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的SATA(經典範例VIA8237)走得是單純的RAID介面模式,所以必須準備驅動磁片,跟RAID一樣用F6安裝,這是因為當時SATA介面剛推出,不一定會成為主流,為了節省成本,晶片組內建的SATA是採用橋接的,走IDE模式會佔用一組IDE通道,所以限制用RAID模式
(相同橋接狀況也發生在硬碟上,SATA硬碟剛推出時,都是採用橋接晶片由IDE轉SATA的,所以同時有IDE電源跟SATA電源兩種接頭,後來原生的SATA硬碟都只有單一電源接頭)
後來因為SATA確定常為主流規格,之後所有的SATA(包括INTEL、VIA、SIS、ATI、NVIDIA等等所有廠牌)
都有獨立通道,不需要占用IDE通道,所以可以跟IDE裝置並存
雖然各家BIOS中給的設定名稱不同,但是都可以自由選擇RAID模式或IDE模式的使用配置
簡單的辨識方式:
如果是IDE模式,進入BIOS中看IDE裝置清單,可以看到 IDE跟SATA兩項裝置是列在一起的
如果是RAID模式,進入BIOS中看IDE裝置清單,只有標準的4個IDE,另有RAID專用BIOS偵測SATA硬碟
------------------------ 分隔線 --------------------------
是否需要驅動程式?
IDE模式不需要,RAID模式需要(RAID模式下,如果沒有驅動程式,XP安裝光碟會抓不到硬碟)
SATA硬碟跑IDE模式有沒有差??
當然沒差,SATA本來就是IDE的改良,跑IDE模式是剛剛好
跑RAID模式反而效能會比較差,因為要透過橋接晶片轉換訊號
內文搜尋
X




























































































