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世界上第一台插刀式相機Leica M3於1954年誕生時,即奠定了徠卡在連動測距式相機上的地位,歷經半個世紀的演進至今依然保留著M系列原有的傳統,例如:疊影對焦與手動對焦方式,就算到了2006年首款數位化的M8也不例外,但使用APS-H片幅的M8似乎不怎麼受到玩家的青睞,小改款後的M8.2雖有修正部分不足之處,不過為時已晚。直到2009年M9發表後,才重拾了徠卡過去銀鹽王者的地位,使用全片幅CCD作為感光元件,這才終於完全釋放M系列鏡頭應有的實力,而當年M9其實還奪下世界最輕巧全幅數位相機的寶座,只不過這王位去年已被Sony RX1奪去了。
玩家盼了三年多,一直期待的就是M9續作的到來,而徠卡終於在2012年9月德國Photokina展覽會中發表了全新的「Leica M」,老玩家一定會感到納悶,為什麼不取名「Leica M10」呢?其實這是徠卡為了建立一個永續的系統所做的重大決定,就如同Porsche 911、幾十年來持續使用同樣的命名方式,不過往後為了區隔前後代的差異,產品還是會給予獨立的代號,正如「Leica M」的代號為Typ240,方便玩家及用戶辨識。歷經多年的淬鍊Leica M將給予玩家截然不同的攝影體驗,加入Live View即時預覽以及FHD的錄影能力,打破了數位與傳統之間的藩籬,將Leica M昇華到另一個境界。
對Leica M9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德製逸品】 Leica M9 - 首部全片幅RF相機誕生
★ Leica M(Typ240)‧拍攝樣本(機身直出無後製)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Leica M(Typ240)‧外觀暨功能介紹 |

徠卡旗下的M系統,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那雋永且耐用的機身設計,除了機頂與底蓋採用大塊黃銅壓鑄而成之外,全機身以整塊的鎂合金材質經過車削處理,並包覆特殊的橡膠材質來阻隔水氣與塵埃;皮革的部份則是使用帶有荔枝皮紋路的合成皮革,從觸感可以分辨處它皮革是有基本厚度的,相較於Fujifilm X-Pro1或X100系列的那種塑膠感是截然不同的。至於鏡頭方面,這次跟原廠商借了Leica Summarit-M 1:2.5/35mm定焦鏡頭跟「M」來搭配,印象這好像是我第一次用到這顆鏡頭,過去只有玩過24mm及50mm,不過等效35mm依然是我的最愛;但唯一遺憾的就是RF鏡頭受到物理限制所以對焦距離都很長,當然放大倍率也都不高,像這顆35mm的最近對焦距離就是0.8m,若想拍一些特寫畫面的話是有難度的,用慣DC或DSLR的玩家,若突然改用RF相機應該會需要好一段時間來適應。

這張圖我們先來看到機頂轉盤的下方,這是位置稱為「測距窗」,這個東西一旦被遮蔽觀景窗中的疊影對焦將無法顯示,當然你也就沒辦法準確的進行手動對焦,正常情況下我們右手在握持相機時是不會碰到它的,所以不用擔心。轉盤右邊那顆圓形的視窗稱為「亮度感測器」,取消了傳統的採光窗,改用LED輔助照明框線作為顯示比過去更醒目。至於「M」下方那顆銀色按鈕,各位或多或少會感到好奇吧!?因為這是過去M系列從未出現過的按鈕,按下後便可以快速開啟「峰值對焦」的功能,並利用Live View來對焦,以下可以看出開啟後的差異。
☆ 內建峰值對焦功能 |


進入MENU選單後選擇將「峰值對焦」開啟,然後按下機身正面的銀色按鈕便可啟動峰值對焦,LV的畫面會跳至x5,且合焦的區域會以紅色輪廓線作為提示,讓Live View的環境下依然可以準確的執行手動對焦,使用機背的滾輪還可將畫面放大至10倍。


