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收到這款機殼的時候,真的有點被它頗大的體積給嚇到,因為從照片看起來,體積雖然是有一些大,但沒想到實際的外盒包裝卻與大型的塔型機殼差不多了。

打開外箱的上蓋後,右邊三個空間則是放了這款機殼的隨附配件。

拿起上層的保麗龍之後,其實可以發現,這保麗龍的外型算是有特別針對這款機殼來塑型,所以也因為這樣才會讓外盒包裝比一般機殼大了許多。

包裝內隨附的配件則有提供了一本安裝說明書、固定零組件螺絲以及兩個用來固定電源供應器的框架。

在配件包裡面的各個螺絲與墊片都有標示了用途以及數量,算是蠻用心地。而除了螺絲之外,裡面還有提供了整線用的束帶、BIOS喇叭、用來鎖銅柱轉接螺絲以及防滑海綿墊片。

接著就來看看這款機殼的外型吧!這款裸機殼大概可分為三個區域,右邊的區域主要是安裝主機板、顯示卡等主要零組件的空間。而左上的部分則是用來安裝光碟機或是其它5.25吋規格周邊配件。至於左下角位置則是用來安裝硬碟的空間。

左下角的位置則是提供了三組硬碟的安裝空間,並且也直接提供了快拆架配件,方便使用者快速拆裝硬碟。而在硬碟位置的旁邊也有加入一個12公分的風扇直吹硬碟,來加強硬碟部分的散熱。

隨附的快拆硬碟架則能同時具備了3.5吋以及2.5吋的硬碟安裝孔位。

安裝3.5吋硬碟的時,則是利用兩側的孔位鎖上螺絲來固定硬碟。

至於安裝2.5吋硬碟的時候,則是從底下鎖上螺絲來固定硬碟。

針對硬碟的部分,除了有提供快拆架之外,後方也直接加入了一個熱插拔的裝置,並且也已經配置了傳輸線材,在更換硬碟的時候,就可以省去重新接線的問題。而跟一般機殼提供的熱插拔裝置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供電部分只用了兩組大4Pin規格的電源接頭來供電。

機殼左上方的空間則可以容納3組5.25吋的裝置安裝。

而這個支架是採用可拆卸式的設計,當需要安裝硬體的時候,則可以先卸下支架安裝硬體之後,再放回機殼固定。

再來看到機殼右半部的部分。一看到這款機殼的時候,最顯眼的地方就是右邊搭載了一個20公分大的散熱風扇,實際運作時則會亮起紅色的LED燈。

這款20公分的風扇型號為A2020L,供電規格為DC12V、0.42A。其風扇軸承是採用蠻常見的油封軸承,可達到600±200RPM的轉速。

打開風扇外蓋之後,在左邊有一個支架的設計,轉開螺絲便可以把調整支架的角度。

若是沒有調整支架的話,這個搭載20公分的風扇架便是保持原本的斜吹角度,若是將支架拉起的話,便可以將風扇架改為向下直吹的角度擺設。


安裝主要硬體的空間。這款機殼最大可支援至E-ATX尺寸規格的主機板以及最長33公分的顯示卡,而實際安裝之後,其實並不會佔滿整個空間,在左側以及下方的位置都還留有空間讓使用者走線。另外,在主機板安裝處理器的位置也採用了鏤空的設計,目地是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比較方便來安裝或拆卸有背板的散熱器。

機殼右側的前方也有設置了一個前置面板,在上面則是提供了一組USB3.0、三組USB2.0以及3.5mm規格的耳機和麥克風音源孔。

在前置面板的旁邊則也設置了電源開關以及重新開機的實體按鍵。

機殼內所提供的USB3.0線材也是採用19Pin的規格,而且比較特別的一點的是,在19Pin的接頭旁邊還有拉出一組USB2.0的線材,所以若是主機板沒有提供USB3.0的話,也可以用這個用這個接頭,讓前置面板的USB3.0埠作為USB2.0使用。不過,有一點真的不得不說一下,就是既然都已經提供了19Pin的USB3.0擴充線,但在前置面板上卻只給了一組USB3.0,實在是有些微妙。

