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2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從去年開始,18 吋電競筆電逐漸打入主流市場,強調性價比的 ASUS TUF Gaming 也跟進 ROG STRIX 系列的腳步,在 2025 年推出旗下首款 18 吋電競筆電─TUF Gaming A18 (2025),其採用 18 吋 FHD+ 顯示螢幕,具備 144Hz 更新率、3ms 反應時間和 100% sRGB 色域覆蓋,台灣販售的最高規格搭載 AMD Ryzen 7 260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5060 獨立顯示卡、16GB DDR5 記憶體以及 1TB PCIe Gen4 SSD。TUF Gaming A18 延續系列一貫低調風格與 MIL-STD-810H 軍規認證,更支援 USB Type-C 便攜充電,第二代 Arc Flow 風扇和散熱導管設計最高增加 11% 散熱氣流,長時間遊玩依舊能夠保持酷涼。
 
 
外觀介紹
重點規格
硬體效能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
測試總結
 
 

外觀介紹

筆電上蓋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筆電前端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筆電尾端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尾端燈號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雖然是 TUF Gaming 系列首款 18 吋電競筆電,但 TUF Gaming A18 (下略後綴的 2025) 的 A 件還是稍嫌低調,鋁製上蓋唯一的設計為右上角 TUF 的雷雕 logo...JB 個人是比較偏好立體浮雕的視覺呈現啦!它另外還採用了 180 度螢幕轉軸,賦予使用者更自由的觀看角度,與此同時,機身最薄處僅 18.9mm,為同尺寸電競筆電中相對好攜帶的。筆電前端雖然設有便於掀起上蓋的凹槽,但它並未置中設計、而是與觸控板對齊 尾端則以類菱格紋的排氣孔幫助氣流最佳化,其上方則是坐落著系列標誌性的四向指示燈。除此之外,這台 TUF 電競筆電也通過了美國軍規 MIL-STD-810H 的多項耐用度測試。

筆電左側 I/O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筆電右側 I/O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的連接埠主要集中於機身左側,由尾端至前端依序為 ASUS Slim Power 矩形電源輸入埠、RJ45 乙太網路插孔、HDMI 2.1 FRL 端子、USB 4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1.4)、USB 3.2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2.1、PD3.0 充電)、USB 3.2 Gen2 Type-A 以及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機身右側則是 USB 3.2 Gen2 Type-A、USB 2.0 Gen2 Type-A 連接埠,兩者主要差在傳輸速度上,整體 I/O 配置還算齊備。

顯示螢幕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可攤平設計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顯示解析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視訊鏡頭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色域測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亮度測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隨著窄邊框技術的普及,筆電品牌能夠在過去 17 吋筆電相近的機身尺寸內,塞進更大的 18 吋螢幕,本文主角 TUF Gaming A18 便搭載了 18 吋、16:10 比例的 IPS 等級螢幕,其具備 FHD+ (1920 x 1200) 解析度、144Hz 更新率(去年我測試的 A14 為 165Hz,算是有點 downgrade 了)、3ms 反應時間,借助 NVIDIA G-Sync 同步功能,顯示器的更新率可與 GPU 輸出進行同步,進而減少延遲。

實際以校色儀量測此面板得出 97.46% sRGB、69.9% AdobeRGB、72.2% DCI-P3 的色域覆蓋,雖然不是太優異,但基本符合 ASUS 所宣傳的 100% sRGB 色域標準,起碼不是低色域螢幕了!另外,其 Delta E*76 值為 0.15,亮度則是達到 320.9 cd/m2,也較去年 A14 的 400 尼特略降了些。螢幕上緣則配置 FHD 1080p 紅外線攝影機,支援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

筆電鍵盤部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半透明 WASD 鍵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獨立數字鍵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觸控板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鍵盤背光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C 件搭載全尺寸的 RGB 單區背光筆電鍵盤(除獨立數字鍵外,四方向鍵同以全尺寸來呈現),遊戲常用的 WASD 使用半透黑材質,讓玩家可快速找到按鍵以操作各種指令,在六排鍵盤上緣亦設有包括 Armoury Crate 應用程式在內的 4 顆快速鍵,六邊形電源鍵則是獨立於右上角,基本不會誤觸到。此鍵盤具備 1.7mm 鍵程、2000 萬次按壓的耐用性,Overstroke 技術可在較高的位置觸發按鍵,提供更快的反應速度與輕鬆的控制。