若將「對焦輔助」設為自動的話,我個人是覺得比較方便,因為只要轉動對焦環就會自動執行峰值對焦的功能,不需要再去按正面的按鈕,然後半按快門就可以將取景範圍還原為正常大小。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就是LV取景時,放大的區域受限在畫面的正中央,無法透過方向鍵移動放大的位置。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經典的徠卡廠徽一直是攝影玩家夢寐以求的,無奈多數人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望著它流口水或是購買D-LUX系列來過過徠卡癮,但MADE IN GERMANY才是終極目標啊!所以Leica X1、X2也成為了另一個選擇


有些玩家會將RF(連動測距)相機稱之為雙眼相機,因為對焦跟取景是分開作動的,不論接上多少焦段的鏡頭觀景器看出去的範圍都是固定的,得藉由內建的LED輔助照明框線作為取景範圍的提示,其放大倍率為。剛開始一定會不習慣的,因為從觀景窗望出去就可以看到鏡頭在右下角,但好處就是可以兼顧框線以外的動態,例如有路人正要入鏡的話,拍攝者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反應、做準備。
☆ LED輔助照明框線 |


框線改由LED輔助照明,亮度要比過去提昇不少,且有白色與紅色可選擇。


以上就是白色與紅色框線發亮的情形,電源需開啟才會顯示,另外可以留意畫面中央「疊影對焦」的小框框。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LEICA MAX 24 MP CMOS感光元件 |

過去M8、M9徠卡均使用柯達CCD作為感光元件,但Leica M這回則首度採用了LEICA MAX 24 MP CMOS感光元件,有像畫素高達2400萬,是由比利時CMOSIS公司設計,法國意法半導體STM工廠生產,再經由徠卡原廠調校出來的,可說是為Leica M量身打造的感光元件;高感光度最高可達ISO 6400,當年的M9感光度僅支援到ISO 2500,另外CMOS還擁有低耗電、低發熱的特性。

我個人滿欣賞Leica的鏡頭釋放鈕,與日系品牌相比造型較扁平,也就是不容易壓到,我自己有好幾次用Canon EOS 7D在搶拍畫面時,都誤觸到釋放鈕而使鏡頭鬆脫導致無法自動對焦,我想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機身對應Leica M型快速插刀接環,裝上後可以感覺得出來機身與鏡頭咬合非常緊密。

鏡頭感測器依然支援6-bit的數位編碼辨識,另外Leica M使用的是金屬快門簾,釋放快門時可以聽到清脆的快門簾升降聲。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從上圖各位可以看得出來Leica M型快速插刀接環的設計有多麼特別。

Leica M與Leica Summarit-M 1:2.5/35mm合體後就如上圖,徠卡的金屬遮光罩還真是方便,裝上後就無需鏡頭蓋了,同時也有保護前玉的功能,完全不用擔心側面的碰撞,拍攝時也可以很放心。

相機兩側都有金屬背帶孔,原廠會附上轉接配件以便使用傳統背帶。

緊接著是Leica M機頂的功能介紹,首先最左邊的就是收音孔的位置。

與過去一樣使用金屬製的快門轉盤,轉至「A」檔位時就代表快門為自動,而轉盤上標記的快門速度,數字與數字之間還有一個檔位可選擇,例如1/1000s與1/500s之間還有1/750s可以選擇。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電源開關、快門鈕、快門驅動模式三者合一的組合方式,讓使用者操作起來更得心應手,不需要用眼睛看,憑感覺就可以選擇「S」單次拍照、「C」連拍(每秒三張)或是倒數計時拍攝;若要從「C」連拍切換至倒數計時拍攝的話,需要使出較大的力量才能推動撥桿,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使用者誤觸。快門鈕上方的螺牙可以外接快門增高鈕或是機械式快門線,這對玩底片機起家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快門一旁帶有M字母的銀色按鈕則是錄影的啟動鍵,不論是光學取景或是LV取景,只要按下它就會開始執行錄影功能,這與市面上的DSLR有所不同,可能跟RF相機天生沒有反光鏡擋在前面有關吧!
☆ FHD錄影功能‧支援全手動曝光 |