另外兩組前置USB2.0線材則是面板上另外三組USB2.0埠的傳輸線。

前置音源的線材也已經是模組化的設計,直接裝上主機板的HD Audio前置音源埠即可。

機殼兩側的設計看起來頗有機械感。


從機殼後方來看,左側則是I/O背板以及PCIe擴充卡檔板的位置,右下角的位置則是安裝電源供應器的空間。

在I/O背板的位置上方,則有設置了四個水冷孔,方便有需要使用水冷的使用者來架設管線。

PCIe背檔板的部分一共設置了10個PCIe空間,而且檔板除了特別採用紅色塗裝來搭配機殼整體設計之外,每片檔板上都是具備了蜂巢式的孔洞,目的應該是為了增加零組件的散熱效果。

這款機殼一共提供了三組電源供應器的面板,其中兩組在剛剛的配件已經有介紹,另外一組則是已經直接裝在機殼上。

看完機殼的外觀介紹,接著就來實際安裝一下吧!固定主機板的銅柱一開始就已經先裝九顆,不過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檢查一下各個銅柱是否都有確實固定住。而這時候配件裡面附的小轉接頭便可以派上用場。

鎖上主機板之後,其實可以看到主機板的左側與下方與機身之間還留有頗為充裕的空間,在整理線路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卡手。

機身背後的PCIe背檔板雖然是用手轉螺絲固定,不過一開始鎖得有些緊,還是用螺絲起子稍微轉一下會比較好拆卸。

因為這次試裝的顯示卡長度較長,所以要是蓋上風扇架的話,就會卡到顯示卡以及顯示卡電源線,所以要是有裝顯示卡的使用者,還是將風扇架立起來使用會比較妥當。

電源供應器安裝的部分,建議可以先把面板固定在電源供應器上,再接著放入機殼內。

在電源供應器安裝位置的底部則有預留了進風的孔洞,所以在安裝的時候建議把有風扇的那一面朝向下方會有比較好的散熱效果。另外,線材的部分,則可以先把從預留的孔洞拉到機殼的底部,之後再從機殼底下來走線會比較整齊一點。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這款機殼預留給電源供應器的位置雖然可以裝上20公分長度的規格,但因為有些模組化的電源接頭會較為突出,所以還蠻容易會擠到硬碟後方的熱插拔背板與排線,所以還是建議別用長度規格太長的的電源供應器會比較好安裝一些。

另外,在實際整線的時候,大部分的線材在走線或是藏線都還算蠻容易地,不過有一點比較可惜的就是處理器電源接頭與電源供應器位置,似乎有點太遠,對於一般電源供應器所提供的8Pin電源線的長度,應該都很難從機殼底下來走線,所以也只能直接橫跨主機板或是顯示卡才會有比較足夠的長度來接上處理器供電接頭。要是想要整線乾淨一點的話,還是需要再加上延長線材。若是能夠在隨附的配件內也提供這樣的線材,應該會讓使用者更方便一點。

試裝心得
實際安裝後,除了處理器電源線的安裝距離稍微麻煩了一點之外,其它像是主機板、顯示卡、硬碟以及電源供應器的固定安裝,雖然沒有到免工具的等級,但對於有一點裝機經驗的使用者來說,應該還算是蠻容易上手地。至於規格面的部份,這款機殼所提供的空間對於一般使用,也算是可以稱得上充裕了,硬體擴充性算是不錯。不過,有兩點比較可惜的地方,就是5.25吋的位置似乎占了太多的空間,畢竟現在安裝光碟機需求較少一些,若是可以再多設計幾個硬碟的安裝位置,應該會比較實用一點吧!另外一點就是在前置面板的傳輸埠,若是可以再提供一個USB3.0傳輸埠的話,相信在規格的部分應該會更加完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