鍵盤下緣的觸控板尺寸為 10 x 15cm,整體面積較之前 TUF Gaming A17 增大了 48% 觸控板採用麥拉材質,能夠實現平穩的捲動和安靜的點擊,而升級的 240Hz 回報率在改善 17% 延遲之外,也為系統提供更多捲動內容資訊,並減少誤按。

筆電底蓋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筆電內部組件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左 SSD 與無線通訊晶片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右 SSD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記憶體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鋰電池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筆電底蓋從腳墊到散熱孔皆以多邊形呈現,呼應 TUF Gaming 的風格。拆下底蓋後,可以發現 TUF Gaming A18 內部空間其實沒有完全利用到...看起來比較像是 16 吋的機板 右側風扇下緣為 M.2 SSD 固態硬碟和 SO-DIMM 記憶卡插槽,左側風扇下緣則可見擴充用的 SSD 插槽,坐落在 Wi-Fi 6E 無線通訊晶片外層,至於鋰電池則是 90Whr 的容量。該機配置雙 2W 揚聲器,支援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技術,可確保高傳真音場的發揮。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的散熱系統由第二代 Arc Flow 風扇、4 散熱導管、整排散熱器(面向尾端,左右兩側無)組成。其中,第二代 Arc Flow 風扇具備 84 個主葉片、內部有一組較小的 42 風扇葉片,可旋入更多空氣、減少 16% 的功耗,有助於內部高效能組件以最佳狀態運作,Arc Flow 風扇護罩的小開口可將少量空氣引導到機殼和主機板上,最高能降低表面溫度達 3 度,此外,尾端的大型整排散熱器由厚度僅 0.1mm 的超薄銅質鰭片組成,能確保機身側面涼爽。

變壓器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變壓器與充電線重量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筆電本體重量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隨附 ASUS Slim Power 矩形插孔的 240W AC 變壓器,連同充電線放上電子秤測得 740g 的重量,至於筆電本體則是 2.665Kg,較官方規格表的 2.6Kg 雖然重了些,相較動輒 3 公斤以上的 18 吋電競筆電,它反而像是 16 吋才會有的重量...市面最輕應該是無庸置疑了!

Armoury Crate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手動模式 (CPU)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手動模式 (GPU)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系統配置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釋放記憶體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GPU 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情境設定檔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GameVisual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中控應用程式《Armoury Crate》跟我今年介紹的 ROG 系列電競筆電沒有太大變化,首頁同樣可看到 CPU、GPU、風扇轉速、記憶體使用量等監控資訊,並能在Windows、靜音、效能、極速、手動等 5 種模式之間切換,後者並能夠自行調整 CPU 與 GPU 的參數,不過下面的測試我還是以「極速」模式來進行。

另外,點進左側裝置可以進到 TUF Gaming A18 的系統設定以進行快速功能調整,「GPU 效能」則是 MUX Switch 選項,包括獨顯輸出、混合輸出、節能模式及自動調節,使用者就無需進到《NVIDIA Panel》去切換。當然你也可以為自己慣用的設定建立情境檔,在 Game Visual 中調整顯示色溫、或是依照遊玩的遊戲類型來切換顯示模式。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處理器:AMD Ryzen 7 260 (基礎時脈 3.8GHz,最大超頻時脈 5.1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60 搭配 8GB GDDR7 VRAM (TGP 115W)
儲存裝置:1TB M.2 PCIe Gen4.0 x4 SSD (雙插槽)
記憶體:16GB DDR5 5600MHz (雙 SO-DIMM 插槽)
顯示螢幕:18 吋 IPS 等級防眩光螢幕 (1920 x 1200 解析度 / 144Hz 更新率 / 3ms 反應時間 / 100% sRGB 色域 / 支援 NVIDIA G-SYNC)
I/O 埠:
1x USB 4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1.4)
1x USB 3.2 Type-C Gen2 (支援 DisplayPort 2.1 / PD 充電 / G-Sync)
2x USB 3.2 Gen2 Type-A
1x USB 2.0 Type-A
1x HDMI 2.1 FRL 端子
1x RJ45 乙太網路插孔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1x 電源輸入埠
通訊:Wi-Fi 6E 802.11ax / Bluetooth 5.3
電池:90Wh 充電式鋰電池
尺寸:399 x 283 x 18.9~26.7mm
重量:2.6Kg
售價:42,999 元(另有 RTX 5050 版本,售價 39,999 元)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體效能測試 ▌