身為首款可即時取景且錄影的Leica M,原廠很大方的直接就給予了1920x1080 25p的錄影能力,影片編碼格式為Motion JPG,缺點是檔案量較大,但好處就是截圖的品質比較好。錄影途中支援光圈、快門的即時調整,釋放快門同時就可以拍攝靜態照片,另外手動對焦就不用提了,因為M鏡頭幾十年來就只支援手動對焦;此外可以套用機身內部的「底片模式」,想要彩色或黑白任君選擇。收音方面Leica M僅內建單聲道收音麥克風,不過倒是可以加購立體聲麥克風轉接器(有多餘預算的話...)。
▲Leica M錄影時的表現,錄影同時也可以調整光圈與快門,營造不同的景深感。
▲從關渡宮遙望關渡橋,平日若能在這騎車欣賞夕景那該有多悠閒啊。
▲錄影途中我有改變光圈值來控制進光量,所以可以看出光線的變化,同時我也在手動對焦來改變焦平面,真是很忙啊。
▲雖然使用的鏡頭為35mm f/2.5,光圈跟焦段其實都不突出,但畫面卻非常的立體,我想這就是徠卡的魅力吧。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這裡是機頂熱靴的部份,下方的傳輸埠可用來與立體聲麥克風轉接器一起使用,另外機背也刻上醒目的MADE IN GERMANY字樣。

隨機附有熱靴蓋,同時可以保護機頂接點與下方的傳輸埠。

三年前M9配備的螢幕小編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2.5吋23萬點根本是十年前的規格,而Leica M總算跟上時代的腳步,使用一片三吋92萬點的液晶螢幕,並使用抗刮玻璃表面,可惜不是M9-P的藍寶石鏡面材質液晶螢幕。


這片螢幕在LV時可藉由機背的INFO鍵切換顯示資訊,可立即查看快門、感光度、曝光補償、白平衡的設定,不過光圈值可不會顯示在螢幕或觀景窗內,得自己稍加留意。若沒有LV習慣的話,可切換成右上的顯示方式,可以快速掌握機身目前的設定。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機背主要的按鍵在機背左方,其中想要快速改變感光度的話,記得要恆壓搭配機背滾輪才能調整。我覺得「MENU」跟「SET」的功能應該整合在一起會比較妥當,因為「SET」選單的主要內容是跟曝光、畫質、色調有關的,「MENU」則比較接近機身設定,以下是Leica M的各級ISO表現。
☆ 各級感光度表現 |




當年Leica M9的感光度從ISO 80~2500,經過幾年的努力Leica M的感光度進步為ISO 100~6400,可惜低ISO退步了一點點。自動ISO的選單設計還算是貼心,除了感光度上限以外,還有最長曝光時間可選擇,可依照焦距自動調整或是指定最慢快門;像我就是將安全快門設定在1/90s避免出現手震,若遇到光線不足時,機身難免還是會強制使用1/90s以下的快門速度。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手動曝光、手動對焦、底片模式:關、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附加壓縮檔:(JPG)各級感光度原圖 (RAW)各級感光度原圖
以全片幅的CMOS感光元件來看,Leica M的表現實在是不夠出色,工作值約在ISO 800,堪用值則是在ISO 1600~3200左右,至於ISO 6400則是等到萬不得已再用吧;但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上圖100%裁切後得到的照片,雜訊多但幾乎看不出抹除的痕跡,雖然曝光時間只要一秒以上就會強制啟用長時間曝光NR,可是保留的細節也很豐富唷,只要善加後製軟體的降噪功能,或許能讓高ISO有更好的表現。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機背另外提供一具滾輪還有方向鍵,但方向鍵的中央卻是INFO鍵讓我不太能理解...因為多數相機廠會將它設為OK或SET鍵才是。

這具滾輪的回饋感很明顯且段位分明,滾輪左邊的指柄設計,使得Leica M有更出色的握感。

機底的開啟方式依然維持過去的傳統,而Typ 240的代號也就寫在這裡。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黃銅鑄壓而成的底座露出後可見到電池與記憶卡插槽。

