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心得]PDP、LCD、LED綜合比較與心得(歡迎指正)

前言:
會想寫這篇的動機,主要是因為小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誤打誤撞闖進了數位影音的業界,也看了許多現象;由於自己初入行時幾乎什麼都不懂,這篇文也構想了很久。雖然一開始的目的是要給自己看跟作分析的,不過分享出來似乎也才對的起當時在許多方面提供我資料的先烈(?)們。
而且在查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在這方面的資料上許多地方都有過時或遺漏的狀況;這在當時我調查時也造成了不少困擾,更遑論初次想要進入數位影音世界的各位版友了。因此小弟希望能藉略嫌短淺的經驗,也能替板上正在猶豫類似問題的板友們做個系統性的整理,方便在大方向上做決定。

還在煩惱該買電漿還是液晶嗎?
還在猶豫LED值不值得嚐鮮嗎?
還在為了該等規格還是衝需要而猶豫嗎?

看完這篇文,保證能解決讓您睡不著覺的煩惱!

當然,若小弟的資料有謬誤,也請直接指正,小弟會盡快作修改^^

*動筆日期:2009/12/16
==========正文開始===========

目前已商用化的薄型電視概略上可以粗分為PDP(電漿)與LCD(液晶)兩大陣營;而在LCD上又依照發光原理可分為CCFL與LED兩大類。

那麼,以下的大略介紹就從出生日期較早的種類開始吧!

電漿(PDP)

電漿是薄型電視最早商業化的技術,雖然初入市場的時候以小體積、輕量化、可無限大型化與可作成寬螢幕等等特點讓它在市場上喧騰一時,但當時單價居高不下、無法小尺寸化,以及良率和壽命等等都是問題,使得PDP一直無法正式取代CRT的市場。這項野望直到LCD吃掉了小尺寸市場之後才真正將CRT從第一線電視市場上逐退。

但PDP除了尺寸以外的大部分缺點,都在08年起有了大幅度的改進;不論是耗電量、廢熱量還是壽命、都得到了非常長足的進步,單就面板與高壓版的理論壽命甚至超越了CCFL的LCD,耗電量也壓抑到幾乎相等。

PDP優點(相較於LCD):

色階極為豐富且自然:
PDP在原生對比與色階數上可說是輕易超越LCD,而且因為自體發光特性,能做到「黑的更黑,白的更白」的亮麗表現。

動態影像不留殘影:
對於快速飛過的影像,PDP照樣能捕捉的相當清楚,LCD不但會有殘影問題,就算使用了120Hz或240Hz的技術去消除殘影,也會出現產生bug影像的副作用,而PDP不需要額外技術輔助就能輕易超越LCD在動態影像上的流暢度與清晰度,在畫面上也能忠於原始訊號,相當自然。

全角度都是最佳顏色亮度,無觀看死角:
PDP的特性在薄型電視中是屬於比較接近傳統CRT的,也因此許多CRT的優點都有繼承下來,像是LCD常見的視角色衰問題,在PDP上完全不存在,非常適合客廳闔家觀賞的環境。

全機環保材料,無鉛無汞製程:
這個優點雖然比較可有可無,但是在一切講究環保的現在,LCD的CCFL燈管依然有著少量的汞,而PDP是全機無鉛無汞的製程,在廢棄處理上對地球也比較好=w=~*


PDP缺點(相較於LCD):

較高的廢熱與較重的重量:
PDP的製程需要使用2片強化玻璃與散熱較佳的後方金屬背版,因此內部機件的熱度會直接反映在背板上。雖然此舉是為了方便散熱(LED也採用金屬背版,同樣是擔心機件廢熱累積的設計),但在重量上就沒辦法節省了…安裝上會是比較麻煩的一點。雖然08年後的PDP在廢熱量上有長足的改進,但安裝上最好還是注意一下通風問題,對元件壽命也比較好。

