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風」真無線耳機近年大行其道,帶起這股風潮的非新創科技潮牌 Nothing 莫屬了,而在上個月,它們又推出最新力作 Nothing Ear 與 Nothing Ear (a),前者延續品牌首作 Ear (1) 以來標誌性的透明充電艙設計,中階定位的 Ear (a) 則是改以氣泡造型呈現,同時帶來真無線耳機極為少見的黃色配色,為本以足夠吸睛的透視風再注入一分前衛感,當然也別忘了 Nothing 真無線耳機先進的防水防塵能力(甚至連充電艙都有

聲音特性方面,兩款新機均搭載 11mm 定製動圈單體,並針對內部腔體和氣流設計進行微調,進而帶來更清晰的聲音,無線通訊技術沿用前代的藍牙 5.3,但新增支援進階的 LDAC 編碼,最高能傳輸 24bit / 96kHz 的高解析音質,Nothing Ear / Ear (a) 並具備 45dB 智慧主動降噪、低音增強演算法,至於續航時間則是單次 9.5 小時,搭配充電艙則可使用達 42.5 小時之久。那畢竟 Ear 在多方面都與去年的 Ear (2) 相似,JB 這次介紹的重點將擺在新色新定位的 Ear (a) 上~
- 外盒正面
- 外盒背面
- 開盒方式

由於拆盒是採不可逆的破壞方式,起碼不怕買到偽裝成未拆封新品的二手貨?從另一角度思考,一旦想轉賣的話就...

盒內容物除耳機充電艙本體外,還有一條 USB-C 對 USB-C 充電線、說明書,以及兩個尺寸 (L、S) 的替換用矽膠耳塞,出廠預先安裝的則是 M 尺寸。
- 充電艙頂部
- 掀起上蓋
- 充電艙正面
- USB-C 充電埠

- 配對鍵
- 左右側標示
- 耳機外側
- 耳機內側
- 耳機導管

- 配戴示意
- 觸控示意

- Ear (a) 完整重量
- Ear (a) 耳機重量
- Ear 完整重量
- Ear 耳機重量

- Ear 充電艙
- Ear 內部
- Ear 左右標示
- Ear 充電艙底部
- Ear 充電埠

Nothing Ear | Nothing Ear (a) | |
售價 | 4,990 元 | 3,490 元 |
顏色 | 黑、白 | 黑、白、黃 |
動圈單體 | 11mm 陶瓷 | 11mm PMI+TPU |
進階編碼 | LDAC、LHDC 5.0 | LDAC |
雙重連線 | O | O |
低音增強演算法 | O | O |
進階等化器與設定檔分享 | O | - |
個人化聲音設定檔 | O | - |
續航時間 (ANC 未啟用) | 9.5 + 42.5 小時 | 9.5 + 42.5 小時 |
無線充電 | 2.5W | - |
防水防塵 | 耳機 IP54 / 充電艙 IP55 | 耳機 IP54 / 充電艙 IPX2 |

Nothing Ear (a) 採用藍牙 5.3 無線通訊技術,支援藍牙邊碼除基本的 SBC、AAC 外還多了進階的 LDAC (高階一點的 Nothing Ear 則有 LHDC 5.0),藉此能夠傳輸 24bit/96kHz 的高解析音值,實際戴著通勤都沒有出現訊號中斷或不穩的情形。初次與外部裝置連接時,Android 手機受益於 Google Fast Pair ,能夠節省配對連接的步驟,不過以我的經驗...掀蓋後手機沒有立即跳出配對視窗,而是要長先按配對鍵、待白色指示燈閃爍才會有,另外一款 Nothing Ear 似乎也是這樣,希望未來能夠透過韌體更新修正

- Ear (a) 應用程式
- ANC 控制
- 通透
- 低音增強
- 等化器
- 裝置設定
- 耳塞貼合度測試

「等化器」則以波形圖來作呈現,可針對低中高音進行正負 6dB 的增益,當然也可以直接套用下方的平衡、低音增強、高音增強、聲音等 4 種預設等化器模式。點擊《Nothing X》主畫面右上角的齒輪圖示可進入裝置設定,其包括自動入耳偵測、低延遲模式、高音質(選擇 LDAC 或 LHDC 編碼)的啟閉選項,另外像是雙重連線、耳塞貼合度測試、搜尋我的耳機等功能都能在此處找到。
- Nothing X
- 主畫面
- 聽力測試
- 聲音個人化
- 個人化聲音
- 等化器
- 裝置設定


對了!如果你是 Android 手機用戶的話,可以在「小工具」新增 Nothing 的 Widget 到桌面(手機螢幕上方型區域的圖案),這個 Widget 共分上下兩部分,上為左右耳與充電艙電量,下方紅色區塊則是雜訊控制,點擊就能切換 3 種模式。而若你手機碰巧是新的 Nothing Phone (2),還能在桌面建立 ChatGPT 的 Widget,透過聲音的方式與這個對談式 AI 互動,那由於小惡魔手機板最近測的是入門款 Nothing Phone (2a),這個功能就只能透過文字簡單說明。

終於可以來分享聽感,不瞞各位,JB 第一次聽到 Nothing Ear (a) 整個被驚豔到了...它的聲音完全不像 3 千多元的真無線耳機,無論聲音的量感或三頻表現,全部都較我慣用、5,990 元的 Pixel Buds Pro 還要厲害