鋰電池的容量為1800mAh,官方規格表找不到續航力的數據,儲存媒體支援SD、SDHC、SDXC,但似乎無法發揮USH-I的優勢。
☆ 畫質與檔案格式 |


Leica M可記錄2400萬畫素的靜態影像,檔案格式可選DNG(RAW)與JPG,而基本上只要購買Leica M後製軟體是不用擔心的,因為原廠會附贈授權的Adobe® Lightroom®供用戶下載使用,這點值得稱讚。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測光及曝光補償 |


Leica M的測光跟對焦一樣,得藉由畫面中央的疊影區域,我的拍照步驟是使用光圈先決先半按快門鎖定曝光值,接著手動完成對焦最後才釋放快門。


Leica M的曝光補償真的不容易找到...因為它藏在「SET」選單底下,若要去調整它我乾脆重新測光或是改用全手動曝光還比較有效率;過去M9可以將機背滾輪用來調整曝光補償,但Leica M可就沒那麼貼心了,得按下SET才能進一步選取做調整。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白平衡模式 |


內建十種基本的白平衡模式,一般情況下自動白平衡可以應付七~八成的環境,但我發現Leica M拍出來都有些微偏黃的情形,這問題在國外似乎也有用戶遇到,尤其太陽的色溫最容易影響,建議測光時可以多給相機一些時間反應,不要一測光完成就急著按快門,這是我自己的小心得。
☆ 底片模式 |




Leica M內建四種底片模式,分別是關(標準)、鮮豔、柔和與黑白,但只有在關(標準)時用戶可自訂銳度、飽和度與反差的強弱情形。以下有比較範例以及實拍圖可以參考。

附加壓縮檔:原圖打包下載
從上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四種色調是各有特色的,其中鮮豔的對比度跟飽和度都十分強烈,拍攝風景時不妨可套用,柔和模式則是我最常使用的底片模式,與關(標準)相比...對比稍強、暗部跟著加深,至於黑白也是我深愛的底片模式,因為它還可以選擇中性、復古或是藍色調,前兩者亦是我篇常用的設定。以下可以參考底片模式的日常實拍。
【底片模式:鮮豔】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Leica M將黃、綠、紅三色7詮釋的恰到好處,我必須認真的說,Leica雖然沒有生產感光元件的能力,但數位化之後對於色彩調校還是很有一套。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鮮豔的底片模式能更強化畫面中彩度較高的顏色,就如上圖那綠色的布幕。
【底片模式:柔和】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平實不浮誇的色調,正是柔和所給予的。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底片模式:黑白(中性/復古)】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無需加以解釋,黑白的底片模式就能讓重現影像當時的氛圍。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復古色調在M9時被稱為老照片,我個人很尬意這種影像風格。
☆ 人像方面的表現‧善用RAW檔讓細節重現 |
看了大家的回覆,似乎有許多玩家擔心Leica M的影像對比太大而導致細節消失,但其實不用煩惱啦!因為底片模式中有個「關」可以選擇,意思就是指「標準」,暗部及對比就不會那麼重;另外拍攝DNG(Raw)檔也能保留更多的細節,尤其在拍攝人像時,可利用原廠附贈的Adobe Lightroom授權版,將亮度、色彩、亮暗部細節調整至滿意的狀態,以下就是我利用LR微調過的結果。

【RAW檔】下載

【RAW檔】下載

【RAW檔】下載

【RAW檔】下載

【RAW檔】下載
以上的照片雖然微調過,但大多是讓細節更豐富,尤其是麻豆深色的頭髮,色調上我幾乎維持徠卡原有的味道,然後修正一些白平衡,而這樣的結果我想會比機身JPG直出要討喜許多。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下載小編準備的DNG(Raw)檔,匯入LR之後便可以看出以上跟原圖之間的差異

☆ 版權資訊 |


版權資訊各位可視情況自行輸入,好處就是EXIF檔可直接顯示這些資訊。
☆ 內建水平儀 |


沒想到Leica M還內建了水平儀的功能,只不過得從MENU選單內開啟,並不是直接透過機背的INFO鍵就可以喚出的,且不支援在LV即時取景模式下顯示,所以它對我來說實用性真的很小,除非有上腳架還可以用來參考看看。
☆ 用戶個人設定 |