▓ 處理器效能測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搭載 AMD Ryzen 7 260 處理器,有別於我先前測試的 TUF Gaming A16 搭載 Ryzen AI 9 HX 370 的 Zen5 架構,它則是相對舊的 Zen4 架構,並搭配 Radeon 780M 內顯晶片,從 CPU-Z 軟體可看到,Ryzen 7 260 為 8 核心 16 執行緒架構,搭配 16MB L3 快取記憶體,TDP 為 45W,基礎時脈為 3.8GHz,最大超頻時脈則是 5.1GHz,另外在 AI 算力方面只有 16TOPS (去年的 A16 還有 50TOPS)。

CPU-Z 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CINEBENCH 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使用「極速」效能模式為 Ryzen 7 260 這顆筆電處理器進行 CPU 效能測試,首先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為 701.6 分,多執行緒效能則是 7092 分,相較去年搭載 Ryzen AI 9 HX 370 的 TUF Gaming A14 略降 8.2%、25% 左右。再來看到 CINEBENCH 2024 的單核、多核效能分別為 103 分、884 分,CINEBENCH R23 的單核、多核效能分別為 1727 分、16767 分,CINEBENCH R20 則是取得 6613 分的成績。

▓ AI 效能測試:
WindowsML 推論效能 (CPU)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WindowsML 推論效能 (GPU)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NVIDIA TensorRT 推論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AI 推論效能方面,同樣使用涵蓋多種模型的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基準效能測試來進行驗證,在 float32 精度下先以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測試 CPU、GPU 的 AI 推論能力,最終依序得出 96 分、585 分,利用 GPU 作為推論引擎的 NVIDIA TensorRT AI 推論模式,這台 18 吋電競筆電在 float32 精度設定下則跑出 923 分,整體還是維持 NVIDIA GeForce RTX 5060 該有的表現。

AI 圖像生成 SD1.5 (FP16)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AI 圖像生成 SD1.5 (INT8)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AI 圖像生成 SDXL (FP16)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再來看到 AI 圖像生成效能,我使用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以 TensorRT 作為 AI 推論引擎進行測試,首先在 Stable Diffusion1.5 模型、精度 FP16 的測試項目中,TUF Gaming A18 跑出了 1113 分及 33.689 秒/張的生成速度,換到 INT8 精度後則跑出了 17792 分的成績與 1.756 秒/張的生成速度;最後是效能較為吃重的 Stable Diffusion XL 測試模式,在 FP16 精度下取得 1436 分及 4.352 秒/張的生成速度。

▓ 創作效能測試:
V-Ray 6 CPU 渲染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V-Ray 6 GPU CUDA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V-Ray 6 GPU RTX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而在創作者使用情境的 3D 圖形渲染效能測試,TUF Gaming A18 在 V-Ray 6 的 CPU 渲染效能測試中跑出 14452 個 vsamples,V-Ray GPU CUDA 為 2530 個 vpaths,V-Ray GPU RTX 則是 3787 個 vrays;而在 3D 創作軟體 Blender 的渲染效能測試中,AMD Ryzen 7 260 的 CPU 渲染效能分數為 230.32 分,效能排行為受測裝置的前 61%,至於 RTX 5060 GPU 的渲染效能則是 3595.03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排前 12%。