再來我則挑選 ONE OK ROCK 的《Save Yourself》(24bit / 96kHz),同樣先以「平衡」等化器聆聽,主唱 Taka 一開口立刻能感受到他那穿透力十足的嘹亮歌聲,換氣聲清晰可聞,過去我幾乎不曾在萬元以內的真無線耳機聽到這樣的表現,進入到副歌段落,Taka 進一步展現了他在高音域的爆發力,只能用熱血滿滿來形容!與此同時,背景的鼓聲彈性絕佳、鈸聲清脆,電吉他刷弦力道帶勁,低音貝斯下潛適切,人聲與樂器也保持著不錯的分離度。而在切換到「低音增強」等化器後,低頻進一步下潛的同時似乎也多了點擴散,聽來沒有明顯的轟頭感,調校得還算討喜,至於《Nothing X》主畫面的低音增強功能,直接調到最高的等級 5 試聽(預設為等級 3),低頻仍然保持著清爽彈性、沒有糊給你看~

純音樂部分要分享的則是植松伸夫《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Orchestral Arrangement Album》專輯裡的《Let the Battles Begin! - Battle Medley》(24bit / 96kHz),這首大編制的遊戲交響樂曲我過去都是拿來測耳罩式耳機,而 Nothing Ear (a) 的詮釋雖有合格,但在氣勢上就難以磅礡稱之,樂器的形體輪廓雖清晰,不過音場的縱深就顯得不太足夠,聽起來有點「平」,能量感與層次好像還是能感受到真無線耳機的極限,且大鼓槌下去的殘響較弱、吹奏樂器光澤感稍欠等,倒是長笛的靈動感有很好地表現出來

PS. 聽感屬於個人主觀感受,請以個人實際試聽為主。

Nothing Ear (a) 和 Nothing Ear 兩款新品的降噪性能沒有差別,均具備 45dB 的降噪深度以及智慧 ANC 演算法,因此降噪測試我就以 Nothing Ear (a) 來作分享。在 70% 手機音量搭配「高」主動雜訊抑制的設置下,路上的環境噪音大約能抑制八成,高頻部分會比較聽得見,像是汽機車帶動的風聲、公車蜂鳴器或腳踏車鈴聲等,接著走進文湖線捷運站測試,列車進站聲、站內廣播就感覺不出來,車廂內則能聽到一點點軌道摩擦聲,以及車廂門開啟時響起的蜂鳴器,若切到「低」主動雜訊抑制,站內廣播與風切聲的音量將提升一成左右。
JBLiao · Nothing Ear (a) 戶外通話品質測試【Mobile01】
Nothing Ear (a) 宣稱採用全新的通話麥克風,實際在下班時段的內湖科學園區測試,結果同樣請各位參考 Soundcloud 音檔,人聲基本清晰無失真,但在汽機車離發話者過近時,風切聲就會短暫蓋過,整體表現算是普通的等級,若是在室內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了,因此最好選在較安靜的室內接聽電話,如此一來對方才能清楚掌握你所說的內容。

遊戲低延遲體驗的部分一樣使用各位熟悉的 FPS 手遊《決勝時刻 Mobile》來進行,採用藍牙 5.3 的 Nothing Ear (a) 不出所料,未開啟低延遲模式「體感上」幾乎感受不到聲畫延遲,槍枝的擊發聲都跟開火動畫同步出現,整體空間感表現不俗,你能輕易地從腳步聲辨別敵人的方位,而槍枝射擊與手榴彈爆炸聲也都十分飽滿~

最後就來為 Nothing Ear / Ear (a) 來做個總結吧!這次 JB 重點體驗的 Ear (a) 很好地展現了 Nothing 設計團隊獨樹一格的美學,在既有透視風格之上沒想到還能玩出新花樣,換個少見的鮮黃色更是充滿了新鮮感,如果想找一款高調的真無線耳機,本文主角絕對榜上有名!稱讚完設計,我覺得聲學團隊也應該要加個雞腿

功能面上 Nothing Ear / Ear (a) 該有的都有,包括雙重連結、入離耳偵測、低延遲模式,還有超強的防水防塵等級,高階的 Nothing Ear 還多出個人化聲音設定檔、進階等化器,以及重低音更強的陶瓷材質動圈單體,多出 1,500 元我不會覺得貴耶!而且進階等化器還能調整 Q 值、手動輸入特定頻率,也是頗有發燒感(?

要說 Nothing Ear / Ear (a) 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浮現於我腦海的自然是通話降噪效果了,戶外風切聲實在過強,只要有汽機車駛過身邊就會掩蓋人聲,這點可能有同價位帶的競品做得比較好吧?(至於主動降噪,我自己覺得是接近前段班的表現,夠用了),第二點雖然 JB 沒有驗證過,但充電艙的透明塑膠外殼應該一摔就會失去美觀度了吧

每每寫到真無線耳機,總是有網友留言「怎麼像出不完似的?」,其市場確實非常飽和,除了傳統音訊設備大廠,現在智慧型手機品牌(其實 Nothing 也算)、發燒品牌紛紛來參一腳,要在廣大機海中脫穎而出,只有音質已經不夠了,功能面要跟上、有顏值更好,當然有甜甜價也是一大加分,而這次體驗的 Nothing Ear (a) 是極少數同時滿足以上幾點的「多邊形戰士」,倘若追求潮流、Hi-Res 音質,或是透視風設計的擁護者,那麼 3,490 元的 Nothing Ear (a) 便是您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