Leica M與日系相機的DSLR相比,最大的差異我想絕對是操控性與人性化介面,這是Leica M需要加強的部份,也因為選單操作的效率不高,所以更要善用「用戶個人設定」這功能,像我就是指定四種底片模式為USER1~USER4,藉此滿足我的拍攝需求。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 影像檢視 |




以上是檢視照片時可顯示的資訊內容,包括曝光直方圖、高光溢出或暗部不足的部份、曝光參數...等等。
★ Leica M‧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
距離2010年測試Leica M9距今也有三年之久了,說實話再次接觸M系統也可以說是全新的體驗,畢竟器材這種東西久沒碰就會生疏,況且RF相機的操作方式與單眼相機相比有滿大的不同,不過花半天的時間我又把感覺找回來了,只是RF相機對我來說實在很難抓準它的構圖水平,每個場景我都必須拍3~5張才能放心離開,另外就是0.8公尺的最近對焦距離,我花了好一陣子才適應這顆鏡頭,想拍特寫卻無法發揮時你知道有多懊惱嗎?餐桌上可口的美食

Leica從M3至今外型一直是無可取代的經典,所以外型就無需小編贅述了,這代有全黑與銀黑兩款配色可選擇。「疊影對焦」真的是需要花時間去練習的,光線充足時還可以接受,但微光或是夜晚時疊影對焦實在是很吃力,建議可以開啟LV並搭配峰值對焦來提升MF的準確度,若是過去機種的話可就得靠經驗了;另外Leica M在直幅構圖時,還是有過去的老問題就是「疊影」區域不夠清楚,我的解決方式就是改用傳統的橫幅握持先行對焦,再改為直幅握持拍攝即可,雖然是土法煉鋼但有效。

對徠卡產品略有研究的玩家應該知道他們長年以來與Panasonic存在合作的關係,DMC-LX系列與D-LUX系列就像是雙胞胎的角色,功能幾乎是一模一樣,但D-LUX的色彩皆經過原廠自行調校,所以顏色就是與一般的數位相機不一樣,曾入手的玩家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而Leica M的底片模擬,我覺得也是最能宣揚其身價的功能之一,不論是彩、或黑白都具備的獨特性,尤其是拍攝帶有金屬或透明質感物品(如文章開頭的重車),且與日系品牌的影像有明顯的不同,Leica M的影像對比較強、看起來就是討喜。可是在某些情況下偶爾會遇到偏黃的情形,需稍加留意或改拍DNG檔,事後以LR進行編修。
Leica M的高感光度表現拿來跟日系主流的全幅機相比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總算是有進步了,ISO 3200可作為堪用值,且因為機身幾乎未做抹除雜訊的動作,所以細節還保留的非常多,有後製功能的朋友應該可以讓雜點更少。最後要稱讚的就是Leica M加入的錄影功能,這對一般數位相機來說或許沒什麼,但身為一台RF相機這可是Leica M系列的全新里程碑;當玩家帶著它出門時,不僅可以拍攝靜態照片,就連動態影像也不會錯過。小編拿到Leica M之後只有一天下午是放晴的...其餘都是陰雨天,所以這次拍攝的樣本都以室內或陰天居多,以上的介紹及心得若有不周之處,還請徠卡玩家給予建議,感謝賞文

優點:
◎ 觀景窗改用LED輔助照明框線,大幅提昇了辨識度。
◎ 提供LV即時預覽與峰值對焦功能,對微光下或直幅拍攝都有幫助。
◎ 可以錄製FHD 25fps的高畫質影片,且錄影途中支援光圈、快門的手動曝光。
◎ 高感光度的表現有進步,約ISO 3200可視為堪用值。
◎ 獨樹一格的底片模擬色調,非常有特色且支援錄影。
◎ 液晶螢幕進步到主流規格三吋92萬點。
缺點:
◎ 曝光補償沒有獨立轉盤或快速鍵,使用上很不便。
◎ 在某些環境(有明顯日照處)下拍攝,會使照片看起來偏黃,但是偶發性的。
★ Leica M(Typ240)‧拍攝樣本(機身直出無後製) |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未成年請勿飲酒)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