

未啟用 DLSS 畫格生成之前,這台電競筆電在原生的 2560 x 1600 解析度就已經表現不俗,測出 79.34fps 的平均幀率,而啟用 2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一舉來到 132.3fps,最後換到 4x DLSS 多畫格生成模式後,平均幀率則是跑出 231.85fps,是原始測試結果的 2.92 倍。
- DLSS 多畫格生成設定

- 圖形設定

- 遊戲測試畫面

無論任何攻擊或招式施放都超級流暢!
JB 也將上面提到的 5 款支援 DLSS 多畫格生成的遊戲效能整理為長條圖,可以看到 AORUS MASTER 18 在未啟用 DLSS 前,WQXGA 解析度最高圖形設定下的平均幀率還有不到 60fps 的,雖然只要調低部分圖形設定就能玩,但現在 RTX 50 系列不用再屈就了!只要開啟 DLSS 多畫格生成功能,就能夠在不犧牲解析度或圖形品質的前提下享受超高的流暢度,且其實只要 2x 就已經非常有感,切到 3x、4x 我是覺得有點多了,除非是玩競技型的射擊遊戲啦~
- 升頻設定

- DLSS 關

- DLSS 開 (DLAA)

- DLSS 開(效能)

- 顯示設定

- DLSS 設定

- DLSS 關

- DLSS 開

AORUS MASTER 18 在 DLSS 關閉時取得 132fps 的平均幀率,最低 5% FPS 為 87fps,而最低 1% FPS 則是 75fps,最高圖形設定下還能有這樣的成績,只能說不愧是頂規機皇!另外,在執行基準效能測試時的 VRAM 用量為 15.45GB/23.48GB,而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後,遊戲的平均幀率則提升至 176fps,最低 5% FPS 為 87fps,最低 1% FPS 則取得 75fps。

這邊同樣將不支援 Multi Frame Generation 多畫格生成的 8 款 WQXGA 遊戲測試結果整理如上方長條圖,當中最吃效能的當屬遊戲科學的《黑神話:悟空》,JB 使用的是最高的「影劇級」圖形設定來跑,未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前僅有 50fps,開啟該功能後便有 86fps (現在也支援多畫格生成了)的流暢度,綜觀下 6 款作品,在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後,有 5 款幀率突破 150fps,平均幀率的提升幅度最低為 33.3%,最高則可達 72%

▓ 散熱與穩定度測試:
- 待機時硬體溫度

- 待機時機身溫度

- 測試時硬體溫度

- 測試時機身溫度

- 遊戲模式測試前後噪音

在 AORUS MASTER 18 燒機測試的同時透過分貝計測量全速風扇模式下的運轉噪音,從開始測試的 59.3dB 提升約 5 分貝來到至 64.2dB,噪音相當大聲,這部分只能透過配戴耳機來隔絕了,當然,風扇散熱模式可切到效能模式,就會獲得相當顯著的改善。雖然分貝計上的數字看似很大,但其實在一般創作或視訊會議模式下,則是帶來完全感受不出風扇運轉聲的 0dB 體驗。
- 3DMark Steel Nomad 穩定性測試

- 測試時數據

▌測試總結 ▌

作為 GIGABYTE 的全新旗艦系列,這次的 AORUS MASTER 18 確實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外觀上,NIL 工藝和 5 度黑漆料為筆電增添不少質感,雖然 RGB 燈效依舊浮誇張揚,但不得不說這樣的視覺衝擊感挺有旗艦氣勢
連接埠也相當十分齊全,不僅導入最新的 Thunderbolt5,還保留標準尺寸的 SD 讀卡機,對創作族群相當實用。18 吋 miniLED 螢幕具備超過 2,000 區的精細控光,畫面鮮豔明亮之餘,對比和黑階表現都有顯著的提升,6 組雙振式喇叭單體聲音飽滿有力,確實帶來劇院級的遊戲與影音沉浸感。全新《GiMATE》應用程式的 G-Cell 技術整合多種 AI 技術,帶來不同以往電競筆電的智慧體驗,例如可依擺放平面自動校準音效的 AI Audio、以及具備防窺與離席畫面管控的 AI Privacy,皆是首見於電競筆電的設計,《GiMATE》也整合了 NVIDIA Broadcast 軟體,透過虛擬背景、雜訊消除、虛擬補光燈功能,讓遊戲實況與視訊溝通品質更上層樓。針對效能管理,AI Boost II 可自動偵測情境並動態優化系統與超頻參數,但是未提供手動模式,對進階玩家來說可能不夠彈性,至於官方主打「Press and speak」的 GiMATE AI 助理,個人是覺得實用性不高。

硬體配置方面,AORUS MASTER 18 無論 CPU 或 GPU 都是當前市面最頂的規格,記憶體和 SSD 固態硬碟也保留極大升級空間,最高可擴充至 128GB 記憶體與 6TB 的容量,不過實測發現 SSD 讀寫速度仍有進步空間就是,既然插槽已支援 PCIe Gen5,如果出廠就能標配會更符合這台電競機皇的身價。此外,AORUS MASTER 18 在拆機方面仍維持傳統設計,需要先卸下 13 顆螺絲、並留意排線位置,對 DIY 新手來說門檻稍高,若能導入類似 ROG 的一鍵拆機無疑會更便利。
效能上,搭載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90,在 QHD+ 原生解析度與最高圖形品質下,面對多數 AAA 大作能維持穩定高幀率表現,得益於最新 DLSS 多畫格生成技術,開啟 2x 模式即可輕鬆達成破百幀率,進一步開啟 4x 模式,在《漫威爭鋒》等競技類射擊遊戲中甚至能突破 300fps,完全不需犧牲畫質或解析度,AI 補幀也幾乎無違和感,無疑是 RTX 50 系列電競筆電的一大殺手鐧
至於散熱方面,AORUS MASTER 18 在高負載運行下依然維持出色的溫控表現,鍵盤部溫度不會過熱,惟遊戲模式下預設風扇全速運轉,噪音真的不小就是了...
AORUS MASTER 18 內建的《GiMATE Creator》堪稱 JB 目前體驗下來最強大的 AI 圖像生成應用 (Lenovo Yoga 系列的《Creator Zone》雖然也不錯,但目前還處於 beta 階段),其整合開源 AI 平台 Hugging Face,支援多模型切換與下載,介面設計較之前的《GCC》更直覺外,圖像生成的品質也明顯進化。以目前台灣市場而言,具備如此 AI 圖像生成能力的筆電寥寥無幾,而且別忘了─AORUS MASTER 18 本質上還是一台電競筆電,在強大渲染能力與出色螢幕加持下,當作創作主力機種使用也不成問題。
整體而言,AORUS MASTER 18 對於「旗艦機皇」定位的詮釋可說是毫無保留,對 GIGABYTE 更是充滿突破性
其從設計到硬體堆料都火力全開,Thunderbolt 5 與 Wi-Fi 7 等次世代規格一應俱全(就差裝上一條 PCIe Gen5 SSD),擴充性同樣誠意滿滿 憑藉 NVIDIA 全新架構與 DLSS 4 技術的加持,即便是高效能負載的 AAA 大作也能流暢遊玩,搭配 270W 解熱能力與成熟完善的 AI 軟體生態,無論是重度遊戲玩家或內容創作者,GIGABYTE AORUS MASTER 18 都能給予超越期待的極致體驗,這款旗艦之作不僅撐起了「MASTER」之名,更為「鷹神」電競筆電揭開嶄新篇章!▌小惡魔福利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