▓ 記憶體與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搭載 16GB DDR5 5600MHz 記憶體,另有一 SO-DIMM 記憶體插槽供使用者擴充,最高支援至 64GB,其在 AIDA 64 的測試中得出 31066 / 42802 / 35373 MB/s 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延遲時序為 101.0 ns,讀取速度偏慢一些,至於 L3 快取記憶體則是交出 638.16 / 571.54 / 664.28 MB/s (讀取/寫入/拷貝)的表現,延遲時序為 17.2 ns。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存儲方面,TUF Gaming A18 搭載 1TB M.2 PCIe NVMe Gen4 SSD 固態硬碟,為 Western Digital 製品,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測試中獲得 6333.87 / 1531.77 MB/s,在 TxBench 的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則是獲得 6095.389 / 3035.692 MB/s 的硬碟讀寫表現,而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3781.28 / 1509.04 MB/s,效能分數則是 2266 分。整體硬碟讀取速度尚可,寫入速度則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個人會建議加裝一條 SSD 就是(最高可擴充至 2TB)。

▓ 續航力測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內建 90Whr 四芯鋰電池,在「混合輸出」GPU 運作模式、「安靜」效能模式與「平衡」系統電源模式下,執行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測試前先將測試環境設為 40% 螢幕亮度,並關閉鍵盤背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僅保留 Wi-Fi 連線,結果自 98% 起始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3% 電量總共經過了 10 小時 30 分鐘,較 ROG Zephyrus G16 (2025) GA605 的 9 小時 50 分鐘來得更長!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接著透過 PCMark 10 Gaming 電池續航力測試看 TUF Gaming A18 在離電遊玩時的續航表現,這邊我使用「混合輸出」GPU 運作模式、「效能」效能模式搭配「平衡」系統電源模式來執行,其他條件皆同上,結果自 100% 起始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3% 電量,則是經過了 2 小時 46 分鐘,表現較 16 吋「西風之神」Zephyrus G16 GA605 來得更佳!充電時間則同過往,使用隨附 240W 變壓器僅需 30 分鐘就能夠充 50% 電量,從 15% 充到滿電量僅需 53 分鐘,另外,該機同時亦提供 USB Type-C 靈活充電。

▓ 圖形效能測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在台灣販售 NVIDIA GeForce RTX 5050、RTX 5060 兩個顯示卡版本(國外有 RTX 5070 版...),這次 JB 測試的是後者,其所搭配的 VRAM 為 8GB GDDR7,最大 TGP 總圖形功率為 115W (100W+ 15W Dynamic Boost)。而身為全新 NVIDIA Blackwell 架構的一員,透過 DLSS 4 技術的 Multi Frame Generation 多畫格生成功能,可將遊戲幀率提高 4 倍,未來藉助於 NVIDIA Reflex 2,更能夠將延遲降低 75% 之多。

Fire Strike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Fire Strike Extreme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Fire Strike Ultra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ime Spy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ime Spy Extreme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Port Royal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Speed Way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再來看到 TUF Gaming A18 的圖形效能表現,首先在看 DirectX 11 效能的 3DMark Fire Strike 的三個項目裡,分別獲得 27292 / 14188 / 7137 分的表現,跟我稍早測試、搭載相同顯示卡的 ROG Zephyrus G16 (2025) GA605 差異無幾,較前一代的 RTX 4060 效能約有 13.4~17.7% 的增幅 換到 DirectX 12 效能的 3DMark Time Spy 的兩個項目,本文主角則斬獲了 11607 / 5484 分,代表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則為 7262 分,至於以 DirectX 12 Ultimate 開發、用來驗證光線追蹤遊戲效能的 3DMark Speed Way 最終獲得 2918 分的分數。