沒有低於42吋的尺寸可選擇:
由於PDP最佳的表現尺寸在42~65之間,再低就無法維持產品水準,再高又有投影機夾殺,在電視的產品線上是處於比較無法全面供應的狀況,也擠壓到自身的產品市佔率。

對強烈光害抵抗力較弱:
PDP由於製程上必須使用玻璃作為前方面板的材料,因此在面對戶外太陽/強烈燈光的狀況下,畫面會顯的相對黯淡,玻璃鏡面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反光炫光;反光與炫光的部分就需要電視廠商在抗光塗佈上多用點心了。

較容易產生烙印現象:
不愧是比較接近CRT技術的兄弟,由於螢光體的物理特性,PDP在「產生」烙印問題上一直都無法有效解決。雖然這是所有顯示技術共通的最終弱點,但PDP就是要比LCD要容易產生烙印現象,這對希望用PDP接電腦當顯示器的用戶來說,即使有消除方法,仍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消除烙印小訣竅(限PDP):
將電視畫面保持在空頻道的雪花畫面──請注意不是藍色畫面喔,持續十餘分到半天不等
(視烙印深度而定),如此處理絕大多數的烙印都可以自行消除!
若是LCD用到產生烙印現象,那真的就沒救了,要消除唯有更換面板一途...


電漿小結:
PDP會在市佔率上相對弱勢,並不是因為產品本身不好,而是許多因素的交錯成的結果。推出初期成本過高,導致有意願選購的人少,在台灣薄型電視發展的初期又因LCD大量攻佔小電視市場而造成本土「薄型電視=LCD」的刻板印象;也因為此種印象,商家自然會以LCD為推銷主力,因為好賣又有假想敵可以做弱化宣傳,長久交錯下來,就造成了台灣PDP市佔率極度低落的景象。但事實上PDP在技術突破後,舊有的缺點幾乎皆已不復見,而畫質又更接近原生色,價格也降到中高階LCD的價位。以此時間點來看,其實對畫質有所要求的顧客是相當不錯的入場時機喔。



液晶(LCD)

在PDP因為高成本與難以小型化而進退維谷的當下,LCD自身亦悄悄的進行著面板廠世代的進化;終於在5代廠之後進展到了一般電視的尺寸!挾著低耗能與小尺寸市場兩大優勢,LCD非常順利的席捲了電視市場,將CRT從王座上逼退;令人詬病的良率、尺寸與畫質問題,也在面板廠不斷的世代改良下逐漸改善,甚至向上威脅到一向以高畫質穩坐薄型電視金字塔頂點的PDP市場。

LCD優點(相較於PDP):

尺寸齊全,任何尺寸/比例都能做出對應產品:
LCD可說是靠著高度通用性打下半壁江山的!小至2吋彩色手機螢幕,到目前商用機最大的55吋,液晶可說是大小通吃,又不會有某些尺寸無法盡情發揮或發展的狀況,除了礙於面板廠世代的大尺寸面板產能外,液晶可說是目前家用市場適性最高的產品了!

低廉的成本就能做出不錯的品質與畫質:
挾著強大市佔率與競爭廠商眾多的兩大優勢,LCD面板的的質與量都擴增到嚇人的程度。競爭廠商多,也意味著光是低價無法搶得客戶,廠商若不在畫質/產品耐用度/功能面上改善,流失客戶退出市場只是遲早的事情。對消費者來說,雖然變遷快速會有點困擾,但也多了可以用低價買到不錯商品的機會,可以說消費者才是最大的贏家=w=

對光害的抵抗力較強:
LCD雖然採用遮罩式被動發光原理,但CCFL的強大光度,以及壓克力面板在抗炫光反光上較好做處理兩大原因,使LCD即使面對賣場的強大光線或是室外的過量陽光,都能以調高亮度作為維持自身對比的方法,讓畫質不會跑掉太多。(當然,真正使用上還是建議別這樣玩,眼睛會很痠^^”)

靜態使用具有相當優勢,發生烙痕的耐受度很高:
CRT與PDP的烙印問題讓許多電腦使用者頭痛不已,而相對於使用螢光體自體發光的技術來說,LCD在烙印問題上真的是有著長足的進步,即使同畫面維持時間非常長,也不太會有機會就這麼烙上去;但萬一真的停滯太久烙了上去,那塊面板就永久有疤除不掉了…因此使用上還是注意一下比較好。
而LCD在靜態畫面上所能呈現的圖形細緻度以及色彩,真的可說是細緻許多,也因此在電腦的市場上LCD沒兩下就把CRT從電腦桌上的廣大空間請下去了=w=

輕盈的重量與較低的廢熱:
比起PDP的笨重,LCD面板用塑膠,後罩用塑膠,整體體積即使與PDP差不多,重量仍差了一大截;部分尺寸較小的LCD甚至可以考慮作壁掛在裝潢牆上──當然這只是舉例,在台灣這種地震頻仍的地帶要做這種冒險事情可得好好考慮考慮。

LCD缺點(相較於PDP):

在色階與原生對比上較不如PDP:
在原生對比與物理特性上,LCD是較PDP來的弱的。單就數據上而言,PDP可輕易上到13bit或以上,但LCD目前最高也就10bit而已。而在實際觀看上,也可以明顯感受到LCD在暗階反應與細緻度上仍有不足之處,究其原因或許是被動發光的緣故吧?(這邊待版友補充)

動態影像方面的弱勢:
這就是在PDP文處提到的殘影問題。雖說開啟120Hz或240Hz的技術可以有效的消除部份殘影,但畢竟是以軟體補足LCD先天的物理缺陷,仍會有運算bug以及力有未逮的情形發生,對於影片與遊戲需求較重的使用者來說是個缺憾。


有著最佳觀賞角度的問題:
在結構方面,LCD在面對非前方的狀況下,會有視線角度的問題,亦即在非正面觀賞的狀況下會產生顏色偏差與亮度減低的狀況。當然這種物理上的限制狀況在近年來亦改善不少,即使偏離中線近50度,許多機種仍看不出明顯差異。也有較極端的改善方法,即IPS硬版LCD,但又有原生對比下降的疑慮在。
擴張模式補點問題(待補?小弟不確定是否為問題,或PDP有無此問題):

液晶小結:
在眾多LCD面板廠的努力下,LCD的畫質逐漸已經有迎頭趕上PDP之勢;當然某些物理性障壁還是存在的,不過LCD的市場已趨穩定,價位上也長期處在優勢地位,再配上長期競爭磨出來的不錯畫質,可以想見在可預見的未來,CCFL型的LCD依然會是市場主流,很適合小尺寸以及經濟較吃緊的用戶選擇。




LED(發光二極體背光液晶)

前言

08年,Samsung以強大的氣勢宣傳「新視種誕生」,儼然以全新技術的狀態自居;小弟一開始也以為「LED已經細緻到可以做電視了!?」而驚嘆不已…但最終確定只是將LCD的CCFL背光模組改成LED+導光版而已,雖不免有些失望,但確實做到的極緻輕薄與畫面的增進也確實讓LED=全新技術的印象深入人心。雖然離全面普及還有一段時日,LED的液晶即使還沒辦法走入你我的家庭,至少也已深入你我的心中了。

直下式LED:

嚴格來說,這種LED才是真正的LED電視鼻祖,相關資料雖然較少,不過SONY的X系列即是這種技術的代表作,另外目前還有LG的LH90系列亦是。把原本液晶的CCFL燈管直接換成LED即是這種技術的核心概念,由於可以做到接近點對點發光的程度,因此在區域動態對比上可以做到比傳統CCFL更高(SONY的X甚至能做到根據畫面調整RGB三色LED濃淡的程度)。

側光式LED:

即一般人所認知的超薄型LED背光電視,Samsung與LG目前強力推廣的即是這種分類。將背光模組配置在邊框上,再以新研發的導光版技術把超白光LED的光源平均分散到電視尺寸的液晶上。省下了背光模組的空間,LCD電視即可實現傳統CCFL背光無法克服的厚度問題,也沒有直下式LED的高熱/高耗能的問題。