2x DLSS 畫格生成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3x DLSS 多畫格生成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4x DLSS 多畫格生成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接著看到驗證 DLSS 畫格生成效能的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測試,TUF Gaming A18 在 2560 x 1600 (原生解析度在此測試中無法選擇)、DLSS 的「平衡」模式下,RTX 5060 在啟用 DLSS 功能前平均幀率約 35fps 上下,選擇 2x DLSS 畫格生成後提升至 106.73fps,選擇 3x DLSS 多畫格生成後跑出 150.8fps,若啟用最高的 4x DLSS 多畫格生成,則平均幀率增為原本的 5 倍多來到了 187.2fps,當然以上 3DMark 測試皆為模擬,實際 DLSS 4 在遊戲上的表現就請看下方遊戲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 ▌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實機遊戲效能方面,我則以《電馭叛客2077》、《漫威爭鋒》、《星際大戰:亡命之徒》及《劍星》等 4 款 NVIDIA DLSS 4 支援遊戲、以及另外 8 款 3A 遊戲來驗證 TUF Gaming A18 的效能表現,測試皆以原生 1920 x 1200 解析度、遊戲內最高圖形品質(出現例外時會另外說明)為主,若有 DLSS 選項則啟用平衡模式。另外也提醒,遊玩 DLSS 4 遊戲前也務必於《NVIDIA App》應用程式裡將「DLSS 覆寫」設定改為最新,方能獲得 NVIDIA Blackwell 世代才有的優化,至於畫格生成最高則能調到 4x!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在 DLSS 未啟用下,TUF Gaming A18 除了 UBISOFT 的動作冒險遊戲《星際大戰:亡命之徒》交出 50.45fps 平均幀率,另外三款皆有超過 80fps 的表現,在啟用 2x DLSS 畫格生成後,《星際大戰:亡命之徒》則提升 68.1% 來到 82.81fps,換到最高的 4x DLSS 多畫格生成則飆到 3 倍的 151.71fps,實際玩起來明顯更流暢、殘影有感降低,也完全感受不到 AI 生成幀的不自然感。而上方長條圖的 4 款遊戲中,DLSS 畫格生成提升幅度最大的非《劍星》莫屬,4x 多畫格生成啟用後直接飆到 3.09 倍之多!不過受限於 1920 x 1200 解析度、相對較低的亮度,畫面整體的呈現與細緻度跟其他高階電競筆電還是有差就是...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不支援 DLSS 4 多畫格生成功能的遊戲測試結果,就請各位參考上方長條圖。TUF Gaming A18 在 1920 x 1200 解析度下,除《黑神話:悟空》和《刺客教條:暗影者》外皆有 60fps 的平均幀率表現,而那兩款 3A 大作在啟用最高圖形品質都會爆 VRAM,前者我捨影劇級、改用「超高」圖形品質測試,最終只有 38fps,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後方突破合格門檻來到 66fps,而根據效能總結報告,DLSS 畫格生成啟用後有 95% 幀率高於 60fps,VRAM 占用為 6.1GB。

《刺客教條:暗影者》在「極高」圖形品質下也出現爆 VRAM 的情況,只能切到「很高」來測試,最終取得 55fps 的平均幀率,啟用 DLSS 畫格生成功能後平均幀率來到 82fps,此時 VRAM 佔用為 6.059MB。同樣使用次高圖形品質跑基準效能測試的還有 CAPCOM 的《魔物獵人荒野》,未啟用 DLSS 畫格生成時為勉強能玩的 66.21fps,啟用後翻了近倍來到 111.21fps。測試遊戲當中平均幀率最高者為《古墓奇兵:暗影》的 142fps,次高者則是動視的 FPS 遊戲《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DLSS 啟用下跑出了 137fps 平均幀率,即便是 1% Low FPS 也有 95fps,實際玩下來都十分流暢無掉幀

待機時硬體溫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待機時機身溫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散熱效能測試我則使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進行測試,在待機時透過 HWMonitor 監控軟體觀察到 CPU 溫度為 39.9 度、最高 48 度,GPU 溫度為 39 度、最高 40.7 度,此時透過 FLIR 熱感應相機量測機身溫度,可以發現在待機的狀態下筆電平均溫度為 31.4 度,當下最熱處出現在筆電尾端散熱器,達到 36.5 度,鍵盤中央為 35.5 度,兩側掌托處則是 30 度上下。

測試時硬體溫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測試時機身溫度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測試時風扇噪音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同時運行 FurMark GPU 壓力測試與 CINEBENCH R20 的 CPU 渲染 20 分鐘,TUF Gaming A18 的 CPU 溫度上升至 81.3 度、最高達 87.8 度,經過五輪測試後 CINEBENCH R20 跑出 5202 分,相比正常測試時僅有 21.3% 的降幅;至於 GPU 溫度最高則是增加至 83.9 度。另根據 FLIR 熱感應相機的圖像,燒機測試時筆電機身平均溫度為 31.6 度,最高溫位置轉移到靠近電源插孔的散熱器尾端,達 43.2 度,而玩家常用的 WASD 鍵的位置則是相對涼爽的 33 度,兩側掌托處的溫度則沒有明顯變化。另外,在燒機測試的同時透過分貝計測量「極速」風扇模式的運轉噪音為 58.2dB