LED的優勢:

極度輕、薄、省電(側光式LED背光)

省下了背光模組的空間,LED最早出現在宣傳上的便是這特點。像輕木板一樣的厚度與重量,以及減少LED數量後隨之帶來的省電效益,就成了LED電視的專有代名詞。而且如此配合後,在壁掛上也更輕巧、靈活、美觀,不需要特別配合裝潢就能有很棒的外觀效果。

色階與對比更豐富:

靠著區域控光的特點,LED液晶就能在動態畫面上達到更細緻的顏色對比度與色深。這個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LCD原生對比遠不如PDP或CRT的弱點,只要再輔以強大的圖像/顏色處理器與線路,畫質上確實能有非常長足的進步。

超級環保機種:

原本的CCFL在汞含量上一直無法有效解決,畢竟汞是CCFL燈管的必須元素。換成LED背光之後,省下了汞,又能有效節能,實在是環保電視最佳的尖兵!

LED目前的缺點與隱憂:

壽命:

比起CCFL已經宣稱燈管壽命可穩定上五萬~六萬小時不等,目前的超白光LED似乎還沒聽說有廠商敢宣稱自己生產的LED可以穩定發光到超過三萬小時的。即使用壽命較長的三色RGB LED,也會有衰退時間不等的狀況,看越久就可能出現狀況不等的色偏,必須要定期作色準/色溫調整,是比較不方便的地方。

註:針對LED部分,小弟跟Samsung的區域業務有詢問與討論過;官方宣稱的資料是可以比CCFL機種延長30%的壽命,只是技術面資料真的不足,這點還需要更多資料以資佐證。

價格(牽扯到良率):

目前市面上的LED機種,價格上依然相當的不親民…SONY的X系列機皇就先不說,最平價的LG SL90/Samsung 6列也還是離「平價」還有段路要走。產能上還沒有全面展開是個問題,且目前所有LED機種都是要仰賴進口,供貨上也稍不穩定。

一般CCFL LCD的缺點仍在:

由於LED的基礎仍然是LCD,一般LCD的動態殘影問題仍在,色階上仍有略嫌不足之處;但比起傳統CCFL的機種來說,已經有相當長足的進步了。

LED小結:

目前LED其實已經相當有王牌顯示器的氣勢了,挾著Samsung真的很用心且強勢的行銷,剩下的其實就只是價格方面問題了。假設今天的LED機種跟CCFL機種價格相等或稍高15%內,那毫無疑問當然是買LED啦~

好吧小弟承認寫到這邊有點不知道怎麼寫結語…因為假設LED機種能克服良率與價格的問題,CCFL基本上就會漸漸成為傳說。雖然在壽命上仍有些許疑慮,不過假如銀子夠多又想嘗鮮看看,LED是很不錯的選擇!




2010-01-21 17:16 發佈
頭香~
好文章+1
以下開放筆戰... 希望這篇留久一點~
寫的不錯,五分奉上

不知有沒有加上較新技術的章節
如AMOLED、SED等
還不錯,讓初學的人有大致上的觀念
很棒的文章
感謝前輩分享




15 16 17 18 19 20
simon
深入淺出,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果然讓小弟豁然開朗~

但是我還是還沒決定要買 電漿 或是 LCD/LED

以目前LCD的反應時間應是看不出殘影,
但比較看得出的應是物體移動產生的動態模糊吧
推電漿+1
小弟的電視剛好和三星的22吋LCD放在一起
色彩表現能力相距不止一點點
很適合看影片

若只看第四台
還是LCD比較便宜划算

nice report.

but I remember PDP had smaller than 42".

hope Panny 103 can down to <NT$250,000. then I won't take pj b/c it's dead in bright room.

星塵使者 wrote:
前言:會想寫這篇的動...(恕刪)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