測試總結 ▌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TUF Gaming A18 身為系列首款 18 吋電競筆電,不到 5 萬元的售價竟然還比去年 TUF Gaming A14 要來得更具競爭力!儘管價格誘人,但仍能發現到一些為了成本控制所做的取捨,例如處理器就使用入門定位、AMD Zen4 架構的 Ryzen 7 200 系列,效能相較去年機種不升反降,另外 SSD 硬碟的寫入速度也是 TUF Gaming A18 較為可惜的地方,雖然不至於直接對遊戲效能構成影響(遊戲比較依賴讀取速度),但對於內容創作者和剪輯師等需要頻繁進行大量資料寫入的族群而言,會建議擴充一條高速 SSD 以確保工作流程順暢無虞。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至於 NVIDIA GeForce RTX 5060 顯示卡在這台 TUF Gaming 電競筆電上表現可圈可點,FHD+ 解析度下多數 3A 大作可以順玩,並且在長時間運作下,機身表面溫度及散熱效果也都維持在不錯的水準,JB 用 TUF Gaming A18 玩了一個週末的《戰地風雲6》Beta 公測,在高圖形品質下無論轉視角或移動都算順暢,不過若同時開 OBS Studio 進行螢幕錄影,畫面當即出現殘影,這也顯示多工處理能力仍有進步空間。另一方面,儘管顯示螢幕的解析度和更新率雙雙降級,但 ASUS 仍堅持著 100% sRGB 色域面板,未因成本考量而犧牲色彩表現,值得肯定。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再來說說 TUF Gaming A18 的優點,雖然外觀沒有玩什麼新花樣、風格低調且無浮誇元素,但能在 18 吋大螢幕上打 Game,所帶來的沉浸感就是不一樣!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 18 吋機身上實現了 16 吋的重量,便攜性較同尺寸的競品更勝一籌。C 件配置接近於旗艦款 ROG STRIX SCAR 18 的配置,不僅配置了完整尺寸方向鍵,觸控板面積也進一步加大、操作手感更順暢。雖然定位偏入門,TUF Gaming A18 依然提供了豐富擴充彈性,記憶體及容量分別可擴充至 64GB 與 2TB,滿足玩家未來的升級需求。

ASUS TUF Gaming A18 (2025) 體驗|最輕 18 吋電競筆電、性價比爆表!
過去,18 吋電競筆電總是與旗艦級效能、桌機替代品畫上等號,價格也因此居高不下,然而到了 2025 年,大尺寸電競筆電不再侷限於金字塔頂端,ASUS 最新的 TUF Gaming A18 便徹底打破了這個高不可攀的印象,透過搭載 AMD 入門級處理與 RTX 5060 顯示卡的務實組合,並將定價控制在超值的 42,999 元,成功將大尺寸帶進主流市場,讓玩家能以更低的預算輕鬆享受 18 吋大螢幕與 RTX 50 系列顯示卡所帶來的震撼視覺體驗!


MD:倫倫
2025-08-20 9:00 發佈
可惜Vram只有8GB,還是感謝樓主的分享
vincent700523

標題是:最輕18吋"電競筆電",這應該是沒錯的吧,有設限在獨顯範圍了。LG Gram 17目前應該是大尺寸最輕標竿(1.35kg),如果是18吋無獨顯機台是有機會拚1.8kg內吧。[偷笑]

2025-08-20 15:08
Rooooma

以電競筆電來說,18 吋這重量真的算輕,不少 16 或 17 吋的型號可能還比 FA808UM 重 [口哨]

2025-09-01 17:35
5060不夠哦
何不直上G16
ree33

這台算是華碩 少數有誠意的機型.....g16? 可以買這2抬了

2025-08-28 8:24
vincent700523

台灣最有誠意的還是FA608PM吧,CPU R9 8940HX可是比這台R7 260好不少,兩台都在同樣的價格我會推薦去買FA608PM吧。[XD]

2025-09-01 18:21
規格可以更好一點
還不錯呦
JB.L wrote:
從去年開始,18 吋...(恕刪)
👍
CP值好像還不錯
  • 9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